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腺五肽对慢性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效果

2018-04-09杨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6期
关键词:胸腺亚群肝炎

杨杰

慢性肝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肝脏疾病。肝脏组织炎症及坏死改变病程至少持续6个月, 病因较为复杂, 可由病毒感染、长期饮酒、服用肝毒性药物等诱发加重[1]。轻症慢性肝炎患者常无明显临床表现, 部分可见不同程度的疲劳、胃痛、恶心呕吐等, 随着病情进展, 患者可出现腹胀、黄疸等症状。目前临床仍缺少根治性药物, 炎症反应及纤维化易呈进行性、波动性加重, 若久病不愈或愈后反复发作, 部分患者可加重为肝硬化[2]。传统治疗以保护肝功能、抗纤维化、免疫抑制剂干扰素等综合治疗为主, 患者病情易反复, 疾病根治困难, 临床疗效不理想[3]。为提高临床疗效, 减轻药物副作用,避免疾病反复发作, 减轻患者治疗痛苦, 临床急需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目前临床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胸腺五肽治疗慢性肝炎患者, 其具有胸腺生成素Ⅱ相同的生理功能, 使CD4+/CD8+比例趋于正常, 从而改善患者肝功能并修复组织坏死及炎症损伤, 本科对此进行大量临床试验, 并取得优异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于本院住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肝炎患者60例, 通过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30例。试验组男21例, 女9例, 年龄55~68岁,平均年龄(63.5±4.1)岁。对照组男20例, 女 10例, 年龄53~69岁, 平均年龄(63.1±4.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纳入病例均符合《肝脏疾病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①肝功能各项理化检查指标不同程度异常;②凝血酶原时间异常,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20%;③不同程度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黄疸等;⑤影像学检查可见肝脏炎性改变;⑥通过肝组织活检确定肝脏损害。

1.2.2排除标准 ①既往接受过保肝及免疫抑制药物治疗者;②伴发严重其他脏器感染者;③严重意识障碍者;④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疾病者。

1.3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监测各项生命体征, 对照组应用综合治疗方案: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商品名:泰特,Biomedica Foscama Industria Chimico Farmaceutica S.p.A., 注册证号H20100204, 规格:2.5 g/瓶)2.5 g/d静脉滴注;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商品名:思美泰, 意大利 Abbott S.r.l.,注册证号H20090408, 规格:0.5 g)0.5 g/d, 1次/d静脉滴注,联合保肝、肝细胞生长因子、抗肝细胞纤维化等药物对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胸腺五肽(商品名:替波定, 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 国药准字H20020532, 规格:1 mg)1 mg肌内注射, 前2周1次/d, 后4周隔日1次。两组患者均治疗6周为1个疗程, 疗程结束后对患者外周血进行临床检验。

1.4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通过FACS流式细胞仪检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及CD4+/CD8+水平, 并比较各项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 试验组T细胞亚群CD3+(70.11±10.25)%、CD4+(51.89±11.17)%、CD4+/CD8+(1.49±0.5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52±10.12)%、(44.56±10.11)%、(1.38±0.64), CD8+(21.16±2.71)%水平低于对照组的(24.47±3.6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T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T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CD3+ (%) CD4+ (%) CD8+(%) CD4+/CD8+试验组 30 治疗前 64.21±9.93 35.28±6.09 27.34±3.12 1.29±0.35治疗后 70.11±10.25a 51.89±11.17a 21.16±2.71a 1.49±0.53a对照组 30 治疗前 64.23±10.31 33.39±7.16 27.56±3.37 1.31±0.40治疗后 65.52±10.12 44.56±10.11 24.47±3.62 1.38±0.64

