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讲方式”在高中政治课运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8-04-10柳翠
柳翠
摘要:“学讲方式”的推行给高中政治课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学生、教师及课堂效率的提高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归纳了“学讲方式”在高中政治课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环节机械呆板,问题设计尚欠斟酌,师生之间缺少配合,学生展示缺少规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取如下策略:教学环节应灵活调整,讨论问题需精心设计,师生之间要默契配合,成果展示需规范严格。
关键词:“学讲方式”;高中政治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2A-0107-04
“学讲方式”作为徐州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新举措,是对教学策略研究的一个全新突破,更是对新课改向纵深方向发展的现实回应。它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和终极追求,与国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战略方向是一致的。它的推行给我们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为了真实了解“学讲方式”在高中政治课中的运用现状,我们设计了“学讲方式”在高中政治课中的运用现状的调查问卷,并对数据加以整理,归纳问题,寻求对策。
一、“学讲方式”在高中政治课中运用现状的问卷调查
我们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共设计了6道题目,调查对象是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学生及徐州市邻近县属2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采用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9份,回收率97.8%,去除无效问卷13份,有效问卷476份,问卷有效率为97.3%,调查结果见表1—表5。
二、“学讲方式”在高中政治课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及具体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学讲方式”在教学中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也明显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教学环节机械呆板
“学讲方式”的运用,并没有完全统一的模式。政治课堂上,教师把教学环节大体确定之后,应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教材的内容等,再去调整,形成有一定个性特点的教学形式。
但表2的数据显示,认为政治课堂上按照固定流程进行教学的学生达总数的一半以上。课堂上几乎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教师在课堂导入之后,要求学生按照学案的要求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出现问题的知识,本组同学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由其他小组帮助。教师提供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去讨论,讨论结束由学习小组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成果。然后是课堂检测反馈的环节,学生做完题目之后,对照参考答案进行改错,最后师生共同小结,结束本课。甚至在时间的安排分配上都几乎一样,自主先学10分钟,小组讨论10分钟,交流展示5分钟,质疑拓展15分钟,检测反馈5分钟,小结反思5分钟。如果每节课都是相同的流程、环节,学生必然会产生审美上的疲劳和精神上的厌倦。
(二)问题设计尚欠斟酌
“学讲方式”倡导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合作学习成为贯穿政治课堂始终的教学组织形式。而表4的数据显示,认为政治教师设计的问题很少有话可说的人数有143人,没有话说的有73人,比例分别是30%、15%,而认为总是有话可说的只有95人,占20%。这表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无病呻吟的现象,教师不管讨论的问题有无含金量,有多大的含金量,都让学生去讨论。一些思维含量较低或根本没有思維含量的问题,让学生形成了“活”而不深的假讨论,热闹而无内容、繁华而无意义;也有教师设计的问题与社会生活、与时代、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节,难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自然也无法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1]
(三)师生之间缺少配合
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对一些问题的认识难免片面,甚至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我们要坚决反对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这种在教学中否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做法,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放任自流、学生的散漫自由。但有些政治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袖手旁观,成了名副其实的“局外人”,站在教室的一角注视着讨论的学生,或者在教室内来回走动时,偶尔象征性地与学生交流一下。这样的做法势必造成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效率低下,几分钟下来实际的教学成效甚微。
对“活动过程中教师行为”的调查中,表5的数据显示,认为教师能积极参与学生讨论的学生比例为59%,认为教师站在一边袖手旁观的和在教室来回走动的学生比例相加达到40%。可见,课堂活动中,很多被调查范围内的政治教师没有很好地演绎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
(四)学生展示缺少规范
在学生展示环节,因为教师没有作出严格的规范和约束,于是学生展示难免会出现以下乱象。有的学生声音过小,以至于只有前排的同学能听到;有的同学不用普通话,导致有些同学听不懂;有的同学在自己座位上,不愿意到前台去,也使效果大打折扣;有时一个学习小组的代表发言还没有结束,就有另外小组的同学抢先质疑,使课堂缺少了秩序,陷入混乱状态。有些课堂看似热闹,掌声阵阵,但实际上只是虚假的繁荣,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表3的数据显示,当学生进行展示的时候,认为规范方面比较随意的有329人,占到总调查人数的69%,比例之大,令人担忧。这一环节活动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规范的做法并没有达到活动设计的目的。
三、“学讲方式”在高中政治课中的运用策略
“学讲方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削弱了它的应有价值,阻碍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脚步。针对出现的问题,教师只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使这一教学方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环节应灵活调整
“学讲方式”课堂中的几个环节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主先学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小组讨论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交流展示是分享成果的过程,质疑拓展是分析现实问题的手段,检测反馈是暴露问题的环节,小结反思是升华、提高的关键。但这并不意味着每节课都需完全按照这样的固定流程去开展教学,而是要依据学习的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学生的原有的知识水平不同,灵活调整实施环节,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比如文化生活《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包括识记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形式、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分析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针对不同知识点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保持课堂持续的吸引力。
