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PEP 六(下)Unit 1 How tall are you?单元整体教学
2018-04-09林月霞
林月霞
本文以修订版PEP《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1 How tall are you?的单元教学为例,阐述教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整体设计单元课时、单元板块情境,以及单元课堂活动。
一、整合板块内容,设计单元课时
修订版PEP《英语》六年级教材的每个单元都由如下板块构成:Let’s start/Let’s try/Let’s talk/Let’s learn/Read and write/Let’s wrap it up/Story time等几部分。不同的板块承载着不同的教学任务,Let’s start作为单元开始,意在确定单元主题。Let’s talk为对话板块,强调通过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Let’s learn为单词板块,旨在增加学生的单词储备,为交际的进行提供可行性。Read and write是阅读写作板块,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与写作能力。单元板块整体设计要求教师了解各个板块在单元教学中各自承载的不同作用,充分挖掘板块功能,将单元内各板块合理规划,有效完成单元知识的输入和输出,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任洁,2014)。为此,笔者把本单元各板块内容重新整合,确定了以下四个新授的课时板块(见表一)。
(表一)
要实现各板块之间的优化组合,应当因教材、学情、教师的思维方式及教学风格而定,同时在组合板块内容时,还要注重考虑到相近内容之间的组合、词句之间的整合、新知识与活动方式之间的融合、以及语言学习的循序渐进(樊小华,2016)。笔者把有相同内容的两个词汇课整合在同一个板块,同时还把可作为单词教学的扩展语篇Story time也放入其中,实现板块功能的有效融合,达到化零为整的效果。
二、着眼单元主题,确定课时情境
修订版PEP《英语》的每一个单元都有明确的单元主话题,并且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单元各课时的设计都必须着眼于单元主话题,教师对教材文本的分析再构都必须建立在单元主话题上,与主话题紧密相联。本单元主话题是Dinosaur,所以笔者根据这一单元的主话题以及文本教材,确定本单元的主线——参观恐龙主题公园,创设了以下四个在主题公园发生的场境(见表二)。这样的设计,使得整个单元的话题既统一,又呈现各自的个性。
(表二)
无论学习何种语言,其最佳的学习环境就是置身于所学的语言环境中。《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提出学生应该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能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语言的发生和运用只能在真实语境中实现。如果不能保证学生学习到足够的、真实的、实用的语言,那么学生特定的情境下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会很差。所以本单元设计了与生活实际相近的交际主情境——参观主题公园,分课时的场境也因此依托主情境而产生,让学生处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才有可能触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才有开展真实交际的可能性。
三、基于交际培养,设计高效课堂
课标明确提出: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导向,也是检测课堂教学成果的标准。教学课堂的有效实施是促使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前提。正确、合适、恰当的板块目标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起着导向性的作用。在制订课堂活动的时候,要以语言的整体运用为出发点,因为整体语言教学法认为:“语言是一个整体,如果企图把语言肢解成语音、词汇、语法等,都可能使语言失去其完整性和真实性”(杜延云,2015)。单元整合中的各分课时的课堂要整体统筹设计,夯实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一课时:[Let’s start/Let’s talk]
1.课堂设计
(1)Free-talking
上课伊始,师生自然谈话中引入visit the dinosaur park的单元整体情境(图1)。
图1
(2)Talk aboutthedinosaurin thedinosaur hall
接着,展示两个不同的恐龙展厅(图2),并通过问题“How manydinosaurcanyouseeinthe hall?”和“Which dinosaur is taller?”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再通过猜测恐龙身高学习重点句型“How tall is...?/It’s...meters”。
图2
(3)Look and say
展示文本图片(图3),让学生观察语境猜测用什么语言进行表达。
图3
2.设计分析
Let’s talk是围绕单元中心话题展开的第一课时,是通过对话文本让学生感知和学习新语言知识的板块,着重训练学生的听说技能。笔者由Let’s start的主场景出发,自然过渡到in the dinosaur hall,语境的创设和引入自然流畅,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感情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在dinosaur hall里对恐龙进行观察对比分析,解决课时中的重难点。最后通过对情境的分析,落实语言输入,实现交际的初步生成。
第二课时:[A.Let’s learn/B.Let’s learn/Let’s wrap it up/Story time]
1.课堂设计
(1)Chant and find
创设in the dinosaur cinema的场景,通过观看电影和吟唱歌谣(图4),回答:Which dinosaur is stronger and taller?
图4
(2)Complete the task
呈现四个活动任务(图5),Task1听听他们说什么,重点训练学生听力,初步感知课时知识;Task 2找找它们的反义词,强调意义理解;Task 3猜猜它们谁会赢,培养学生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Task 4归纳总结形容词比较级的变化规律,自然过渡到Let’s wrap it up 的语法小结。
图5
(3)Watch the cartoon and find the answer
呈现图6,先让学生通过猜测,导入故事的主人公之一giraffe,再带着疑问“The tallest animal is giraffe,but he isn’t a good goalkeeper,why?”观看故事卡通。
图6
2.设计分析
第二课时是两个单词板块的整合,除了要落实目标词汇的听、说、读、写的要求,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词汇课中也要有语言的操练和运用性活动。笔者先通过歌谣呈现,唤醒学生旧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化解了部分知识难点。单词的学习也离不开语境,只有在语境中获得的词汇才可以更加灵活地加以运用。学习的情境与运用的情境越相似,越有利于知识的提取与运用。笔者再通过创设整体情境,开展多样化的任务活动。各项活动的内容都是围绕单词的音形义而展开,学生在任务中学到了语言知识,同时还使交流能力得到提高。最后通过故事教学,实现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有效转变。
第三课时:[B.Let’s talk/Let’s check]
1.课堂设计
(1)I can chant
学生通过创编歌谣(图7),让学生之间朗读歌谣,再根据提示进行改编,引出重点句型:What size are your shoes?
(2)Talk about the shoes in the shoes shop
导入本课时的场景(图8)后,教师通过问题“Those dinosaur shoes in the shop are nice,let’s have a look.Do you want to buy them?”激发学生在真实情景中交际的欲望。
图7
图8
(3)Make a survey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运用句型完成调查任务(图9),并写下合理的健康建议。
图9
2.设计分析
本课是作为单元整合的第二个对话板块,与第一个的对话板块相比,学生语言的准确度、熟练度以及自主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又与第一课时紧密相联,是第一课时的延伸和扩展。其板块目标的确定要高于第一课时。笔者通过提供语言支架,以及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激活已学句型和渗透新学句型,有效降低了新知识的难度。接着再引入本课时的话题场景:In the shop,并通过商店内的销售员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最后设计了任务调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拓展语言。同时学生通过对调查表的分析,结合生活实际,给出合理的健康建议,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第四课时:[Read and write]
1.课堂设计
(1)Free-talking
观察图片(图 10),回答问题:“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s are at the dinosaur grass,what are they doing?”,导入新课。
图10
(2)Read and answer
通过读前的听力训练,读中的完成思维导图,读后的文本填空(图1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策略。
图11
(3)Think and discuss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图12),并给出小组的讨论结果。
图12
2.设计分析
作为单元的最后一个新授课板块,同时也是一节阅读写作课型,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篇阅读能力、语篇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这篇文本还含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但教材在文本中并没有交代清楚,学生在阅读中会对这些细节问题产生疑问,会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产生冲突,导致阅读文本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笔者先由学生在草地上休息时,Mr.Jone讲故事引入,接着通过读前,听故事,选择题目;到读中,通过思维导图厘清文本内容;再到最后的细读,根据文本内容填空。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运用,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从而提高课堂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