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做自己
——个性化阅读与创新作文
2018-04-08吴燕如
◎吴燕如
中国数千年来的封建文化统治及其长期深厚的影响,造成我国未能形成创新性人才生成的良好的观念氛围,尤其是清朝闭关锁国以来,“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进取创新意识偃旗息鼓,很多消极的处世哲学、处世观念充斥社会。到了近代,人作为一个个体的观念被忽略,这导致了人的主观意识被淡漠,更谈何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这些观念严重束缚了个体的个性发展和独创性的发挥。因此,扭转整个社会陈腐的观念、形成推崇创新的观念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接受的更多的是知识和能力,而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现在语文教学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大削弱了语文的功利色彩,从而还语文以"人文"的本来面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被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所以,呼唤“以人为本”,尊重“个体价值”,主张“相互关爱”,追求“和谐美好”,提高“自身素质”,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这就是如今人们所渴望的“人文精神”的回归,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初中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当中承担重要的任务!如何让初中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性呢?这是摆在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社会接班人,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直接场所。所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确立创新教育的观念是重中之重。为此,国家教育部门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代替旧的教学大纲。新课程下的教育是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获取获得新知识的知识基点,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并形成独立判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今天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而教师只有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一员,面对这一教育创新,我深深地知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科具有引领性的作用,因为已有一定认知积累的初中生必定要求初中语文教学有足够的空间给他们去发挥自己。今天,我要谈的就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应有的个性化阅读和创新写作的问题。
一、个性化阅读让学生的个体观念得到肯定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片面追求“唯一答案”的“一元解读”已成为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要价值取向。教师按照“教参”上提供的“唯一答案”解读课文,并设计相关的问题,学生顺着教师预设的问题理解课文。这种异化了的阅读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而且泯灭了学生的个性。针对这个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进行重新审视,确立新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也就是要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完美人格,提高阅读的综合素养。
那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改进当今的阅读教学?如何实行个性化阅读呢?以下是本人的浅见: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和思想的解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多元解读”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涵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的方式及结果。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个性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因此他们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必然会出现丰富多彩的答案。这是身为语文老师应该了解的。为此,我们要构建安全、民主、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热情鼓励学生敢为人先,标新立异,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我在教学《卖油翁》一课时问学生:你从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学生A说:“熟能生巧,即使自身有长处也不必骄傲自满。”学生B说:“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知错能改。”学生C说:“谦虚使人进步,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停地学习。”……听着种种不一的说法,我都微笑给予肯定。瞧,他们说得多好,多有个性!当然,面对学生的“众多声音”,我们仅一味肯定是不行的,我们还要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倾听,既要听出“杂音”,分辨对错,也要听出“高音”,分清认知水平的高低,还要听出“奇音”,察觉出见解的独特与新颖。因为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适时地给予层次不一的学生恰到好处的引导。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多元解读”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的辩证关系。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很容易将“多元解读”误解为“多元价值观”。又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安排了“迁移延伸、发展个性”的教学环节:假如孔乙己中举,他对社会能有所作为吗?有的同学则摆出孔乙己的善良,说其对社会会有作为;有的则说其“中毒之深”,只会成为第二个丁举人,不会有作为。面对这样的分歧,我从小说的社会背景及鲁迅的写作意图出发,分析引导得出了“不会有作为”的结论。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时,必须明确:尽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但毕竟还是林黛玉,绝不可能是薛宝钗。这正说明了个性化阅读既有其独特个性的一面,也有其共性标准的一面。我们一定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但这决不会阻碍到我们提倡个性化阅读。我们应该持之以恒,让阅读“个性化”,让学生的个体观念得到大力的肯定。
二、创新作文让学生表达真实的自己,完善其人格
目前那种封闭的、僵化的“教师讲——学生做”的作文教学模式,严重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停滞难前。其实,语文课最容易翻新的内容就是作文,无论是分析话题,还是积累新资料,或者是讲授作文技巧,都有讲不尽的东西,说不完的内容。为何会出现僵化的局面呢?在于学生怕作文,教师标准化要求着作文。其实,应该套用邓小平的一句话:“胆子放大些”。我们要从“应付”作文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写自己,写真实的自己。目前绝大部分学生在“应付”作文中是不会写真实的自己的,他们写的是教师所要求的,可以在阳光底下展示的,高尚得不得了的,至少都是“好学生”的想法。这骗谁啊?谁没有点儿花花肠子、坏心眼?问题是敢不敢写出来。我们的创新就应从这里入手。
去年教学时,我布置了一道状物作文,让学生当堂书写完成,一位好说粗话、好动的男生早早就完成了其“大作”。当我欲翻开其作文本时,周遭的同学都在偷偷地笑,原来,该男生写了“自行车是我老婆”的作文。查阅时我给了他70分,虽文笔并不佳,但最起码他说出了心里话:自行车陪我上学、放学、我俩关系密切正如公婆关系。下次课堂我还表扬了他敢于说真话,并以他为范,我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自己,“有话就说,有屁就放”,不要在乎谁看了会怎么样。只在乎自己是否说出了真实的自己,是否表达了自己真实的观点。这节课后,我发现班里的同学对作文不再逃避,甚至有的期待着每次的作文,因为作文于他们已不再是多了不起的事了。这就是我和学生创新作文的故事。在这里,我想说,教师和学生们都要坚定一个信念:作文就是用来流淌自己的心灵的。不管文笔在怎么糟,只要是真性情的文章,都会闪耀个性的光芒。而我所提倡的创新作文就是要让学生乐于动笔,写自己的内心话,因为真正的好文字是从内心涌到笔尖的文字——这才是“创新”的本意。
要知道,创新并不是高悬楼阁的东西,它只是我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而创新作文就是不作假、不伪装自己写出来的作文。只有在这个前提下追求作文技巧,才有可能写出有血有肉、打动人心的美文;否则,将只会是一个华丽的符号而已,再赏心悦目,也不可能引起心灵的共鸣。创新作文是如此简单!何不从你我开始、从现在开始创新自己的观念——创新作文呢?
综上所述,“个性化阅读”与“创新作文”充分说明语文教学能让学生不做别人,只做自己。这也要求初中语文教学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这个空间将会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好起点。它会让学生的潜能从此得到拓展,使学生充分发展自身的语文修养,激发全部潜能,提升个人生命的价值,从而使整个国家富有生命力、创新力!如此这般,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又何乐而不给学生自由呢?
[1]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