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引思”引领下“125”课堂教学模式的校本建构
2018-04-10魏佳兵
魏佳兵
摘要:基于学校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所肩负的责任,江苏省响水中学着力打造“让学引思”引领下的“125”课堂教学模式,确定了“挖掘师生潜能,促进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理念,抓住了“让学”和“引思”这两个关键,设计了示标导入、讨论释疑、成果展示、师生点评、检测反思的课堂教学基本环节。
关键词: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2A-0019-04
教學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课堂是教学相长的舞台。近年来,江苏省响水中学着力打造“让学引思”引领下的“125”课堂教学模式,追求合适的教育,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125”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让我们全校师生真正站起来了,动起来了,高起来了。
一、“1个理念”:挖掘师生潜能,促进共同发展
“挖掘师生潜能,促进共同发展”这一课堂教学理念,是普通高中应有的责任担当,也是我们摆脱困境、进行理念与实践突围的基本方向。
响水中学创建于1952年,1993年通过省重点中学验收,2001年4月被确认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2004年3月被省教育厅评为首批四星级高中,2009年11月通过省四星级高中复审。学校在响水县是首屈一指的,但与邻县(市、区)的同类学校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学校的新生录取线与邻县(市、区)同类学校相比有较大差距;响水县中考成绩优秀的尖子生留不住;骨干教师流失严重,近5年来,有40多名骨干教师流到了其他学校。面对困境,我们苦苦地寻求着突围的方向。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调:“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个人(无例外的)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注重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满足不同潜能学生的发展需要。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将积极探索推进高品质高中建设的实施路径。到2020年,全面实现高中教育现代化,60%左右的高中基本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涌现一批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高品质高中,高中教育发展水平确保位居全国前列。
基于这样的教育背景,面对现实的办学状况,处于奋力爬坡阶段的我们没有任何的退路,必须积极地寻找提升的路径。全校上下进行了几次大讨论,逐步形成了共识:挖掘师生潜能,促进共同发展,以课堂改革为抓手,走内涵发展之路。我们认为,每一个响水中学的老师、每一个响水中学的学子,身上都蕴藏着能够通过学习转化为现实身心发展的能量,都有强烈的自我发展需求,都有潜能被激发的期待与可能,我们要为师生的共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搭建多元的平台,最大程度地挖掘师生的潜能,让每一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挖掘师生潜能,促进共同发展,有很多的着力点与突破口,我们首先从课堂的变革做起。因为没有课堂教学的根本变革,就不可能有教学质量的真正提升。
二、“2个关键”:“让学”和“引思”
课堂,既是师生学校生活的主要方式和主要空间,又是师生发展的主要载体,它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幸福,关系着师生的当下和未来。然而,在日常的高中课堂上,一些教师任劳任怨,既不放心也不放手,从课前预习、情境导入到结构分析、作业布置,从知识点到考点,不敢有半点的疏忽,讲了再讲,练了再练。我们的教师太重视“喂”给学生经过自己咀嚼的知识,不“讲”就不放心,不提供标准的答案并反复操练就不踏实。教师采用了各种防范的、控制的手段,“逼迫”学生按照预定的轨道机械地行进。当所有的时空都被机械的讲授与训练填满,学生怎么可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校送给教师的最好福利、送给学生的最好礼物之一,是优秀的课程文化和适切的教学模式。我们要让以往处于课堂教学边缘位置的学生勇敢地站到课堂的正中央,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
盐城市教科院提出的“让学引思”,正好契合了响水中学课堂变革的内在需求。为更好地履行普通高中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职责和担当,将“挖掘师生潜能,促进共同发展”这一理念落到课堂教学的实处,我们将“让学”和“引思”作为课堂追寻的目标,也作为有效的实施策略,努力实现由教师向学生、由教会知识向教会学习、由强力灌输向激发思维的教学嬗变。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学。究竟要让些什么?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应该是让权力给学生,让他们回到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让学”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和学习行为的真实发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时间、让空间、让机会、让活动,要让得心甘情愿、让得适切、让得主动,使课堂成为一个能够自由呼吸的、灵动的、宽阔的、向四面八方打开的师生精神家园。
当然,仅仅“让”还是不够的。教师让出了时空,让出了权力,但如果这种让出的时空没有学生思维的填充、让出的权力不被学生真正地珍惜,这种“让”就是浅薄的、形式的,甚至是贻误学生终生的。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如何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只有学会思维,让思维时时处于一种活跃的、新鲜的、不断生长的状态,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已经成为千百年来教学的不二法则,既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教师的角色担当,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让”和“引”。
“让学”与“引思”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在我们的理解中,这里包含着三层含义:第一,“让学”是“引思”的前提和基础。第二,“让学”和“引思”又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螺旋上升的。第三,“让学”和“引思”作为重要的教学路径,共同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要在“让”与“引”上多研究,做到能让会引,确保让引并重;学生要在“学”与“思”上下功夫,力求善学真思,学思结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让学”与“引思”融合起来,“让学”要让得有度、让得到位,“引思”要引得得法、引得充分。
三、“5个环节”:示标导入、讨论释疑、成果展示、师生点评、检测反思
为了更好地履行普通高中在育人方面的职责和担当,达成“挖掘师生潜能,促进共同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结合市教科院“让学引思”思想,学校在实践方面积极探索,设计了体现“让学引思”基本思想的课堂教学环节。
1.示标导入
示标导入即教师用适当的方式,课前在屏幕上投影展示或者在白板上书写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目标的确定一定要少而精,只有目标“瘦身”,才可能带动教师讲授的“瘦身”,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将课堂还给学生。
因为示标导入“有的放矢”,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眼睛更有神了,注意力也更加集中,他們明确地知道老师这节课要引导大家学习、讨论什么,清楚地知道本节课自己在预学的基础上还应该做些什么,而不是以往的模模糊糊、懵懵懂懂。
2.讨论释疑
讨论释疑即每位同学根据当堂课的学习目标,组内合作交流讨论导学案上经过自主学习后仍然存在的疑难点。
