APP下载

基于第四轮学科评估的陕西省一流学科建设研究

2018-04-15郑文晓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年43期
关键词:一流陕西省学科

郑文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710055)

引言

科学的学科评估能够有效促进学科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本文基于此次学科评估的结果,结合陕西省“十三五”期间“四个一流”计划,对比“双一流”高校学科数据,提出陕西高校学科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推动一流学科发展。

一、全国视角下的陕西省高校学科建设

本轮评估在95个一级学科范围内开展(不含军事学门类等16个学科),共有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评(比第三轮增长76%),全国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有94%申请参评。此次评估结果不同于以往的“积分排名”,而是细化了“分档”。将“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四个一级指标扩充细化为人文、社科、理工、农学、医学、管理、艺术、建筑、体育等9套指标体系框架,并在这9套体系结构下,按“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后30%不再公布。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共有460所高校(不含科研单位)的5112个学科位列前70%,获得分档公布资格。其中,A+档学科210个,A档学科156个,A-档学科344个;B+档学科722个,B档学科736个,B-档学科729个;C+档学科761个,C档学科725个,C-档学科729个。

如表1所示,对比部分省份学科评估分档结果,可以明显看出,东部发达地区远远领先中西部地区。北京市以绝对优势领先于其他各省,A级学科194个,约占全国的1/4,分布于13个学科门类。其中,A+档学科数更是接近全国的一半,可以说在数量和结构方面都绝对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省高校众多,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占比较高,进入前70%学科约占全国的1/10,仅次于北京。但A级学科数量略少于上海市位列全国第三。

陕西省进入前70%的C-档以上学科共有265个,约占全国总数的5%,排在全国各省份的第五位,第三第四分别是上海市与湖北省。单看A级学科方面,陕西省数量却低于总数量位列第九的浙江省。

如表2所示,从部分城市学科评估分档结果来看,西安市作为陕西省省会城市,也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教育大城,在本轮学科评估中,共有238个学科进入前70%的学科行列,位列全国城市第五位,A级学科占其中的10.9%,与陕西省在全国的排名相同。可见,陕西省的教育资源、高水平学科确实多集中于西安市。

表1 部分省份评估结果分档统计数据对比

表2 部分城市评估结果分档统计数据对比

对比省份与城市的评估结果,可以发现,各省份的优质学科高水平大学多集中在省会城市,省会城市不仅是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经济的支持。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还不平衡,北上广以及东部沿海等经济高度发达地区也同时是教育领域成绩显著的区域,中西部除了陕西与四川两省以外,其他地区都十分靠后。[1]

二、省域视角下的陕西省高校学科建设

全国共评出210个A+学科与710个A类学科。陕西省共有26所高校的265个学科进入前70%,其中包括三所军队院校(不含科研单位),却只有5个A+类学科和25个A学科,占比分别为2.38%和3.52%。[2]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9所高校均有进入前10%的学科。A级学科共计27个,占陕西省所有C-档以上学科的1/10,主要集中在工学类,其他学科大类:如艺术类、管理类、人文社科类等也有涉及,但数量较少,优势并不明显。另外,只有西安交通大学A级学科数量超过十个,分别为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电气工程、数学、力学、机械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与“双一流”建设学科基本吻合。[3]

在陕高校的学科更多的集中在前10%-40%的B级学科。其中B+档学科61个,B档学科43个,B-档学科42个,占陕西省所有C-档以上学科的55.09%。B类学科是可大力发展扶持的重点学科,尤其是占B类学科41.78%的B+档学科,这些学科数量众多且分布在各类学校的各类学科门类之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西安理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陕西科技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西安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等高校的部分学科重点培养均有望进入前10%成为A级学科。C级学科占总体的31.32%,发展空间还很大。尤其是C+档学科,提高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其提升到B级学科的机会很大。

学科建设水平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近年来,陕西各高校大力实施学科兴校战略,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不动摇。围绕国家和陕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通过实施学科专业调整,进一步优化布局、突出特色、凝聚资源,着力打造一流学科。通过一流学科、一流科研、一流人才等方面的建设,全面提高体现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才能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撑。

自陕西省“十三五”规划提出“四个一流”建设,政府更加大了对高校学科建设指导和资金投入。财政资金按照“扶强扶优”的原则,用于高校培养卓越创新人才、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培育重大原创成果、搭建科研创新平台等关键环节。通过18年年初预算安排、调整支出结构等方式,筹措资金7亿元支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争取不断提升陕西省高校办学水平,实现陕西省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变。

三、以评促建,对陕西省一流学科建设的策略建议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和最关注的的民生问题之一。通过学科评估结果,人民群众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和对比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并对高等教育资源投资的投入产出有更清晰地选择;政府可以参考全学科的发展态势,深入对教育政策与教育资源投入成效的评价;各高校更是可以从评估结果中发现自身高校的优势与短板,为学科发展的方向做出指导。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加大学科建设的发展投入,加快学科建设脚步,已成为加快陕西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整体提升陕西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必然需要。在“双一流”建设的路上,如何巩固和进一步扩大传统学科的领先优势的同时实现学科结构的拓展,是高校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聚集人才,吸纳青年学术人才

一流学科建设应该有一个整体性的体制,使不同职能部门、院系和学科之间能够形成稳定而坚定的合作。既要明确领导责任和优化学科资源配置机制,又要创新人才聚集和成长机制,提升学术活力,在人才发展机制体制上更加科学高效,人才评价、流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在各省份都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的大背景下,陕西省更应加强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中青年拔尖人才的引培力度,为拔尖人才成长开辟更加畅通的通道,为学术人才的健康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能够安心静下来做学问的制度环境。

2.学科融通,建立一流学科群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不断发展,知识出现了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化的双重趋势,现代学科开始形成交叉、融合的网状结构,建立学科群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创新学科组织模式,以服务需求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按照内在联系组建学科群,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学科协同交叉融合,构建协同共生的学科体系,使学科之间相互支撑,是提升学科竞争力的强有力手段之一。

3.协同创新,提高科研转化率

加强横向协同,以高校为主体,与科研机构、企业建立深度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使一流学科建设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拓宽资源整合的范围,拓展研究视阈,激发创新活力。加强纵向协同,进一步落实高校建设主体责任和办学自主权,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加强内部统筹,解决建设难点和堵点问题。发挥主管部门的引导、指导和督导作用,加强机制协同,推进完善部内协同、部际协调以及部省共建机制,加强对建设过程的指导和督导。

4.立德树人,培养一流人才

高等学校的职能从单一的教学向科研、社会服务等多元职能演进,表面上看是高等学校的学科功能出现了分化,而实质上是人才培养方式的变化。学科建设与立德树人是同步的。一流学科建设既要充分挖掘既有优势学科在育人科研中的积极因素,增强制度供给激励科研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同时,又要消除学科之间的隔离,加强学科之间的配合与融通,形成多学科综合育人的“合力”。

猜你喜欢

一流陕西省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聚焦两会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