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探究
2018-04-08李虹
◎李虹
核心素养为一线地理教育提供了新的理念和要求,是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等的综合表现。[1]在实际地理教学中,如何将学科教学、课程设计与地理素养整合,并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困扰广大地理教师的问题。近几年来,全国地理试卷命题日益凸显素养立意的考查和地理价值取向的引领作用。通过对全国卷研究,可以帮助教师理清高考素养考查与日常地理教学之间的有机联系。
一、2017年全国新课程地理试卷的特点和启示
1.加强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判断能力 地理信息包括时空信息、地理概念、术语、隐性关键词等。如全国卷1第1题通过审题可以提取的关键词有:我国东部(空间)、3月25日(时间)、城市(术语)、绿化隔离带(术语)、栽种常绿灌木(术语)。设问中关键词是自然植被,再次审题发现材料中的杂树就是设问中的自然植被,所以常绿灌木这个词成为干扰项了,反而对杂树描述的词重要性提升,于是我们可以发现新的关键词“新叶呼之欲出”。因此,结合图片可推知我国东部春季当地自然植被落叶之后又长新叶的是落叶阔叶林。地理信息读取从显性材料到隐性材料,需要学生审清信息逻缉联系,排除干扰,形成正确判断。
2.加强地理知识的调用和丰富生活经验 如全国卷1第36题第三问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主要从剑麻的特点和区域气候的特点进行分析。由材料可知,剑麻生长在热带,温度高,降水多;刚割下来的剑麻叶片的水分含量大,如果不及时加工,则非常容易腐烂,从而会破坏纤维的质量,进而影响品质。这样的题目没有模板套路,需要的是生活常识和地理知识调用。
3.创新地理思维设问和重视学科探究 如全国II卷第37题,首先给出“古代印第安祖先可通过白令海峡与现代人还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这一看似乎矛盾的地理现象,进而探讨为什么修建白令海峡跨海大桥难的问题,引发考生主动、积极思考。试卷突显高考作为创新人才培养和选拔性考试的最主要考查方向——即用综合分析思维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体现地理核心思想和核心能力。
二、地理学科素养的核心内涵透析
地理素养是指一个人通过地理学习而获得的地理知识、技能、方法与观念,并能够用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地理学科最关键、最有价值、不能被其他学科替代、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中提到:地理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包括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四大要素。因此地理学科的核心教学应紧紧围绕以下几点:
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现代化建设及全球发展中的重大地理问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乡土地理、环保、旅游等方面。
核心概念观——人地观念(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观念、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基础知识架构——区域认知即以自然、人文等地理知识为基本载体,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调用的地理知识。
方法观——综合思维是基本思维方式。它包含发散性思维、过程性思维、选择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评价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地理实践力简单地说是“用原理来说明现实”,运用多种思维活动,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调用合适的地理原理去阐释地理过程、成因及规律等。
三、地理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1.课程意识、学科意识与教学意识的融合 必修一侧重“地”即自然地理,从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围绕大气、水、岩石、地貌等要素,学习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如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和生物循环,从而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必修二侧重“人与地的关系”即人文地理,通过不同地域人类活动(人类聚居地、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联系)及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制约,说明因地制宜开展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人类唯一的正确选择。可以说,必修一和必修二是地理学科基础知识体系的骨架,每个单元就是一个核心概念,教学中要重视每个单元之间的联系,每个概念之间的差异,重视地理过程形成和发展的逻辑思维和原理的案例迁移。
2.教学相长促地理核心素养养成 首先地理教师应吃透课标、通读教材,博览典型案例,涉足国内外热点,加强地理学理论学习,提高对核心素养的解析能力,促使学生在地理课堂中有效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相长。其次,从整体上把握教学体系,综合规划知识教学和思维训练,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地理学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多站在学生角度,考虑学法与教法,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经验出发,通过教师引导、点拨,达到地理思维能力和技能培养。第三,要将地理素养训练与检测纳入作业与考试中,强化综合思维方法的运用。叶澜教授说过“教育是直接点化人之生命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师应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创造情景,使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合作参与,大胆创新,在实践中提升、检验地理素养。
3.坚持课程设计和教学目标的育人价值取向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地理学科关键能力培养为目标,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贯穿人地关系的学科价值观,突出地理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教会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运用地理思维来理性分析、思考社会公众关注的话题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1]朱承熙,袁孝亭.地理核心素养的“变与不变”-对地理核心素养的阶段性再思考[J].地理教育,2016(1):4-6.
[2]叶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