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德课堂的知情合一

2018-04-13叶苡秀

考试周刊 2018年35期
关键词:品德课堂德育

摘 要:生活德育的主要推动者孙彩平教授认为“从课程设置的过程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取代了原来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课程,在内容上,除小学阶段的历史、地理外,还融合了心理、法律、生活与社会等多个领域,成为一门综合性课程。”下面,就结合近年来海珠区“海教杯”的课例谈谈知识性偏重的题材的品德课如何做到知情合一。

關键词:品德课堂;知情合一;德育

孙彩平教授讲过:“引导孩子领悟知识背后的道与理,是品德课程的关键。”我认为品德课程中植入许多知识性的内容,与单纯的历史、地理、科学课是不同的,侧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多少知识,而是立足品德教育,知识性内容的学习只是一个桥梁,最后通向的是知识背后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和谐建构。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中的知识性内容涉及学科面大而广,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给教学带来了难度。以我个人教学经验和观察来看,存在着“目标茫然,知情不一”的问题。那么谈如何跨越迷思,使知与德相融,知与情合一呢?

一、 准确定位,拟定目标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布鲁斯)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活动得以开展的支点。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顺利开展教学的保证。如果我们在目标定位时茫然,往往被教学内容中显性的知识目标所迷惑,出现目标把握上的偏差,或过于强化知识目标,或主次不分甚至颠倒等。

麦莉莉老师在《乡音乡情》一课的目标定位是:1. 了解广州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2. 知道广州民间艺术与广州人的性格、思想及劳动生活息息相关。3. 喜爱家乡的民间艺术文化,萌发发扬家乡传统文化的意识。

我们可以看出,麦老师的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并不切割,而是融为一体。知道“广州的民间艺术”,是为了感受艺术中所包含的广州人的性格特点。这样的目标设定,清楚地把握了教学的重点,知识的认识是为了情感产生而服务的。把品德课程的性质定在“德”。

沈琪琦老师《宝岛孩子的心愿》教学设计目标是:1. 感受台湾是美丽富饶的宝岛,两岸人民同根同源,激发学生爱我宝岛的情感。2. 体验两岸人民骨肉分离的痛苦,感受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统一的迫切心情,增进和升华爱国主义情感。3. 了解台湾的历史,知道台湾与大陆有血缘、地缘关系,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领土不可侵犯,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目标的表述来看。了解台湾的历史,知道台湾与大陆有血缘、地缘关系,是为了感受两岸人民同根同源,是为了萌发统一两岸的心愿,是为了升华爱国情感。

正因为两位老师正确地把握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麦老师和沈老师并没有单纯地讲授知识,而是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相关的情感。

二、 依据学情,整合知识

海教杯其中一个课例,我认为就是如此。老师想让孩子更多地了解广州的岭南文化。一节课内容讲了“逛花街、对联、花灯、汤圆及其他甜点、拜年、团圆饭、凉茶”等等。虽然老师是想让孩子更全面地了解岭南文化,但知识过于面面俱到,一节课40分钟来下,孩子反而都“蜻蜓点水”,毫无印象。更不要说对广州的文化产生兴趣和热情,从而激发爱广州、爱故乡的情感。何况这节课有些知识散点多,也并没有很好区分岭南文化与中国其他地区文化的区别,老师自身认识不足,也混淆了孩子的视听。本来生活在广州的孩子,他们在生活中感知到广州特色的文化知识,只要把生活的感知用系统的知识调动起来,自然而然就能引发学生的情感。

同样是目标定位在“要求的热爱家乡,能珍视家乡的文化艺术,对家乡有归属感和自豪感。”麦老师的《乡音乡情》就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情,了解了学生曾经过往的美术、音乐、语文课程中所建立的知识体系,又关注到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艺术元素,把教学内容定位在了“粤语讲古”、“粤曲粤剧”、“岭南画派”。整合了广州民间的艺术形式,同时在教学中又融入了学生生活,使学生的知识建构来源于生活,从而产生热爱自己的情感。

我们在教偏重知识性的课题时,分析学生的学情,考虑学生已知的知识,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不求知识的完整和系统,整合知识,选取切入点,以点带面地对教材进行重组和筛选,才能让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最大化。

三、 抓切情点,知情统一

在沈琪琦老师的《宝岛孩子的心愿》中,沈老师播放老兵表达想回家心愿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台湾人民早日与祖国统一的心愿,再让孩子谈自己离开父母身边时的心情,心同感受老兵的心愿。比起用干瘪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老兵离家,孩子从内心的情感中理解老兵的心情,产生内心的共鸣,更符合德育的要求。再比如沈老师为了加深学生对“两岸骨肉亲情割不断”的情感,选用了生活中真实的例子“白血病学生获得台湾同胞捐赠骨髓,重获新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海峡两岸人民互相关心、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心灵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撞击,把历史转变为现在进行时态,情感也随之升华。偏重知识性题材的教学内容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搭建与现实之间的跳板,就能使学生的知情结合。

教师要挖掘身边的生活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到“知”与“情”的切入点。吕贻莉老师就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亲友中就有在深圳工作和生活,在创业过程中难忘的经历,从而将学生生活中的故事和这些深圳奋斗者的故事融合在一起,更深刻感受寻梦深圳的人们也同样具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敢闯敢拼,奋斗不息”的深圳精神。只有在追溯身边事、身边物的过程中,学生才能产生共鸣,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整合了品德、行为 规范、历史、地理等教育元素。单把历史、地理知识教成枯燥的、乏味的、冷冰冰的知识,会致使知识与情感侵害开来。我们要努力通过准确定位目标、分析学情,整合知识点、抓住切情点,来帮助孩子通过知识来认识生活,达到知情合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彩平.知识·道德·生活——道德教育的知识论基础[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03).

[2]王静娟.多元比较,入“理”切情——例谈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地理题材的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2011(09).

作者简介:

叶苡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海珠区江海小学。

猜你喜欢

品德课堂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让有效活动激活品德课堂
适时有度用之有道
丰富体验过程,让品德课堂多姿多彩
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