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肠Ⅰ号方联合“治未病”健康管理防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2018-04-13余利华朱时林田祖成代海峰葛乃建

交通医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治未病消化道中医药

葛 飞 ,余利华 ,季 瑜 ,朱时林 ,田祖成 ,梅 莉 ,代海峰 ,葛乃建

(1海安县中医院消化科,江苏226600;2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3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微创介入中心)

随着人们工作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改变,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作为功能性肠道疾病越来越多见,且呈年轻化趋势,与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工作压力、心理因素等密切相关[1]。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和粪便性状异常,发作和缓解交替。IBS分为4型,其中腹泻型(IBSD)尤为多见[2-3]。IBS-D治疗无特效药,常用匹维溴铵及止泻剂等,但疗效欠佳,副作用多,且易复发[4]。海安县中医院季瑜主任中医师在痛泻要方基础上加味,运用经验方“健肠Ⅰ号”治疗IBS-D疗效显著,副作用较少,但10周后有部分患者复发,其原因与患者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未能纠正有关。因此,中医“治未病”的健康指导干预在防治功能性肠道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5-6]。本研究旨在前期研究[7]基础上,选取我院门诊2014年5月—2016年5月治疗的IBSD患者120例,进一步观察“健肠Ⅰ号”联合“治未病”健康管理对IBS-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IBS-D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20~61岁,平均(30.7±6.2)岁,病程 5个月~8 年,平均病程(3.9±3.5)年。观察1组: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18~65例,平均(36.5±7.0)岁,病程 8个月~7年,平均病程(4.5±3.4)年。观察2组: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19~62例,平均(34.6±6.2)岁,病程 6个月~7年,平均病程(4.1±3.9)年。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8],患者以腹痛腹泻型为主,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型。西医诊断符合最新IBS罗马Ⅲ的标准,且干球或硬粪少于25%,至少25%的排便为松散粪(或糊状)或水样粪。近3个月电子肠镜、大便常规、消化道钡餐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排除标准:(1)全身性疾病、恶性肿瘤、中毒等引起的腹泻;(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严重精神疾病;(4)感染性疾病;(5)可引起脑肠肽变化的疾病,如甲亢等。本研究项目获海安县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签署参加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案观察1组:给予“健肠Ⅰ号”方治疗,方药组成:炒白术10g、炒白芍15g、炒防风10g、炒白扁豆 10g、炒陈皮 10g、淮山药 15g、泽泻 10g、黄连5g、干姜6g、乌梅10g、乌药10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饭后温服。4周为1疗程。观察2组:在观察1组方案基础上,纳入“治未病”健康管理。具体方案:生活规律,放松心情,每天晨起慢跑或体育锻炼半小时,必要的心理疏导;避免过量脂肪、刺激性食品如咖啡、酒精的摄取,减少产气食物的摄入,如奶制品、大豆等,以腹泻为主的患者酌情限制粗质蔬菜和水果。4周为1疗程。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片(得舒特,法国雅培制药公司),50mg,口服,每天3次。4周为1疗程。所有患者治疗期间禁用其他影响消化道功能的药物。治疗前、后复查肝肾功能,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各组均按要求完成治疗方案并按时随访,无脱组现象。

1.3观察指标 (1)症状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制订中医症状量化分级标准,从腹胀、腹痛、粪便形状、排便次数、粘液便等方面进行评判,由轻到重分别记0~3分。(2)治疗效果:于4周结束疗程时进行效果评价,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0],以腹痛、腹胀症状及大便质地情况为评判项目,将疗效分为痊愈、显效、好转和无效,总有效率为痊愈+好转+显效例数占总例数的百分比。(3)脑肠肽:于治疗4周、10周时委托南京中医药大学药理学实验室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液5羟色胺3受体(5-HT3R)、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χ2检验,当理论频数小于5时,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治疗效果比较总有效率观察2组为97.5%,观察1组为85.0%,均高于对照组的6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总有效率高于观察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消化道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前3组患者消化道各项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4周后,3组消化道症状各项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观察1组与对照组比较,症状评分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周后,对照组、观察1组消化道症状评分又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2组治疗10周后消化道症状评分无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消化道症状评分比较 分