(二)讨论问题需精心设计
问题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不断追求新知的前提,而要使学生在课堂的合作活动中深入地进行交流,问题设计要巧而新,能牵引学生思维,不要千篇一律、平平淡淡。
在讲述《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以小王情感的变化为线索——小王的喜悦、小王的纠结、小王的憧憬、小王的失落、小王的烦恼,然后围绕不同的知识点提出不同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归纳一下,应坚持以下三原则。
第一,贴近生活、源于体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原本来自生活,扎根生活的思想政治课程,向生活世界回归,关注学生主体的生活体验,是政治教学设计必须要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2]因此,问题素材的选取应以贴近生活为原则,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愿说。
第二,富含价值、引起共鸣。选取的素材应有探讨的意义和实际价值,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思维含量较低或者毫无思维含量,随便拿来一个素材,不管有无价值,都让学生围绕着它,议一议、论一论,只能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惰性,这样既削弱了教学设计的价值,又浪费了学生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更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精心选取那些有价值的、能引起共鸣的教学素材。如在《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一课中,为了解决小王的烦恼,可以让学生围绕着“如何推动我区的‘小苹果更多地走向‘大世界,大幅增加人们收入”的话题进行讨论,既让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政治知识的价值。
第三,生动有趣、激发热情。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如果问题的设计缺少了趣味性,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学习的热情也会消失殆尽,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也就会处于惰性状态。教师要适当选用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造热情的素材,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问题,学生才会积极思考。
(三)师生之间要默契配合
在合作探究中,无论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还是主体参与的学生,都是讨论结果达成的重要角色。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扮演好一个引导者、调控者、协助者、合作者的角色。当学生讨论不踊跃时,教师要巧妙引导,鼓励他们敞开心扉,各抒己见;当学生讨论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循循善诱,适当启发,引导他们围绕设置问题充分展开思维;当学生讨论偏离中心时,教师要及时纠正,阐明中心和关键,防止浪费时间;当学生讨论错误时,教师要指明方向。这样一方面给学生创造了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也不断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他们在观点的交互碰撞中获得顿悟,思维得到解放,智慧得以升华。政治课教学充满灵动性、生成性,更好地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标。
(四)成果展示需规范严格
“学讲方式”强调学生在课堂上要能“讲出来”,这是检验自学能力和互学问学效果的重要体现。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时,应做到表情自然、举止大方、声音洪亮,所讲内容尽可能准确等,若到黑板书写,要工整规范。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我们可以分别详细地列出如下要求。
活动1.“抢问”与“抢答”活动。为了检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要求学生参与抢问或抢答的活动。对于抢问的一方要求:共1次机会,题目不能过难、过宽、过大,30秒内抢答方没有应答,再加5分,等裁判宣布“第几题抢问开始”后方能开始。对于抢答的一方要求:共两次机会,第一次抢答成功,加10分,第二次抢答成功,加5分,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全面、清楚,加5分,否则不加分,站起来不回答不加分。
活动2.“全员大通关”活动。要求: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先本组自測,如全会背,组长代表举手示意。教师以抽查的方式检验,每组随机提问1人回答问题,要求声音洪亮,语速流畅。
活动3.“我的地盘我做主”活动。要求:本组推荐一名代表到讲台前亲自选中一个问题,10秒内开始作答,否则将失去加分机会,代表如无法作答,可求助于本组内任一名成员,但加分减半,作答声音洪亮、语速流畅、要点全面。
如果上述活动能对学生分别提出这样严格的要求,那么课堂教学就会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开展,一节课下来学生会收获颇丰,自然也就不会出现课上乱哄哄、课后肚空空的现象了。
我们唯有静下心来,冷静反思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深入思考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使“学讲方式”在高中政治课运用中提高实效,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窦月玲.改变,让学生不再“睡”课堂——例谈“学讲方式”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5).
[2]魏贵平.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J].学周刊,2015(6).
Problem with and Solution to Application of “Learning-Lecturing Style”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Politics
LIU Cui
(Experimental School Attached to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000, China)
Abstract: The implementing of “learning-lecturing style” has injected fresh blood to senior middle school politics teaching,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questionnaire survey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ata and summarizes some problems with the teaching styles, such as mechanical teaching steps, improper question designing, lack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and lack of norms for students displaying. To solve the problems,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may be employed as follows: flexibly adjusting teaching steps, delicately designing questions for discussion, tacit coopera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and normally and strictly displaying fruits.
Key words: “learning-lecturing style”; senior middle school politics;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