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练习设计策略
2018-04-08梁雪香
◎梁雪香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升教学质量,这是我们经常关注的教学热点话题之一,也是目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诚然,认真备好每一次课、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练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本人教学实践的体会和经验,以及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和实际,我觉得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中的练习题,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价值。它可以在丰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增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体验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有关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及运用。
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中的“练习”,让它发挥“高效、减负、高质”的作用呢?
一、“练习”要紧扣教学目标
大家都知道,我们每天的课堂教学内容很多时候都是不同的,即使相同,我们也会设计不同的练习给学生进行练习,以便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那么,课堂教学如何练习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
我认为,练习的设计必须围绕课前所定下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这一内容时,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设计的练习是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哪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在教学《比例的应用》时,我把它的目标定为“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目标确定以后,我就设计了判断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哪种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必需的相等关系这方面的练习。这样,练习的目标明确了,练习的针对性也就会更强。因此,课前定好目标,练习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这样,目标明确了,针对性才会强,针对性强了效率才会高,效率高了质量才会升。
二、“练习”要抓住重点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随堂练习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并能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研究,确定教学的重点,然后,围绕这一重点进行设计、练习。
三、“练习”要形式多样
小学生耐性差,如果练习形式单调,就很容易使他们觉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练习形式必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结合所教内容以及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形式的交替练习。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减学生长时间听课的疲劳。
四、“练习”要体现层次性
课堂教学中的练习,是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而认识、理解、巩固也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所以,练习也要体现不同的梯度,突出不同的层次。
例如,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第一阶段是整数运算的练习,直接使用法则,以符号法则为重点,单一运算为主,目的在于熟练掌握法则和准确地运用运算定律。第二阶段,练习的形式适当复杂一些,增多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重点是提高数字计算能力。第三阶段是较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重点是处理运算顺序,适当设置运算技巧,向合理、灵活的高层次发展。
不同的层次,练习的目标不同。通过由低向高的练习过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巩固就会更加的清晰、深刻。
五、“练习”要及时、迁移
练习其实也是一种教学评价的反馈。适时、适量的课堂练习,一方面可以检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以便总结经验教训;另一方面也可以检查学生对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的情况,从而发现不足,及时调整教学安排,采取补救措施。
那么,如何通过练习进行反馈,我认为要做好两点:一是及时;二是进行知识的迁移,也就是运用。
例如,教学《比的应用》这一节,我主要抓住“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来设计了这样一个堂上的练习进行反馈:某班有56人,女生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3,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男生有()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女生有()人。
在进行知识的运用迁移方面,比如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归纳加法、乘法运算定律,然后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我设计了下面的练习:1/7+7/8×5/7+3/8,通过简便计算并说出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既总结了这个例题编者的意图,又灵活运用了学过的知识。同样,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后,学生基本上能直接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练习题:一个圆柱形玻璃容器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把一块铁块从这个容器的水中取出后,水面下降了2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让学生思考问题:求铁块的体积实质是求什么的体积?通过这样的迁移,学生的知识就学得更实、更活了。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关于课堂教学中“如何练习”的问题,要谈的当然不止上述这些。在具体的做法上,我们可以根据实际各施其法。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所学知识得到更好的认识、理解、巩固和深化,从而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减轻学生课外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国家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小学数学教育》,辽宁教育杂志社,2009.6
[3]《广东教育》,广东教育杂志社,20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