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回顾及探索
2018-04-08刘勇
◎刘勇
从2001年开始的课程改革,称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2004年9月,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在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个省区进行,我刚大学毕业,正赶上新课程标准在广东实施。正式上班前在华南师范大学参加了为期三天的任前培训,年代已久,当时培训的内容已然模糊,印象中是专家高屋建瓴,从社会,学校,个人发展各个方面阐述了新课改的意义。参加工作以来,本人在一般的面向中学完成过高中教学循环,现在重点中学也完成过高中循环教学,在两个学校从美术生、体育生、文科生、理科生都任教过,非体艺生也带过各个层次的学生,自己进行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良探究,也旁观学习过身边教师的教学模式,虽不像有些老师有多轮课改的经历经验,但十四年的从教经历也让自己感悟颇多。
一、课改中的积极转变
1.学校教学中两大主体关系的转变 自己没有在以前的课程标准指导下任教过,但从自己成长的经历中领悟到传统的“师道尊严”,老师的话是不容质疑的,对于老师的知识是单方面的接受,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被动接受老师的讲解,以帮助理解教材记忆内容。在新课程标准下,更加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一种相对平等的学习关系,也许在生活经验上教师相比学生有更多的人生阅历,以自己的经验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尊敬教师,以教师修为引领学生成长,但在学校教材知识上,需要更多的一种平等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尤其对于一些学习基础较差,能力较弱的学生更需要这种亲和的关系给予推进学习的信心。
2.学生学习方式、内容多样性的变化 新课改下,出现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拓展学生学习方式和内容。高中数学出现了选修课,无论是对于那些已任教多年的前辈,还是对于我们这些刚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手,高中数学选修课的设立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没有先例可以依循,没有具体的校本、地方教材编排的指导性标准,一切都是在探索中,当然也包括学生。虽然受困于学校教材开发,学生空闲时间限制,一个年级开设的选修课有限,在一周那么一两次的选修课时间里能选择的学生数量也有限,但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窗口,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更多自己感兴趣的知。作为新老师,自己虽然有一定的数学理论基础,但对于学校教育的经验几乎为零,在没有传统的教材指导下,面对从初中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在学业的压力下,怎样来吸引学生,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来学习研究历历犹新。
前期选择编制了一些简单通俗的数学历史发展,数学名家典故,有趣的一些数学文化相关的资料,当时寻遍各个书店,遗憾所获甚少,更多的资料是大学当时所学的数学史和网上搜索整理的一些资料,后来在各种不明确的考核标准和学生时间的原因,选修课变成了竞赛培训课,而这也是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选修课从多方发展,逐渐演变成提升学校数学竞赛成绩的时间,这也是学校课程安排的无奈之举。
3.课堂教学组织过程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更加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的思想理念来完成这一目标。在这一目标指导下,最早贯彻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我们当时最响亮的口号,在这一理念下,无论是从教多年的老教师,还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人,时时刻刻提醒的在课堂上的教学,不只是单纯地完成教材内容,同时要更加需要关注授课的对象——学生在课堂整个的表现,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生、迁移、构造,从而完成思维的锻炼,达到知识的重建。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通过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教学氛围,从而达成课程目标。
二、课程改革的修正探索
1.初期的百花齐放 新课改的初期,出现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自己所在的学校也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第二课堂,也观摩了不同学校的不同课程的开设。感觉才离开、回到高中几年,高中已是采用自己大学的学习方式了,不同层次的课程要求,不同的学习方向,自主选择的学习时间内容,都让自己有了全新的对基础教育的教师这个角色有了不一样的认知,有些茫然,同时也有些期待。课堂的教学模式也不断地模仿改良,与自己几年前在高中接受教育的模式有了较大的改变,各种课程的开设对于那些从教多年的教师也是一种全新的经历。
2.重回评价引导体系
(1)课程内容设置回归竞赛、高考。当初所设立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本身有相当部分学校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不具备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也在学生有限的时间逐渐演变成少数培优扶差应对考试的学生专场。至于一些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层面看来只要是学科课程与课堂之外的活动,都是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一些大规模的春游、郊游,如此一来,综合实践活动就成为可有可无的“活动”。课程内容的设置也逐渐淡化。
(2)教学模式的探究。由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上,初中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都风盛一时。但部分课堂合作式学习表演形式过浓,有形式而无实质,片面追求热闹所为人诟病的,尤其是在一些比赛课、公开课、示范课课上更为突出,每每看到一些教学方式千变万化,情景体验千奇百怪的课堂,我就疑问,尤其是像自己所任教的数学,大多数的课程内容是有较高的抽象程度,需要一定的思维训练和推演,对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当然能完成自我知识的迁移和生成,但对于学习成绩和能力一般的同学,怎样来理解新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模式是否值得我们学习模仿和推广,这种热热闹闹的场面,课前学生的付出在日常的教学中能否自始至终贯彻?
初中知识结构相对容易,教师在课堂上也较好操作,基本能够完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学生也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得到一定的提升和发展,但到了高中,知识结构进一步复杂,容量进一步增大,对于学生的各方面学习品质要求进一步提高,因而遍观神州大地,也只剩下衡水中学一支独大了。衡水中学以大量的练习、考试,优异的高考成绩为世人所瞩目。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指出:“问题不在于衡水中学采取这种教育管理方式,而在于‘衡水中学模式’几乎是当下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唯一模式,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也正是衡水中学能如此吸引关注的原因。”虽然对于衡水中学的模式褒贬不一,但衡水中学的成功也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学校学习模仿。这也是在另一个方面反应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要进行课程改革,首先应改变评价方式,尤其是高考,没有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课改的一切理念与目标最终将会落空。可喜的是目前从各方面了解的信息来看,下一轮的课程改革,已从高考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良。
(3)课程改革仍将反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程的改革不会一路顺风,也不会一路向前,即使像目前在现代科技、经济等各方面具有绝对领先优势的美国,也是在基础教育上不断反复。2015年12月1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每一个学生成功法案》,以取代已经施行10多年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每一个学生成功法案》的最大特点是将控制教育的权力归还给各州和地方学区,从而终结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所规定的联邦以测试为基础的问责制度。曾经的《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法案》让学校在时间、资源、教师等各个方面向州考科目倾斜,而不考的科目则被大大地削弱,甚至被放弃,同时中小学延长学校上课时间,并且在放学后补课,缩减学生的休息时间,如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高考的学生,但现在美国又反过来,减轻学校的压力。
课改的路上,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积极参与,无论评价机制、课程内容哪一方面的改良,本质上都是一种培育人更好地成长初衷,只要我们一线的教师抱着一颗真正为学生成长发展、自身完善的心来对待学生,那我们的教育定会更美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