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学生心灵的导师
2018-04-08郭丛蔚
◎郭丛蔚
交往理论把教育过程视为一种交往过程,即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借助各种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间的交往是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的接合点,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在学习中交往。
一、关注学困生重拾自信
一般说来,学困生大多伴有厌学心理,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把学习当作沉重的负担,成绩普遍较差,自卑心理较重,自信明显不足,不敢真正面对同学和老师,同时又渴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温暖和关心。他们的心灵像尘封已久的金子,需要别人为其拂尘去土,重现他们应有的光彩。所以,教师应对他们特别“关注”。
首先要真正爱他们,爱得要深,要持久,要经常找他们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和他们交朋友,帮他们树立信心。要让他们真正感觉到你的爱是真诚的,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开启他们尘封已久的心灵。其次要从正面予以肯定,并且要不断强化,让他们在前后比较中肯定自我,接受自我。教师要对他们做到“四优先”,即优先提问,优先回答,优先批改,优先辅导。同时,对他们的评价要及时、客观、中肯、善意,不能讽刺偏激,否则会前功尽弃。
二、帮助优秀学生走出误区
优秀生天资聪明,成绩优秀,正是这些优点,才使他们的缺点和问题处于隐蔽状态。我班董×同学活泼可爱,学习成绩优秀,是老师得力的小帮手,各科老师都很喜欢她。可渐渐地我发现她越来越自命不凡,和同学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一次数学考试,董×听说张×得分比她高5分时,非常气愤,就把张×的卷子抢过来给撕了,同时自己趴在桌子上大哭。这时,我才发现我眼中的“优秀生”竟然是一个嫉妒心强、耐挫力差的学生。对此我陷入了沉思:
优秀生总是与荣誉有缘,习惯了别人的夸赞,一旦遇到挫折或处于被遗忘状态就难以承受,而将成绩优秀成为评价优秀学生的唯一标准,无形中助长了“优秀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也使得家长和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和家长沟通的基础上,一方面适当降低对孩子的夸赞和要求,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不以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既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又消除了学生急功近利的倾向。
三、用真心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是教师开展教育的心理提前,是教师的灵魂。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这种甘于奉献,不求回报的教育理念,伴随着先生一生的教育事业。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用自己的真心去对待孩子,用真心唤醒良知,真心对待孩子,在他们渴望的眼神中传递力量,用真心去回报家长的托付,学校的信任,自己的责任。真心的爱孩子,就当是自己的孩子,发自内心地对待他们,这种真心没有任何虚伪的成分和功利的诱惑,只是喜欢,发自内心对生命的尊重。这种热爱和成绩好坏没有关系,真正地热爱学生不因成绩的好坏来划分学生的三六九等,不光要热爱学习优秀的学生,还要真心关注和爱护后进生和由缺陷的孩子,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不可以为了一个人,去牺牲九十九个人;也不可以为了九十九个人,去牺牲那一个人。”可以想象一个真心热爱学生的老师,势必也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在如此和谐师生关系下,教师和学生都被满满的爱所包围,整个人格更加健全,学生发展也变得水到渠成。真正做到热爱学生,要付出自己的真心,还要尊重学生,同情和宽容学生,特别是“差生”,他们更加需要教师得同情和关爱,要善待学生的错误,找到问题的关键,和学生一起努力,做一个富有同情心的老师,构建学生健全的人格。
四、用换位理解学生
要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敬,首先应懂得尊重每一位学生,并在尊重的基础上尝试理解学生。只有相互尊重和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心灵沟通,并打开学生心灵的门窗。尊重学生,就是要怀着一颗宽容、博爱之心去观察、解读、处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每一件事,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放下教师的架子,学着与学生做朋友。如在组织班集体活动之前,可以放手让学生推选活动主持人,集体讨论制定活动方案,民主协商确保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策略和方法,班主任做好参谋和引导。理解学生,就是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学生的烦恼和痛苦。例如,在处理学生早恋问题时,班主任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心理疏导和危害分析,千万不可全盘否定或者一棍子打死,要采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办法循循善诱,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走向阳光成长之路。
五、提升自己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
提升自己成为学生的努力方向和目标。霍姆林斯基说,“当学生走来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成功了”。反思自己的工作,我认为,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的心灵导师,才是班主任工作的真正成功,也是做班主任的最大幸福。“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格言,要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班主任的工作不仅需要责任心,更需要爱心。关爱学生需要我们走近学生、了解学生,遇见问题需要从学生的角度看一看、想一想,对学生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训斥。
结语:现代教育环境下,要求教育从事者不仅要拥有专业的素养,还需具备心灵导师资质的高水准。从凝滞化的教育环境再到人文教育关怀,所折射出的是教育体制的良性改革,心灵导师是一个较为笼统化的概念,其中包含着许多具体的专业要求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教育者,从纯粹的知识教授再到心灵导向,是工作性质的全面转变,更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必然要求,语言行为乃至专业认知,都是其所应具备的师者素养。
[1]刘永花.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灵导师[J].成才之路,2014(21):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