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外采集羊肚菌的驯化栽培试验*

2018-04-10贺国强魏金康赵海康吴尚军胡晓艳邓德江

中国食用菌 2018年2期
关键词:子囊菌核羊肚

贺国强,魏金康,赵海康,刘 洋,吴尚军,胡晓艳,邓德江**

(1.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100029;2.北京延庆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102100)

羊肚菌(Morchella),又称羊肚菜、羊蘑、羊肚蘑,是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羊肚菌于1818年被发现。其结构与盘菌相似,上部呈褶皱网状,既似蜂巢,也似羊肚,因而得名羊肚菌[1]。

世界上记载的羊肚菌共有28个种[2],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一些地区,其中我国记载羊肚菌属有11个种[3]。100多年来,人们针对羊肚菌的驯化栽培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其中1986年美国的Ron Ower率先实现了羊肚菌的室内栽培[4]。20世纪初,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在借鉴Ower的技术的基础之上,实现了羊肚菌大田栽培。随后,羊肚菌栽培在我国多地掀起了热潮,栽培面积一度达到1560 hm2,发展迅速。

目前我国可以广泛用于人工栽培的菌株主要属于黑色羊肚菌类,例如梯纹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六妹羊肚菌(M.sextelata) 和七妹羊肚菌(M.septimelata)[5-6]。其中,梯纹羊肚菌目前在我国羊肚菌栽培中应用最为广泛。我国生态环境丰富多样,羊肚菌分布范围广泛,野生种质资源丰富,羊肚菌驯化潜力巨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种

试验采用的羊肚菌菌株和来源如表1所示。

1.2 培养基和培养料配方

母种采用PDA培养基。原种培养料配方为小麦60%、木屑20%、草木灰18%、石灰2%,含水量60%~65%。栽培种配方为木屑65%、小麦30%、腐殖土3%、石膏1%、白灰1%。

表1 供试羊肚菌菌株及来源Tab.1 Strains and the sources of Morchella in test

1.3 栽培种制作和栽培管理

按上述配方配料,采用17 cm×33 cm(折幅×长度)的聚丙烯塑料袋装袋,装袋后料柱高20 cm,每袋装湿料1.2 kg(折合干料0.48 kg)。高压灭菌2.5 h,冷却后在接种箱内接种。在20℃的培养室内发菌,20 d初长满菌袋,开始播种。播种前先将土地浇湿,耕翻1遍,按每公顷添加干木屑约15000 kg,将拌水灭菌后的木屑撒在土表面,然后将羊肚菌菌种揉碎,撒在土面,再耕翻1遍,做畦,喷水,控制温室内温度在18℃~20℃。10 d后,畦面返白后放置扎孔的营养袋。营养袋内培养料配方为稻壳70%、小麦29%、石灰1%。

1.4 试验方法

试验共选择9个菌株。每个处理3次重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制棒接种后,定期记录菌丝生长情况、发菌情况和鲜菇产量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羊肚菌菌株在PDA试管中的生长情况

表2所示为25℃时,不同羊肚菌菌株在PDA试管的生长情况。

表2 不同羊肚菌菌株的菌丝在PDA试管的生长情况(25℃)Tab.2 Mycelium growth of different Morchella strains in PDA tube(25℃)

25℃条件下,M-H5、M-H2、川羊1号的菌丝在PDA试管内生长速率最高,分别达1.41 cm·d-1、1.42 cm·d-1、1.41 cm·d-1,但 3 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M-X1菌丝生长最慢,仅为0.30 cm·d-1。其次为M-HL1、M-S1,分别为 0.52 cm·d-1、0.60 cm·d-1,且二者差异不显著。M-H3、M-H2、川羊1号的菌丝呈白色,微黄;其余6个菌株的菌丝均为灰白色,但M-S1菌落中心呈微黄色。除M-X1外,各菌株的气生菌丝均较少,且贴壁生长,粗壮或细密。

2.2 不同羊肚菌菌株菌丝的菌核形成情况

不同羊肚菌菌株在PDA平板上菌核的发生情况如表3所示。

9个品种中,川羊1号菌核形成最多;M-H2菌核形成较多;M-S1和M-H3菌核形成较少;M-X1、M-H1、M-H4、M-HL1菌核形成很少或几乎没有。在能形成菌核的6个菌株中,除M-H5和M-H3,菌核呈黄褐色外,其余均为黄白色。从菌核发生类型来看,M-H5和M-H3的菌核呈零星分散分布,M-H3的菌核分布极为分散,其余菌株的菌核分布均较为集中。