3 讨论

慢性肝炎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肝组织坏死及炎性反应,肝细胞损害后极易发生纤维化改变, 加速肝硬化疾病进展。慢性肝炎患者肝功能易反复波动, 迁延不愈, 导致肝脏组织不同程度炎性结缔组织增生及坏死, 加速肝脏细胞纤维化改变, 疾病的最终发展阶段为肝硬化, 患者需应用保护肝脏及抗纤维化药物治疗[4]。目前评估肝脏损害主要依靠肝组织活检, 穿刺后通过肝脏细胞病理检查对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进行分级, 炎性改变及纤维化较轻时, 积极的药物治疗下肝脏细胞不同程度可逆性修复[5,6]。胸腺五肽由人工合成,主要成分为有5种有效氨基酸, 胸腺五肽为胸腺分泌的胸腺生成素Ⅱ激素的活性中心, 免疫活性较胸腺激素优异, 可诱导T细胞亚群中的CD3+、CD4+、CD8+分化, 将机体内前胸腺细胞选择性的转化为Thy-1+细胞, 与CD4+、CD8+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促进机体的环磷酸腺苷(cAMP)因子大量合成及分泌, 增强肝脏细胞内反应速率, 改善肝脏细胞对炎性因子及细胞内毒素的代谢速率, 加速组织修复及免疫功能的调节[7-9]。大量临床试验证实, 胸腺五肽可提高慢性及重症肝炎患者生存率, 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街道的细胞毒素而引起的肝脏细胞损害, 改善药物在肝脏细胞内代谢, 加速细胞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等各种炎性因子的分解与代谢[10,11]。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增强药性, 改善外周血单核细胞γ干扰素的合成及分泌, 提高临床疗效, 降低疾病复发率[12]。

本文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抚顺市传染病医院七病房住院治疗的慢性肝炎患者60例, 通过应用胸腺五肽治疗方案,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试验组T细胞亚群CD3+(70.11±10.25)%、CD4+(51.89±11.17)%、CD4+/CD8+(1.49±0.5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52±10.12)%、(44.56±10.11)%、(1.38±0.64), CD8+(21.16±2.71)%水平低于对照组的(24.47±3.6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胸腺五肽可增强慢性肝炎患者CD4+、CD8+成熟及分化, 改善T细胞亚群水平及比例, 通过增加CD4+/CD8+比值并延长细胞亚群的寿命, 增强机体免疫力, 通过活化Th细胞并诱导抑制性T细胞(Ts)细胞分化, 加速肝脏细胞修复及抗纤维化能力, 提高吞噬细胞能力, 增进Tc细胞活性以提高肝脏细胞抗感染能力, 临床疗效优异, 临床可广泛推广应用。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分会.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 , 2000, 8(6):321-323.

[2]何念海, 马巧玉, 顾长海.重组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影响因素及预后研究.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0, 22(4):379-382.

[3] 詹丽, 张如敏.胸腺五肽与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比较.传染病信息, 2001, 14(1):42.

[4] 文永均, 王爱东.合成胸腺五肽对血液若干生化指标的影响.老年病学杂志, 1992, 12(2):148.

[5]游晶, 庄林, 马永良, 等.慢性乙型肝炎的Th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网络失衡.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7, 15(8):791-799.

[6] 辛永宁, 孙樱.拉米夫定对慢性乙肝患者T细胞亚群影响的研究.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2, 18(3):192-193.

[7]谢青, 张亚楠, 李艳静, 等.抗结核药物联合胸腺五肽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 2014(12):61-62.

[8] 王涛.黄芪注射液联合胸腺五肽对胃癌辅助化疗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影响.兰州大学, 2013.

[9]涂德军, 张启龙, 洪俊强, 等.胸腺五肽辅助化疗对中晚期肺癌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及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指南 , 2012(32):192-194.

[10] 张雪, 于琼, 李冬.胸腺五肽辅助化疗对老年结肠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医药, 2015(10):281-282.

[11] 米热古丽·阿不都热合曼, 玛依努尔·阿吉.喘可治注射液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5(7):115-117.

[12] 梁艳辉, 赵磊.胸腺五肽辅助治疗颈部淋巴结核对T淋巴细胞亚群及INF-γ和IL-10水平的影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 25(12):1336-1338.

猜你喜欢

胸腺亚群肝炎
TB-IGRA、T淋巴细胞亚群与结核免疫的研究进展
《世界肝炎日》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儿童巨大胸腺增生误诊畸胎瘤1例
世界肝炎日
胸腺鳞癌一例并文献复习
战胜肝炎,沿需努力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在恶性肿瘤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