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地理校本课程中的学生发展问题
2018-04-08赵燕妮覃彩连
◎赵燕妮 覃彩连
一、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校本课程开发”缩写为“SBCD”,最早是由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于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提出的。菲吕马克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意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如教师、行政人员、家长与学生,为改善学校的教育品质而计划、指导的各种活动[1]。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及其教师利用有关资源,共同设计、实施学生需要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的过程。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2]。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体现,顺应了社会、时代要求,满足不同学生兴趣爱好、学业发展或职业倾向等。2017年教育部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味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3]。在针对目前高中地理课程内容陈旧滞后,偏重教师讲授教学,课程类型过于单一等问题改革的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逐渐受到了学校和老师们的重视。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是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加深或者扩展,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他人的责任。因此,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非常有意义且有价值的。
二、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学生发展问题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能够适应其长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本质特征和关键能力。在学生发展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自身发展有用的地理[4]。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学科,对自然人文现象、资源开发、城镇规划、遥感定位等诸多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对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读图分析能以及基本的地理素养大有裨益。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易于激发学生发现地理问题、探索地理奥秘的兴趣,有助于地理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发展。但从目前的开发实施现状来看,仍存在以下有关学生发展的问题:
1.重视课外地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地理课堂的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学生是接收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方式在校本课程中也较为常见。不少地理教师仍采用教前钻研课本、教学案例,课上传授知识,讲解,课后布置作业的教学模式,虽在其中穿插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新的教学方式,但大多过于形式化,无法真正体现出校本课程的意义,并易于使学生对此课程生出厌倦情绪,更加失去学习地理相关知识的兴趣。
2.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不紧密 地理校本教材的内容是学校自己选择或者组织本校教师及当地专家根据当地的自然、人文特点进行编写的,应该是具有乡土气息的。教材的内容一定要生活化、常见化,最好和学生的经历密切相关。首先,地理学科的很多知识是和实际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如天气、河流、风俗等,需要大量的当地生活实例来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成为学生额外的学习负担,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其次,就授课过程和课堂效果而言,所教的地理知识具有乡土气息,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且生动有趣,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使用案例,例如冷暖气团相遇可比喻为两队拔河等,采取多样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如小组成员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探讨分析,得出结果等,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师生双方最满意的教学效果。然而大多数地理校本课程内容取材较为无趣,教师教学也过于死板,以至于无法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实践活动的开展只注重趣味性而忽视了科学性 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开展许多与生活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进行河流污染调查、模拟地球的昼夜交替、观察月相变化等,但这些活动都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安排,前期工作的准备非常重要,开展过程中如何将活动的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也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多数实践活动对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假设—实践探究—讨论总结这一过程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缺乏目的性,大多数学生对将要进行的活动准备不够充分,导致活动只让学生感到新鲜开心,却并未掌握太多的知识与技能。
4.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培养不够 虽然地理校本课程内容包含许多当地的自然、人文现象与问题,使学生学习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初步具备了地理基本素养,但是大多数课程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社会实践方面的关注不够重视。不少教师仍在无意识中把学生的发散思维打断或者迫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方法走。大多数学校也因各种原因,对于开展野外地理观察、地理调查等实践活动不予支持,导致其校本课程内容都是以多媒体教学形式进行,学生无法亲身体会到实践过程以及各种自然人文现象,也就无法将所学到的知识与所观察到的实际情况相紧密结合。
三、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
1.精选具有乡土气息的教学内容 在地理教学中,具体实例地运用可以让枯燥无味的自然原理变得有血有肉,学生印象也会因教师的生动讲解而变得深刻,真正理解理论知识。教师应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多样化,让其不仅适合于全体学生,更能适应个别学生发展,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教学过程中不联系生活实际,而只套用乡土气息的教学模式,不仅教学方法很难达到多样化而且教学效果也会差强人意。例如,在讲“冷锋、暖锋、准静止锋”这一知识点时,分析其过境时的特点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天气状况进行,如果合适,可依据当时的天气状况进行分析。再如,黄土高原地区可以组织学生去观察收集黄土,进行实地考察和记录,分析黄土特征等。采取具有乡土气息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2.重视实践活动趣味性与科学性的结合 地理校本课程的趣味性体现在:一是内容知识的生动有趣。例如,认识当地植被,可以通过举生活中常见的有趣的植物或者具有多重功效的植物。二是教师讲解得通俗易懂,接近生活。生活中很多时事热点都可以体现地理区域性,例如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地理相结合,三是活动具有吸引性,参与度高。如去公园调查游人的满意度,参观植物园研究所、地质博物馆等。校本课程的科学性体现在:一是内容的准确无误,知识体系的完整。二是教师的讲解正确,语言严谨。三是活动具有启发性,过程完整,评价多样化。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需注重这两方面的内容,缺一不可,既要让学生在快乐中有所收获,又要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3.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进行地理课程资源的建设,包括校内地理教学的环境建设、地理实践活动装备的配置、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地理实践基地的建设等。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动手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真实与自然接触的基础条件。其次是地理师资队伍的建设,包括地理教师的培训、地理教研组的建设、地理是演员的配置。一支完整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生进行安全、有序、高效实践的保障。
4.树立教师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 教师核心素养的主要成分是自身发展和终生学习,这种理念被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地区以及国际团体认可,且认为应摒弃以学科知识教学为主的传统课程及标准体系。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要从传统的教授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转换成不仅教授知识与技能,更要注重地理素养和道德品质、责任感的培养。教师的核心素养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指引着教师进行地理教学。地方或者学校应为地理教师设计培训课程,重点应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站在我国和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高度,对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方向进行解读,使教师具有开阔的视野;二是对本标准文本进行解读,尤其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等内容进行重点解读,使教师理解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要求;三是提升高中地理教师专业能力,如课程开发能力、活动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等[5]。
四、总结
地理教育对武装下一代人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珍视、关爱地球并为其做出理性决定的实践至关重要[6]。对于现阶段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而言,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改变教师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地理实践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关键。同时培养教师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建设一支以引导学生学习、发展为主的师资队伍也是重中之重。只有让学生成为综合型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转引自 OECD,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1979:11.
[2]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360A26-05-2014-0001-1)
[3]-[5]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6]张建珍,段玉山,龚 倩.2016地理教育国际宪章[J].地理教学,2017,(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