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外伤患者康复期失眠的心理护理研究

2018-04-12胡文哲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年8期
关键词:失眠症脑外伤康复

胡文哲, 张 博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辽宁 沈阳, 110004)

失眠是脑外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据资料[1]统计50%以上的脑外伤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失眠。长期失眠不但加重病情,还可引起患者其他的精神神经并发症,如疲劳、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脑外伤患者预后。传统的治疗脑外伤失眠的方法是药物治疗,但传统药物疗法短期内虽然有效,长期应用却可引起精神和躯体依赖而使药效降低,且增加药量的同时也增加了一系列副作用[2]。脑外伤失眠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主要为心理干预,研究[3]发现,心理干预不但可以减小药物剂量,而且比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预后更佳。本研究旨在探究康复期实施心理干预治疗对于脑外伤失眠患者睡眠康复的影响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脑外伤合并失眠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 ① 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脑外伤诊断标准; ② 处于脑外伤康复期(外伤后通过治疗患者病情未继续发展,持续2~4周即为康复期[2]); ③ 符合DSM-IV失眠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 ① 多脏器损伤; ② 严重颅脑外伤所致昏迷者; ③ 合并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无法配合; ④ 外伤前即合并严重失眠或正在进行心理干预治疗者。符合标准的82例患者中,将40例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设为药物组,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1~56岁,平均(34.8±11.3)岁,平均受教育年限(10.5±3.3)年; 将42例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治疗的患者设为心理组,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13~59岁,平均(33.7±10.1)岁,平均受教育年限(11.2±3.1)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脑外伤程度和部位、康复期用药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药物组: 按照患者失眠程度及个体化原则给予传统的短-中效苯二氮卓类药物,同时按需实施相关常规护理。

1.2.2 心理组: 在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① 心理支持: 将治疗过程耐心向患者讲解,取得更好的配合; 认真倾听患者心事或不良情绪,与患者建立朋友关系,取得其信任; 积极发挥患者亲人、朋友的作用,以便追踪患者心理变化,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② 认知及行为干预: 在患者认真配合的前提下,对患者一些关于睡眠的不良认知和行为进行适度干预,如纠正患者为延长睡眠时间而占用非睡眠时间的习惯,鼓励多参加户外活动,对于必须卧床的患者可在非睡眠时间聊天、看电视等。尽量保证作息规律,避免在睡眠前讨论与失眠相关的话题[4]。③ 音乐放松治疗: 准备好音乐播放器或收音机,下载患者喜欢的旋律轻松舒缓的音乐,在睡前30 min播放。嘱患者闭眼放松。

1.3 观察指标

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情况。治疗后能够在30 min内入睡,夜内清醒时间不超过30 min, 失眠伴随症状消失, PSQI<7分者,为显效; 入睡时间、夜内清醒时间以及失眠伴随症状均有所改善, PSQI改善超过25%者,为有效; 入睡时间、夜内清醒时间以及失眠伴随症状均无改善且PSQI改善低于25%者,为无效[5]。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睡眠质量

治疗前, 2组PSQI评分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治疗后, 2组PSQI评分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心理组患者睡眠质量指数、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及日间功能紊乱评分均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2组间睡眠持续性、习惯睡眠效率及睡眠紊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分

与治疗前相比, *P<0.05; 与药物组相比, #P<0.05。

2.2 疗效

治疗后,心理组的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药物组,无效率低于药物组,总有效率高于药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后疗效比较[n(%)]

与药物组相比, #P<0.05。

3 讨 论

脑外伤后失眠是脑外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31%~70%的脑外伤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6]。脑外伤失眠常见于创伤康复期,此时患者原有的脑外伤症状不再进展,病情进入恢复阶段。由于致伤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康复期遗留了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上患者自身性格等原因,可导致程度不同的外伤后失眠。长期失眠不但不利于患者脑外伤恢复,还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精神和心理负担,引起非睡眠期的疲劳、倦怠,甚至合并抑郁、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精神神经并发症[7]。因此,对于脑外伤合并失眠的患者,选用合理的治疗及护理方案刻不容缓。

