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课堂观察应把握的五大关键环节

2018-04-09单增义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5期
关键词:课堂观察

单增义

[摘   要]课堂观察是以改善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为目的,但是课堂观察容易形而上学,深度课堂观察的实效性取决于对学生学习机制的分析、教师敏锐的洞察力、适切的观察点、科学的观察工具、有价值的观察报告等方面。

[关键词]课堂观察;观察工具;学习机制

课堂观察是以课堂为平台,借助观察工具,全方位对师生教学活动进行扫描、统计与分析的过程,它对改善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可起到调研与反馈的作用。为了提高观察实效性,要与教材内容、班级实际、学生实际相结合;为了使得出的观察结论更有说服力,要进行深度课堂观察。为此,教师应抓好以下五个关键环节。

一、了解与分析学习机制

“学习”是个体在自身心理结构的主宰下,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吸收、积累与构建经验的过程。教师要了解与分析学生学习行为背后的学习机制,这里的“了解与分析”不是对学习过程的发生、发展与结果的简单描述,而是把知识的掌握与学习者的习惯、基础、情绪以及学习环境等因素相结合,分析其内在机理与相互影响。这需要教师在学习机制的观察与发现上下功夫,把学生基本情况的摸底结果与教材三维目标联系,与学生学习习惯、情感、合作学习态度、学习结果甚至与家长的基本情况相联系。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就很难做到,这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发挥课堂观察的作用。

调查显示,造成初中生学习困难或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意志、习惯与动机:47%的学生意志力不强;63%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动机缺失现象普遍存在,73%的學生学习动机不恰当,导致学习不上进,学业成绩差。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有一连串的学习机制问题隐藏其中,教师需要探究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观察效益,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当然,理清这一机制需要在课堂观察中从学情观察、学习需求观察、学习情绪观察等方面入手,进行观察指标的分解,设计观察量表,撰写有深度的可行性观察报告。但是,稳定且可视的学习机制的构建也不是靠一个观察报告就能解决的,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二、培养敏锐的洞察力

洞察力是指深入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们对个人认知、情感、行为的动机与相互关系的透彻分析。在课中观察时,要观察不同学习者在课堂中是否拥有主动建构意义、自我监督、注意力调整、与人合作的机会[1]。教师的洞察力直接影响观察效果,要求对所观察班级、小组或个人在整个学习环节“由表及里”地做好观察、记录与统计,既有对表象及行为方式的观察判断,也有对学生心理活动的观察。没有洞察力就很难断定什么应该改变、如何改变。其实每位上课教师无不在有意无意地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但要真正培养教师敏锐的洞察力,应该在听课中、在具体观察项目的分工实施中,还要结合教师自身的日常学习、研修加以提升。教师洞察力培养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观察量表的设计可以体现出教师的洞察力水平。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和完善观察量表的过程来不断提高洞察力。比如,设计针对学习情绪的观察量表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或方法。对负面情绪描述可包括“学生很无聊、烦躁、消极、低落、心不在焉”等,外部表现为“学生打哈欠、看着窗外、做小动作、打闹”等。对正面情绪描述可包括“愉悦、感动、自信、积极、争先恐后、喜笑颜开”等。对有效提问的观察中,教师的行为描述可包括“肯定、表扬、直接否定、直接批评、间接批评、没有反应”等;学生表现可分为“不理解、偏题、茫然、多数不明白、都理解、接受较好”等。观察量表各项指标最好设计成计分制,以便于统计。

三、确立适切的观察点

进行课堂观察时,观察点的选择很重要,将直接影响观察的效度。随意确定不切合教材、班级、学生、教师实际的观察点将导致无效观察。比如,对学习状态差的班级可以设置“学生情绪观察”“学情观察”等;对合作学习差的班级可以确立“合作学习效率观察”;在回答问题不积极的班级可以设置“理答形式的有效性观察”;在青年教师的课堂可以确立“课堂结构及环节转换的观察”等观察点。

