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前置识字的实践与思考
2018-04-09王琦
[摘 要]在没有拼音辅助的情况下,指导学生有效识记汉字应立足部编教材,从选定教学内容、探寻教学策略、落实教学评价三个维度,通过一系列有效策略,帮助学生积淀文化素养,迈好语文学习的第一步。
[关键词]核心素养;前置识字;拼音;部编教材
前置识字是部编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以下简称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的一大亮点。其中第一单元就安排了40个高频字的集中归类识字,打破了以往儿童入学先学拼音的单调局面。以下将结合部编教材與笔者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提升识字教学效率,让学生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整体入手,合理定位
教师应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立足部编教材体系,从整体上把握单元中各个识字材料所体现的要素,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1.关注幼小衔接,激发识字兴趣
刚入学的儿童往往在学前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如果识字教学只是简单地重复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将会削弱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依托学情,依托学生的原有起点来构建识字教学,让前置识字真正成为对接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桥梁。
例如《天地人》一课出现了六个常用汉字:天、地、人、你、我、他,学生此前已或多或少地有所认识。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识字前测(见图1),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课做了如下设计。第一步,询问学生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第二步,通过学生的回答,提炼生活中识字的各种方法;第三步,随机出示字卡,检测学生能否把字音读准。这种设计不仅避免了简单地“炒冷饭”,关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时还巧妙地将识字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为他们创造更多使用相关字词表达的机会。
2.理解编者意图,凸显中国意趣
汉字是一种集音、形、义于一体的语言符号,前置识字中的识字材料大多以单字或组合在一起的短小儿歌等形式出现,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例如《对韵歌》一课,可以在教学中渗透与韵文有关的文化,介绍对对子的类型,拓展阅读《笠翁对韵》等;《天地人》一课,可以巧妙利用书中的傅抱石国画插图作为开题;《金木水火土》一课,可以向学生渗透关于五行的知识。这些设计都能较好地将中华古典文化意境和韵味融入识字教学,有助于学生增强人文积淀,提高审美能力。
二、关注学情,有序推进
研究表明,6至7岁儿童保持注意的时间大约只有15分钟。为此,教师要巧妙控制课堂进度与节奏,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能愉悦地识记汉字。
1.调整识字进度,松紧有度
儿童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在学习方式、身心发展、习惯与能力方面都将发生重要变化。前置识字作为语文学习的第一个单元,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宜采取“先松后紧”的策略,使学生在学业起始阶段有适当缓冲。
如《金木水火土》一课首次提到汉字的书写,教师要让学生认识田字格的构成,并强调书写、握笔的姿势,引导学生按照规范认真写好汉字,注重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在指导学生书写时,一位教师这样设计:认识田字格—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示范书写—写字姿势讲解—学生相互监督书写—反馈—再修改。
教师可不必受限于教参所限定的课时安排,对于学生首次接触到的内容可充分进行分解,放慢教学过程,随着学习活动的逐步推进,再适当增加教学容量。这样的进度安排,更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有利于识字教学的稳步开展。
2.把握识字节奏,张弛有道
很多学生在一堂课的后二十分钟容易出现打哈欠、趴桌子、注意力涣散等状况。因此教师应调整教学顺序与节奏,把重点识字内容安排在前半节课,而在剩下的时间里灵活安排活动性的内容。如在《天地人》一课,教师设计了如下巩固生字的环节。
(播放音乐《找朋友》)
师:我要把生字朋友送给坐得端正的同学。(将生字卡片分发给学生)
师:“天”字宝宝在哪里?
生1:“天”字宝宝在这里!(学生跑上来)请跟我读——天!
生齐读:天!(教师板贴生字)
师: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循环以上过程,直到找出其他字宝宝。)
在游戏中,生字反复出现,学生兴致盎然,自然达到了巩固生字的目的。除此以外,调整教学节奏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中间穿插一节活动体操、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一段优美的音乐等,这些都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识字效果。
三、强化实践,多管齐下
识字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帮助他们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教师要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优化教学方式,巧妙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识字。
1.听读为先,读中学
学生在入学前已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生活用语,但受各自所在地区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发音有很大差异。学生中普遍存在平翘舌音不分、前后鼻音混淆等情况。前置识字纠正发音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范读、听读、跟读等。如一位教师在执教《金木水火土》一课时的设计如下。
(1)教师范读,学生听;
(2)梳理学生听到的内容;
(3)学生跟着教师一句一句地读;
(4)学生跟着教师两句两句地读;
(5)学生自由读;
(6)学生轮流“开火车”读。
上述各环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语言练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发音、更流利地朗读与更有效地识字。
在学生熟悉了字音、字形,并理解了字义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以唱读、对读、表演读、打节奏读等多种形式开展诵读活动。如根据韵文的含义进行配对朗读《对韵歌》;配上动作表演朗读《口耳目》……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加深对字词的认识,将认字学词与读文悟情有机融合。
2.联系生活,做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良好的教学情境。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常用方法之一就是“联系生活实际”。这不仅切合本单元高频字的特点,也关注了学生不同的学习起点。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汉字,将识字学词与诵读、说话等训练巧妙结合。例如教师在《天地人》一课,以下面的方式落实“我”字教学。
师:请跟我读——我!(出示字卡“我”,并用手指向自己,学生练读“我”)
师:老师还能用这个字来介绍自己呢。我叫王琦。你能用“我”字介绍自己吗?(加上手势)
學生纷纷说出“我叫……”
师:我还能继续介绍自己呢!我是老师,我喜欢画画。请你也这样介绍自己。(加上手势)
生1:我是学生,我喜欢打篮球。
生2:我是小学生,我喜欢弹琴。
……
师:把刚才说的连起来,向同桌介绍自己。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自我介绍的语言情境中识记“我”,了解字义,体验汉字的用途与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将识字与口语交际融合,强调配合肢体动作,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关注效果,注重反馈
识字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在解决了前置识字单元“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之后,教师还要进一步加强语文实践,开拓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感悟文字之美。
1.创新形式,有效反馈
学习过程需要信息反馈。反馈越及时,学生越有兴趣,学习效率就越高。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检验并强化学生的识字情况。如设计“游戏过关”“识字小报大家看”“我是识字小能手”等活动。例如在第一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设计了识字游戏,表1是对其中一个游戏的举例。
2.体现梯度,分层反馈
检查学习效果可分为三个层次:一层主要针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二层偏向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三层侧重于创新和拓展。教师在检查反馈时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如《日月水火》一课中象形字的识字反馈,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采取“连线式”识记;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以拓展到其他象形字的识记和运用。
对部编教材前置识字的教学,需要教师立足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科学有趣的识字氛围中,学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