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锁髓内钉治疗成年人股骨及胫骨骨折的临床观察
2018-04-13冯文益朱恩崇马志宏云南昆钢医院骨科云南安宁650300
冯文益 张 雷 朱恩崇 马志宏 梁 建(云南昆钢医院骨科,云南安宁 6503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112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6例,女性36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35.6岁。股骨骨折68例,其中中上段骨折41例,采用顺行交锁钉固定,有3例为钢板固定失效后骨折不愈合者取出钢板螺钉后,重新复位,取髂骨植骨,以交锁髓内钉固定;下段骨折27例,采用逆行交锁钉固定,1例为股骨下段长斜形粉碎性骨折,骨折斜面跨矩达18 cm,且为额状面及矢状面方向纵裂,钢板螺钉难以达到坚强固定,以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加两道钢丝捆扎固定,固定牢靠,术后7 d开始功能煅炼,术后6周开始尝试拄双拐部分负重行走,14周完全负重行走,骨痂生长旺盛,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胫骨骨折44例,胫骨骨折均采用顺行进钉方式,患者中合并踝关节骨骨折1例,双股骨骨折1例;切开复位95例,C臂透视下闭合复位17例;其中开放性骨折11例,闭合性骨折101例。
1.2 方法
术前准备:完善相关检查,确定病人无手术禁忌症,一般情况良好,入院时情况允许者,可行急诊手术。1度开放性A、B型骨折,可先行牵引或石膏固定,待皮肤愈合后也可选用交锁髓内钉固定;开放性C型骨折、3度开放性骨折一般不宜采用髓内钉固定。术前常规运用抗菌素。
髓内钉的选择:根据X-Ray片测量髓腔直径,要注意X-Ray的放大效应。近来,随机选取200例股骨和胫骨骨折所用的髓内钉和X-Ray片分析得出,股骨的放大率为1.09,胫骨为1.07[1]。但最后还要根据术中扩髓情况选用合适的髓内钉。所有患者使用的产品直径,股骨钉有9、10、11 mm3个尺寸,胫骨钉有9、10 mm两个尺寸,钉的长度的选择可根据骨长度选择,以测量对侧肢体长度为准,固定后,髓内钉钉端矩骨折线一般不少于5 cm。
手术方法:胫骨骨折取仰卧位,股骨取侧卧位,采用硬膜外或腰硬联合麻醉,取合适切口切开显露骨折端以待复位,以股骨中、上段骨折为例,对股骨中、上段骨折以顺行钉固定,髋屈曲内收、膝屈曲位切开大粗隆尖上方,切口约5 cm。显露大粗隆尖内侧梨状窝,以此为进钉点。注意切口勿偏后,否则可造成外展肌无力。先以7号扩髓器扩髓,扩至术前测量的腔径为止。以比髓腔(扩髓后)直径大1号的扩髓器将梨状窝进钉起始段再进一步扩大。然后将髓内钉装上近端定位器,自进钉点向下插入髓腔,以打拔锤适当力度打入。若阻力太大,说明扩髓不够,拔出髓内钉后再进行扩髓;若进钉无明显阻力说明所选钉过细,应更换较粗的髓内钉。进钉应注意使髓内钉弓弧向上,髓内钉末端的定位平台面处于肢体的额状面,锁孔位于股外侧,锁钉应由外向内锁入。当髓内钉远端到达骨折近端端口时,将骨折复位,复位满意后继续向下打击髓内钉进入骨折远端,直至钉尾与大粗隆尖平齐。然后,安装远端定位器,将两个套筒插入远端定位器上的两个锁孔内,套筒下端压在股外侧皮肤上,分别切开套筒端下皮肤、皮下筋膜约0.5 cm,钝性分开肌层达骨质,在套筒引导下由外向内钻孔,先钻最远端锁孔,当钻头通过锁孔及对侧骨皮质后取出钻头,锁入合适长度的锁钉。锁钉以穿出对侧皮质约0.5 cm为宜。两颗锁钉容易发生偏差,可用导针插入髓内钉轴心内以确定锁钉是否插入锁孔,或以C臂透视确定。不熟练者和闭合复位者应以C臂透视引导下进行复位及按插锁钉。远端锁钉交锁完成后,拆除远端定位器,在近端定位器引导下同法锁入两颗近端锁钉。