表3 不同羊肚菌菌株在PDA平板上菌核发生情况Tab.3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of different Morchella strains on PDA plate

2.3 不同羊肚菌菌株的子实体性状

对不同羊肚菌菌株的子囊果进行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得出,与川羊1号相比,M-S1和MX1单菇重分别达到52.03 g、51.65 g,均高于对照。除M-S1外,其余菌株的帽柄长度比均小于川羊1号。6个菌株的子囊果颜色均呈黑色。M-H2的子囊果性状为圆锥形;M-H5、M-H2的子囊果性状为钝圆锥形;其余为纺锤形。综合来看,M-S1的子囊果较为美观。

2.4 不同羊肚菌菌株的出菇产量

对不同羊肚菌菌株的产量进行比较,结果如表5所示。

表4 不同羊肚菌菌株的子囊果比较Tab.4 Comparison on ascocarps of different Morchella strains

表5 不同羊肚菌菌株的产量Tab.5 The yield of Morchella strains

川羊1号的鲜菇产量和干菇产量均为最高,分别为 0.895 kg·m-2、129.47 g·m-2。M-S1 的鲜菇产量、干菇产量次之,分别为 0.815 kg·m-2、119.84 g·m-2。二者差异不显著。川羊1号的子实体鲜干比为7.65,M-S1次之,其他菌株均大于二者。因此,就鲜菇产量、干菇产量、子实体鲜干比情况看,M-S1与川羊1号相当。

3 结论

羊肚菌在我国分布广泛,南至广西、广东、浙江一带,北到新疆、内蒙古、吉林一带均有野生羊肚菌分布,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点都适宜于羊肚菌栽培生产。虽然研究表明,大多数分离菌株的菌丝体、菌落形态差异不大,大多数分离物在适当培养基上都会产生菌核。但野生分离得到的羊肚菌菌株的菌丝形态、菌核形成等并不完全相同,例如M-S1与栽培菌株川羊1号菌丝生长情况和菌核形成基本相同,但M-X1菌丝生长情况与川羊1号不同,M-H5、M-H2、M-H3的菌核形成与川羊1号相比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菌核形成的多少和是否出菇无相关性。野生分离得到的菌株不一定能够栽培出菇,而且即使能够栽培出菇的菌株也不一定会高产。研究表明,羊肚菌黑色种类较易出菇[4-5],黄色种类大多为共生,不易出菇。即使是可以出菇,除梯棱羊肚菌、六妹羊肚菌外,其他菌种的产量均很低。因此对于羊肚菌菌株必须经过大量筛选、出菇试验以后才能用于实际生产。

综合不同羊肚菌子囊果的性状和产量来看,MS1可以作为北京地区日光温室栽培的羊肚菌品种。

参考文献:

[1]邢湘臣.珍贵的野生食用菌——羊肚菌[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7(1):80.

[2]Hawksworth DL,Sutton BC,Ainsworth GC.Ainsworth&Bisby’s dictionary of the fungi[M].Surrey:Commonwealth Mycological Institute,1983.

[3]戴玉成,周丽伟,杨祝良,等.中国食用菌名录[J].菌物学报,2010,29(1):1-21.

[4]Ower R.Not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rel ascocarp:Morchella esculenta[J].Mycologia,1982,74(1):142-143.

[5]赵永昌,柴红梅,张小雷.我国羊肚菌产业化的困境和前景[J].食药用菌,2016(3):133-139.

[6]何培新,刘伟,蔡英丽,等.我国人工栽培和野生黑色羊肚菌的菌种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26-29.

猜你喜欢

子囊菌核羊肚
小小羊肚菌 拓宽致富路
淡紫紫孢菌微菌核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病及土壤环境对其定殖的影响
中国疱衣属地衣的初步研究
现代温室羊肚菌栽培技术
破壁方式对冠突散囊菌有性繁殖体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冠突散囊菌繁殖体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5株梯棱羊肚菌菌丝生长特性研究*
《羊肚菌“喝水”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