追求这一环节的有效、高效,除了教师充分让出时间、空间这一前提,科学合理地划分小组、培训小组长是关键。我们一般是将班级学生分成6组,分组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按照成绩,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一般生;按照性格,兼顾内向和外向;按照生源,兼顾城镇和乡村。小组学习由经过教师培训的,能科学引导、合理分工、有效操控的小组长负责组织,围绕既定问题充分展开讨论甚至争论。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既要在讨论时间上予以保证,还要巡回观察,甚至可以参与讨论质疑,并留心经过讨论学生还有哪些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以便进行针对性点拨。
因为讨论释疑“各得其所”,学生在课堂上再也不会被边缘化、被孤立。讨论过程中,人人都参与,人人有任务:主持讨论的,负责陈述的,执笔记录的,总结归纳的,准备展示的,……人人都被需要,人人都被尊重,人人都起作用。久违的阳光自信的笑容又洋溢在同学们青春的面庞上。
3.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即学生讨论探究完毕后,依然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多样的、合适的方法,去展示讨论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在进行成果展示时,各小组应根据具体的展示要求和评分机制,呈现本组集体的智慧、最佳的结论。对展示出的一些有独特见解或归纳总结性的内容要进行特别标注并加以说明。在同学展示时,其他同学应关注台上每一小组的展示过程,特别是与本组尚未解决的一些问题相关的展示,更要多加关注,看看别人的展示过程和自己当初思考问题的思路有无异同点。在同组代表展示的过程中,其他成员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对已有的展示内容进行修改或补充。其他同学可以一边看展示,一边优化自己导学案上的答题。相邻两个小组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换,请对方批阅修改,学生在批阅的过程中既能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秀创意和想法,又可以注意到容易出错的地方。
因为成果展示“各尽所能”,学生们都会争先恐后地抓住上台展示的机会,甚至是在规定的讨论时间未结束,就抢着上台先占据“一席之地”,积极踊跃地希望自己(本组)能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露一手”。这样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4.师生点评
师生点评即在学生展示后,教师立即组织所有同学对展示的内容进行合适的评价,及时获知学生的得失,并进行点拨指导。这也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关键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由一名(或几名)学生对展示内容进行讲解点评,最后教师进行全面总结:一是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肯定值得借鉴的地方,指出存在的问题;二是针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点拨讲解,归纳方法、总结规律,语言要简练明了;三是针对展示点评总体情况,科学合理地对各小组进行评价,表扬激励。
因为师生点评的“采石攻玉”,再经过老师的总结点评,同学们看着黑板上展示的内容,就像“照镜子”一样,能够迅速明确自己思考问题以及解答题目的得失,并且所有同学都可以借此机会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优秀学生还可以进一步发散思维,拓宽思路;中等学生可以发挥优势,补齐短板;一般学生可以见贤思齐,避免错误。
5.检测反思
检测反思即由老师组织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检测,并让学生再次对照学习目标,总结反思所学内容,整理好笔记。
同学们在经过充分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后,思维比较活跃,这时需要静心总结,反刍消化,清难点,理重点。检测内容必须与学习目标相吻合;检测方式可以是口头或是书面检测,也可以是生生互测或师生对测。总之要根据当堂课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注重实效。
因为检测反思“一鼓作气”,既能在最有效时间内检测、总结当堂所学,达到“堂堂清”的效果,又能帮助部分学生克服以往的懒惰、拖延等不良习惯,省去后续许多重复而又低效的师生“劳作”,大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同学们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无论是在讨论释疑、展示点评还是最终的检测反思环节,他们都会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习兴趣得以提升,学习成绩有了进步,开启了良性的学习循环之路。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上述五个教学环节并非固定不变,教师在具体操作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生等现实因素,适时进行增删调整。
为了有序推进“125”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学校成立以一把手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教科处、督导处及年级部主任为组员的“125”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和管理学校课改工作,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职责,层层分解工作任务。经过三年多的“125”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学校打造了优秀教师团队,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在教育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办学品质、社会声誉和家长满意度大幅提升。
同时,对于“125”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我们还有两点困惑:一是如何能从根本上调动所有教师的课改积极性,主动置身其中,用心做事,出谋划策?如何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促进教师教学习性的转变以及教学智慧的生成?二是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小组合作的效能,让优秀生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实现所有同学的共同进步?针对这些困惑,在“125”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将继续探索,不断前行。
School-Based Construc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Mod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Letting Learning and Guiding Thinking”
WEI Jia-bing
(Jiangsu Xiangshui Middle School, Xiangshui 224600, China)
Abstract: Facing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ur school has managed to construct the “125” classroom teaching mod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letting learning and guiding thinking”, to establish the classroom teaching idea of expressing teacher-student potentials and promoting joint development, to grasp the two key points of letting learning and guiding thinking, and to design the basic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dures of goal-displaying leading-in, achievement exhibition, teacher-student assessments, and testing and reflection.
Key words: letting learning and guiding thinking;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teaching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