2.3脑肠肽检测水平比较治疗前3组患者血清脑肠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3组脑肠肽水平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观察1组与对照组比较,脑肠肽水平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周后,对照组、观察1组脑肠肽水平又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2组治疗10周后脑肠肽水平无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肠肽水平比较(pg/mL)

2.4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8例(20.0%)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包括腹部不适3例,恶心2例,局部皮疹3例。观察1组和观察2组各有1例(2.5%)患者发生恶心,系对中药口服不适所致。观察组1组、观察2组不良反应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不断提升,对预防保健越来越重视,这与中医传统“治未病”理念不谋而合[11-12]。中医“治未病”的“治”,是治理、干预、调养、保持健康的意思[13]。“治未病”主要从以下角度提供干预措施:远离危险因素、四时养生、情志调养、饮食调养、起居调养、运动调养和药膳茶饮等。现代关于“治未病”理念的临床应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功能性胃肠病,因为这类疾病与饮食、情志、运动、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而这些因素恰恰属于“治未病”的主要干预范筹[14]。

中医学认为IBS的病因主要有外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质虚弱等。有研究表明,脑肠轴(brain-gut axis)与IBS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脑-肠轴能分泌 5-HT、CGRP、ACTH 等多肽类物质[15-16],参与调节情绪反应、胃肠道动力、痛觉和免疫功能等。目前有效治疗IBS的药物较少,副作用多,或虽短期有效但停药后易反复,故开展中医药结合非药物治疗功能性疾病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17]。

痛泻要方是治疗肝郁脾虚、腹痛泄泻的代表方剂,具有健脾舒肝、祛痛止泻的功效。“健肠Ⅰ号”方在痛泻要方基础上加减,在补脾泻肝的同时加强清热利湿、收涩止泻,临床疗效更优,但远期疗效欠佳,部分患者停药后复发,复发原因与患者自身不良饮食及生活方式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健肠Ⅰ号”方治疗IBS-D疗效显著,纳入治未病健康管理后效果更佳,且疗效维持的时间延长,同时患者血清5-HT3R、CGRP、ACTH等脑肠肽水平下降,提示该方案的疗效机制与调节脑肠轴可能有关。

总之,健肠Ⅰ号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优于单用匹维溴铵,联合“治未病”健康管理则疗效更佳,提示“治未病”健康管理可增强“健肠Ⅰ号”方的疗效,且能有效预防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由于“治未病”健康管理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患者的依从性对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今后将扩大样本量,加强对患者的宣教,改进随访方法。

[参考文献]

[1]Weaver KR,Melk us GD,Henderson WA.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Am J Nurs,2017,117(6):48-55.

[2]陈涛,沈丽丽,吴长明,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肠易激综合征及分型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4):3212-3214,3218.

[3]覃祥耀.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近况[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4):155-157.

[4]Weber HC.New treatment options fo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J].Curr Opin Endocrinol Diabetes Obes,2017,24(1):25-30.

[5]周滔,张声生.“治未病”思想与脾胃病的防治[J].环球中医药,2009,2(4):265-268.

[6]刘凤斌,李京伟.“治未病”思想对防治脾胃病变的指导意义[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4):685-687.

[7]葛飞,季瑜,孙志广,等.健肠Ⅰ号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及其机制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3):213-216.

[8]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9]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10]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755.

[11]王思成.基于治未病理论的预防保健体系构建思路及公共卫生政策措施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9(9):851-853.

[12]王智瑜,李淳,薛飞飞,等.试论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防治的启示[J].新中医,2017,49(3):154-156.

[13]黄建波,张光霁.论“治未病”理论体系建设[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3):911-914.

[14]谢伟,杨雨旸,武淑娟.“治未病”思想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探讨[J].河北中医,2010,32(8):1242-1244.

[15]唐洪梅,房财富,廖小红,等.神经肽Y和5-羟色胺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中表达的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2,28(7):916-920.

[16]吴皓萌,徐志伟,敖海清,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候与血清脑肠肽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5):1429-1433.

[17]刘元德,彭秋霞,刘吉元.非药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3,24(24):3677-3679.

猜你喜欢

治未病消化道中医药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Dieulafoy病变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