确立适切的观察点是课堂观察的关键环节,需要从以下方面加以把握。一是观察点要体现教材特性。观察点要与课堂教材内容相联系,其确立要按照“先募集学科问题,再将问题转化为观察点”的办法进行。例如,在地理课上讲到“巴西”一课时,结合亚马逊平原热带雨林的保护,观察点可以定为“学生环保意识现状及其促成要素的观察”。二是观察点要有人文特性。观察点的确立应遵循基于“此教师、此班级”的原则,否则即便观察点确立了,也会“水土不服”、答非所问,白白浪费时间。三是观察点要易于操作。遵循“易记录、可推论”的原则,其中“易记录”是指教师能够从容地观察与统计,观察点具有可操作性并有实效;“可推论”是指通过教师所记录的数据,能够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与建议,能够归结到“撰写观察报告”这个落脚点。四是观察点的确立要考虑课型。新授课、复习课与习题讲评课的观察点应有所不同,新授课的观察点应侧重学习方法方面的观察,复习课应侧重于知识整体性的把握,习题讲评课应侧重于知识点的矫正。总而言之,花一些时间确立合理的观察点是为了使观察更有实际意义,并提高观察的实效。

四、开发科学的观察工具

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是整个课堂观察的难点,又是解决所要研究问题的思维框架,非常重要。观察工具大致有两大类。一类是摄像机、录像机等硬件设备;另一类是观察量表。其中比较难以把握的是观察量表的设计。观察量表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观察指标不便于记录与整理,不利于得出推论,将导致观察结果显示困难,观察活动无效。观察工具的开发主要是指观察量表的开发和利用,应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是从教材内容角度设计。例如,仍以前文提到的“巴西”一课为例,观察点可以定为“学生环保意识现状及其促成要素的观察”,教师提出的问题包括:巴西热带雨林分布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保护热带雨林?目前现状是什么?怎样保护热带雨林?针对这些问题,可设计以下观察指标并详细记录观察结果:学生回答人次、回答内容、正确率,教师的提问对象、理答方式,以此推断学生的环保意识现状。

二是根据教学方式方法确定。比如“学生独立思考状态的观察”,量表中的观察指标应包括:思考(或提出)的是什么问题、思考时间、思考方式、思考时的表情、教师是否有指导、思考结果如何等。这样就可以全面了解提问的有效性了。

三是从学习环境角度考虑。学习环境是指课堂学习的物理空间,如教室环境、教学仪器或设备等相关资源,要确保能直接得到项目观察所需要的“观、感”信息。

四是考虑合理性与可行性。主要考虑观察指标的设置是否合理可行,“合理”就是观察点有价值,“可行”就是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当堂记录,便于课后整理及推论。

五是要实现合作共赢。观察量表的设计与观察点的确立、观察报告的撰写都需要汇聚集体的力量,才能实现更出彩的效果。课堂观察量表的制定要形成“个人开发—小组研讨—个体修改—量表初用—最终定稿”的程序[2],其余事项也要合作完成。

六是从量表类型考虑。观察量表的类型有很多种,如表单式、计分式、编码式、图表式等,它们各有特点和优势,要根据“切合观察点”的要求合理选用。

五、撰写有价值的观察报告

课堂观察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系统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对观察点、观察数据分析评估的基础上,从不同方面改善学生学习状况,审议教师“教”的有效性,实现高效课堂。如果说观察点的选择是关键,观察量表的设计是难点,那么观察报告的撰写就是重点。观察报告的内容要对授课人、观察者及学生都体现出其指导价值,所以草率不得。观察报告的撰写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要基于证据(或数据)。观察报告的撰写过程实际上也是证据(数据)的处理过程,报告结论全部要用证据(数据)说话,不能靠想象,不能片面,不能肤浅。

二要点面结合。报告不仅要对观察指标的达成情况进行总结,还要对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学习结果形成全面建议。

三要重点突出。观察报告的结论与建议是重点。要基于对“该班学生学习的效度”以及“教师教学如何改进”两个方面的观察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撰写出结论与建议。

四要把握呈现内容。观察报告的一般内容应包括:观察点的选择说明、观察指标的统计与分析、结论与建议,同时附上观察量表、相应教学设计等。

以上几个环节是提高课堂观察有效性的关键,但是课堂教学自身的生成性、不同的班级和教师实际决定了课堂观察的复杂性,有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从学生学习效果的角度,还是从教师教学方法完善的角度,都应该认真实施课堂观察,不断优化课堂观察方法,深化其内涵,力争使教学效益再上一個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崔允漷,沈毅等.课堂观察Ⅱ: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课堂观察
高职教学“课堂观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教学有效性初探
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课堂观察探析
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观察研究
课堂观察LICC模式评析
基于课堂观察的“问”
中外教师在高职外语合作教学中的和而不同
此处有声胜无声
同伴互助英语课堂观察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观察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