对粉碎性骨折和长斜形骨折,加用钢丝捆扎固定。有骨缺损或骨不愈倾向者可行植骨处理。对于股骨下段骨折者,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屈膝30~50度,取膑韧带外缘纵行切口,约5 cm,牵开膑韧带显露出髁间窝,用尖锥在后交叉韧带前方扩孔,向上插入导针进入股骨髓腔,沿导针扩髓至合适腔径时逆行打入髓内钉,当钉末端到达骨折端时,行复位,复位满意后继续向上进钉,钉尾达骨皮质下约3 mm,然后在定位器引导下锁入远近端锁钉。内固定完成后缝合切口,放置引流管,引流24 h。
术后治疗:术后给抗菌、止血、对症治疗、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及脂肪栓塞等常规治疗。早期功能煅炼。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达到满意的复位和牢固的固定。术后第2 天开始进行关节功能煅炼,横形及斜形骨折1周后可尝试拄拐部分负重行走,8~12周完全负重行走。粉碎性骨折须待有骨痂生长后再循序渐进负重行走。所有患者随访1~48个月,平均10个月,无一例发生骨折位置再移位,无主钉及锁钉变形、断裂现象。骨痂开始生长时间4~10周,平均8周。骨折功能愈合时间3~12个月,平均7个月,骨折愈合标准为:骨折线模糊或消失,X-Ray片显示有连续性骨痂生长。所有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接进或达到正常,2例股骨C形骨折伴膑韧带损伤膝关节屈曲功能受限。
3 讨论与结论
1940年kuntscher首次介绍髓内钉术,其“卡销器”概念是近代内锁概念的先驱[2]。以后,髓内固定技术逐渐发展,最初的交锁髓内钉用于治疗股骨骨折,后逐渐用于胫骨骨折,90年代末发展到用于上肢骨折的治疗;治疗骨不愈的相关报道也越来越多。以往的髓内钉如:矩形针、梅花针、V形针等内固定器材,由于无交锁、可屈性大,逐渐被交所锁髓内钉所取代。交锁髓内钉固定为中心型固定,弯屈应力几乎为零,加之远近两端交锁使骨折固定获得了最大的稳定性,有效地防止了骨折的成角、短缩、旋转,因而解决了钢板偏心固定的应力遮挡和钢板弯曲、螺钉松动、断裂等问题,特别是对复杂形骨折,能够使许多碎骨块紧紧地合抱在一根坚强的“轴心”上;交锁髓内钉为一负荷分担装置,避免了压缩应力导致的碎骨块活动;交锁髓内钉属于三维固定,固定牢靠,可允许病人早期离床进行功能煅炼和负重行走,所有患者中,一例股骨下段复杂型折,骨折线跨距达18 cm,骨折块于额状面及矢状面方向均有纵裂,只适合选用交锁髓内钉固定,采用逆行髓内钉固定后,加两道钢丝捆扎固定,坚强牢固,放心进行早期功能煅炼,关节功能接近正常。充分证明了交锁髓内钉的优越性。
多年以来,髓内固定被认为增加了髓内感染的危险性,有研究选取200例下肢骨折患者采用髓内钉固定,与200例采用钢板固定患者的感染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本研究组有1例锁钉孔处皮肤愈合延迟,经抗炎治疗,局部换药治疗后愈合。这在钢板固定及其他内固定患者中,也时有发生。故认为髓内钉并不增加感染机会。当然,对于开放性骨折要持谨慎态度,对于2、3度开放性骨折和有感染倾向者不宜使用。
扩髓对骨折端血循环是否有影响的报告较多,但随访结果无显著差异[4]。从本研究患者看,并不影响骨折愈合。骨折断端血循环供应,髓外约占70%,髓内约占30%。髓内钉固定对外骨膜的破坏较小,而且动物实验显示,在扩髓后第8~12周内血供恢复。另外,扩髓产生的骨浆中发现有活性骨细胞,对于这些物质的骨诱导作用仍在争论。
综上所述,交锁髓内钉用于治疗成年人股骨胫骨骨折,安全可靠,疗效良好,具有固定牢靠、功能煅炼早、骨折愈合快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