传统的治疗脑外伤合并失眠的方法是药物治疗,一般选用半衰期较短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8-9]。但长期使用镇静催眠类药物可产生躯体和心理依赖,导致药物疗效降低,而一味增大剂量不但会加重依赖,还会增加相关副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使失眠进一步加重。1993年, Morin等学者[10]提出非药物治疗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并首次用于健康人群失眠症的治疗,取得了可观的疗效。此后临床将CBT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的辅助治疗中,结果显示,不但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而且减少了传统药物的使用。然而,关于脑外伤合并失眠的心理干预治疗,临床报道尚较少见[11]。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82例脑外伤合并失眠患者的临床资料, 52.2%的患者接受了心理干预疗法。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辅以心理干预治疗的患者PSQI评分中睡眠质量指数、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及日间功能紊乱这4项评分显著低于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睡眠质量显著提高,总有效率达90.5%, 远远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的65.0%。分析心理干预对脑外伤失眠有效的可能原因: ① 据统计90%以上失眠症患者均合并焦虑症,这种患者往往对许多事情过分担心[12], 心理干预中的心理支持是对患者心事及不良情绪的耐心倾听,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② 研究[4]表明,夜间睡眠时间与入睡时间呈反比,即入睡所需时间越长,睡眠时间越短,多数患者会反映“越想睡越睡不着”,这种过分期盼睡眠的情绪反而加重了失眠,而长期失眠导致患者白天疲劳、倦怠、嗜睡,到夜间又变得精神,形成恶性循环[13]。心理干预中的认知行为干预就是纠正这种恶性循环,从而为患者创建正常的睡眠周期和节律。③ 心理干预中的音乐放松疗法通过在睡前分散患者注意力,可营造轻松氛围,达到进一步促进患者入睡的目的。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脑外伤并发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患者整体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1] 陈威, 洛传明. 心理干预对脑外伤患者智力测验依从性的影响[J]. 中国民康医学, 2014, 11(3): 32-34.

[2] 王丽娜. 心理干预在高压氧治疗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1(10): 134-135.

[3] 周刚柱, 陈茹. 失眠症患者个性特征及相关障碍研究[J]. 临床身心疾病杂志, 2014, 10(2): 104-104.

[4] 林允照, 林朦朦, 欧阳吟靖, 等. 感知行为干预对重度脑性昏迷患者意识状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4, 2(12): 670-674.

[5] 吴芷芷, 李红玉. 家庭支持性心理干预对脑外伤后抑郁的疗效观察[J]. 重庆医学, 2012, 41(28): 3011-3013.

[6] 王桂丽, 狄旭, 蒋自杰, 等. 脑外伤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 河北医学, 2013, 19(6): 944-946.

[7]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1, 34(3): 184-188.

[8]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235-237.

[9] 姚丽丽, 张艳霞. “三联疗法”促进失眠患者睡眠的临床观察[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25): 60-69.

[10] 孙阳, 曹贵芳. 失眠症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分析[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3, 17(2): 22-22.

[11] 杨秋霞. 综合性心理干预对老年失眠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5, 11(3): 247-248.

[12] 黄珠晶, 秦丽君. 失眠症的综合防治体会[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6, 6(20): 4784-4785.

[13] 李绍旦, 杨明会, 王振福, 等. 亚健康失眠人群脑内神经递质水平分析[J]. 中国个科医学, 2008, 11(1): 24-26.

猜你喜欢

失眠症脑外伤康复
神门、三阴交配伍对失眠症睡眠质量和血清GABA、5-HT的影响
脑外伤病人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浅谈蒙医诊治失眠症
蒙医药治疗失眠症30例临床观察
脑外伤诊断中磁敏感加权成像和颅脑CT的应用效果对比
宁神定志汤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
早期介入认知训练改善脑外伤后抑郁的观察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甘露醇治疗脑外伤致急性肾损伤及阿魏酸钠的治疗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