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应急工作有效途径探讨
2018-04-13申志强李寅飞王耀辉
申志强 李寅飞 王耀辉
(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郑州 450003)
突发性卫生事件表现出多样性、突然性、不确定性和严重的危害性,是需要采用应急处置措施加以应对的公共卫生事件,医院要关注和重视突发性的卫生事件,采用切实有效的突发性卫生事件应急措施,引入风险管理理论和创新的应急工作管理模式,以较好地增强医院的抗灾害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使突发性事件对医院运行的危害性影响降至最低[1]。
1 医院应急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医院应急事件的管理工作在实践之中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以河南省人民医院为例,逐步形成了空、地、互联网一体化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重点加强医院应急工作,并组织大型应急活动,如:春季应急拉练、全省卫生应急培训和技能竞赛、空地一体化防汛应急演练等,并在卫生应急技能竞赛、紧急医学救援竞赛活动中获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也显露出在突发性卫生事件中存在的问题[2]。
1.1 应急管理机制的问题
当前医院的灾害脆弱性分析方法和风险管理意识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医院对于突发性应急事件的确定和判断还存在偏差和错误的现象,并在突发事件隐患排查、预警监测、信息反馈通报、突发事件发布及处置等方面还存在衔接不足的现象。同时,医院对于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判断、处置协调等方面的应急指挥还明显薄弱,并未完全发挥出医院应急处置和指挥的效能。另外,在应急管理机制方面,对于突发性事件的应急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和科学,影响了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效率。
1.2 应急队伍建设不足
在医院应急处置过程中,显露出应急队伍之间的协调能力较差的问题,各应急队伍对于突发性事件的现场处置缺乏强有力的协调。应急志愿者队伍的救援参与工作也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对于应急志愿者的培训相对较弱,还难以满足突发性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和管理要求。
1.3 应急预案不够完善
对于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还明确存在针对性、操作性不足的问题,一些部门对于应急处置方面的职责不够清晰,在突发性卫生事件的应急性具体操作的措施明显不足,为此难以满足常态化的应急管理需求。而部分应急预案的演练明显存在不足,尚未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应急预案演练,并在各部门的应急处置过程中的联动协作机制尚未规范化和制度化。
1.4 应急保障能力存在欠缺
应急保障主要包括应急通信保障、应急物资保障、应急人员保障等方面,然而在实践中显现出医院对于突发性事件的应急保障能力的欠缺和不足,具体表现为:当常规通信无法正常运行时的应急指挥及信息传递的保障能力不足;应急储备物资缺乏统筹调配和管理,难以满足应急时的峰值需求;应急人员存在“临时管理”、“外行管理”和“孤身管理”的缺陷和不足。
2 医院应急管理工作效果提升的有效途径分析
2.1 引入风险管理理论,开展应急风险分析
医院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大型的医用仪器设备较多、管线密集,为此,对于突发性卫生事件要开展灾害脆弱性分析,基于风险管理的理论,建构灾害脆弱性分析工具KAISER模型,从不同的层面开展对医院的应急风险分析,将其分为自然灾害、人为危险、技术危险等,并从不同的关键指标进行风险分析,具体包括以下关键性指标:破坏性地震、公共卫生事件、火灾、停电停水停暖、医疗气体中断、信息系统障碍、急救设备调配事件、应急物资储备事件、病案信息安全事件、职业暴露、医院感染暴发、医疗纠纷、食品安全事件、核事故与辐射事故等,全面分析这些关键性指标对于医院的人力、资金及运营方面的影响,较好地实现医院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口前移”,全面分析并了解医院应急管理的主要缺陷,将风险概率较高的关键性指标列为优先改进的高风险事件,并使之纳入到医院应急管理工作整体规划之中。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和了解医院内外部环境及因素的变化情况,对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的RISK值波动情况进行修订和改进,使之不断完善和优化[3]。
2.2 建构并完善医院应急预案体系
医院要以灾害脆弱性分析的结果建构并完善应急预案的各种专项内容,确定应对不同突发性卫生事件的标准,规定不同突发性卫生事件的操作流程和步骤,并使之涵盖公共卫生、灾害事故、社会治安、信息安全、医疗安全、医疗保障、后勤保障等不同项目和类别,较好地完善医院应急预案体系[4]。
2.3 提升医疗应急事件的报告效率和质量
医院对于突发性不良卫生事件的报告、追踪和分析是极其关键的内容,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医疗突发性不良事件的报告流程,开展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使所有的医务人员能够明晰和了解突发性不良事件的种类、上报目的、方式,能够及时地发现和上报潜在的医疗不良事件,有效辨析和识别可能重复发生的风险行为或因素,并规避这些风险行为或因素可能造成的危害性后果。
同时,还要建构医院的突发性事件的实时信息共享平台,要形成覆盖面广、信息采集完整准确、信息传递通畅的信息化平台,引入医院信息系统的SH9分级法,以较好地实现对不良性事件的分级上报、限时上报,通过医疗不良事件上报信息化系统的对接之下,确保对不良突发性事件的及时信息反馈和有效处置。另外,在医疗不良事件信息化系统平台之中,还可以实时生成各项统计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医疗应急事件处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风险因素,针对性地提升医疗应急处置管理工作的效率。
2.4 建立健全医疗应急组织体系
医院要针对不同的应急风险事项,抽调不同专业的业务骨干,形成覆盖面广、专业性强的综合性应急保障力量,使之结构合理、职责明确、权属关系清晰、跨度合理的协调、高效医疗应急队伍,较好地实现对医院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和管理。
同时,还要积极动员和鼓励不同的志愿者进入到医院应急处置组织体系之中,成为应急救援的补充力量,并将自己具有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医院应急救援处置之中,发挥共青团、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形成特色化、专业化的青年志愿者应急保障力量,较好地增强医院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5]。
2.5 加大医院应急演练培训
医院要加大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演练和培训,使医院应急预案落实到实践工作之中,成为“活”的、“实”的应急预案,并在应急演练培训之中要不断总结、评估和分析,使全体医务人员能够通过应急演练和培训获得应急能力的提升,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并应对突发性事件,能够掌握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和方法,提升应急事件处置的可操作性、科学性[6]。
2.6 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医院的应急物资、设备是极其关键的物资支撑,要建构统筹管理、科学分布、合理储备、统一调配的应急物资管理机制,采用“先征用、后结算”的应急管理方式,做好应急物资保障工作。同时,还要采用行政总值班和医疗总值班的双总值班制度,确保应急人员的保障。还要利用信息化平台及时处置各种突发性事件,确保信息的畅通。
总之,要在新时期加强医院对突发性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和管理,科学分析医院应急事件的关键指标,制定并完善医疗应急处置预案,在跨部门、跨行业的应急物资协同和信息共享的前提下,进行医院应急工作的有效保障和协调,并通过常态化、规范化的应急演练和培训,增强医务人员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医院应急处置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