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相和单相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心理社会支持治疗效果分析

2018-04-12

精神医学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单相双相发作

双相抑郁发作期多以抑郁表现为主,期间可有轻度狂躁,但症状持续时间短容易被临床忽略,容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1]。但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发病机制不同,是两种不同的疾病,由于缺乏早期特异性症状,因此难以区分[2]。双相抑郁患者若过度或过早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有可能导致患者转化为狂躁发作、快速循环或混合发作,导致患者病情恶化[3]。社会心理干预是治疗抑郁症的重要临床手段,早期认识不同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不同类型抑郁患者对心理干预的反应效果有助于指导抑郁症的临床治疗[4],为改善抑郁症患者预后,预防其复发提供线索。本研究回顾性分析80例抑郁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宝鸡市康复医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明确诊断为单相抑郁的患者40例和双相抑郁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继发于其他器质性疾病导致的抑郁;(2)合并精神分裂症、狂躁症等其他精神类疾病的患者;(3)怀孕或准备怀孕者及哺乳期女性;(4)研究中出现严重的其他并发疾病或病情恶化者。根据患者抑郁类型分为单相抑郁组和双相抑郁组各40例,单相抑郁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9~69岁,平均(42.1±10.1)岁;双相抑郁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0~69岁,平均(41.9±11.2)岁。

1.2 方法

1.2.1 评价方法 (1)由两名医生对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的诊断进行复核;(2)调查患者临床特征;(3)所有患者均给予参照抑郁症的治疗指南进行相关治疗,成立心理干预小组,对本研究中所有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①首先由专科医师对患者家庭、工作、学习环境,病情发作和复发原因进行评估,了解患者个性特点、生活经历为社会心理干预做好基础;②根据患者病情情况鼓励患者与周围人群进行沟通、交流,参加社会活动(包括定期组织进行广播体操、舞蹈、演唱会等活动),定期组织心理健康知识、抑郁症知识讲座,并进行抑郁症心理干预、药物干预的重要性讲座;③加强对家庭成员的健康教育,抑郁症相关知识、健康指导、家属应对技能的培训;④心理干预小组成立健康热线,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及时解答患者相关问题。

1.2.2 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抑郁状态,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孤独量表评价孤独感、生活满意度指数A(LSI)评价生活质量评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特点比较 双相抑郁组患者与单项抑郁组比较,首次发病年龄早、发作史高、首诊符合率低、病程长(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特点比较

2.2 两组发作时临床特征比较 双相抑郁组激越、精神病性症状、合并躯体共病发病率要高于单相抑郁患者(P<0.05);自杀意念或行为、合并焦虑障碍发病率低于单相抑郁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发作时临床特征比较[n(%)]

2.3 两组HAMD-24、UCLA、LSI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HAMD、UCLA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LSI评分较干预前升高(P<0.05);单相抑郁组干预后HAMD、UCLA评分低于双相抑郁组(P<0.05),LSI评分高于双相抑郁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HAMD-24、UCLA、LSI评分比较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双相抑郁组比较,△P<0.05

3 讨论

双相抑郁临床特异性差、识别率较低,容易误诊。双相抑郁治疗方案与单相抑郁患者有较大差异,不适当的治疗手段容易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对患者和家庭造成严重的负担[5~7]。因此探讨双相抑郁的临床特点,早期识别其临床特征进行早期诊断意义重大,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患者的既往史发现,两组有20%的患者有家族情感病史,双相抑郁患者首次发病年龄较小为25岁左右,而单相抑郁患者为35岁左右。双相抑郁发作无明显诱因,而且发作较为频繁,容易被误诊,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既往史信息可以对双相抑郁进行早期识别,而且本研究结果与宁夏精神卫生中心的研究结果类似[8]。

既往研究提示,双相抑郁患者发作时病情表现和单相抑郁患者有较大差异[9~11],本研究也对80例患者抑郁发作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两组抑郁患者抑郁发作时约85%的人群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睡眠障碍,可见抑郁发作明显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双相抑郁合并精神障碍的患者较多,发作时有近60%有自杀倾向或自杀行为,因此积极抑制双相抑郁发作意义重大,而单相抑郁患者更可能出现精神运动性迟缓,因此这可能是双相抑郁发作时病情重要的识别点[12]。

抑郁症患者即使得到有效的药物干预治疗也有较高的复发率,心理社会支持治疗是抑郁症患者重要治疗手段[13]。孤独感和对生活满意度低是抑郁症患者复发的重要诱发因素,有效的改善抑郁症患者生活状态、提高抑郁症患者对生活的满意度,减少其孤独感能有效减少抑郁症发作[14~16]。本研究对单相抑郁患者和双相抑郁患者,均进行心理社会支持治疗,通过回顾性分析病例资料探讨两组患者心理社会支持治疗的效果,结果发现单相抑郁患者经心理社会支持治疗后抑郁指数、孤独指数、生活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双相抑郁患者,可见双相抑郁患者治疗难度较大,因此,以后可能要重视加强双相抑郁患者的心理治疗,双相抑郁患者的心理社会治疗方案也可能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及病史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改良。

综上所述,双相抑郁临床特异性差、识别率较低,容易误诊,双相抑郁发作无明显诱因,而且发作较为频繁,首次发病年龄早,这些特点可作为双相抑郁的识别特征,双相抑郁患者心理社会支持治疗效果较差,单相抑郁临床特点单一,心理干预效果好,预后明显优于双相抑郁患者,因此临床工作中及时诊断抑郁的类型,早期进行临床干预,积极识别潜在风险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单相双相发作
一类具有奇异位势函数的双相问题
热轧双相钢HR450/780DP的开发与生产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初始能量双相电复律转复房颤进展
新型双相酶水解体系制备宝藿苷I
单相能馈型交流电子负载的并网控制研究
一种简单单相软开关逆变电源研究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反复发作43例
单相逆变器共模电磁干扰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