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三维重建下中老年人下颌管在骨与软组织表面的定位及临床意义
2018-04-08段浩博李真胜男程凯亮韩莹莹李幼琼
段浩博 李真胜男 白 芃 程凯亮 韩莹莹 李 浩 李幼琼
(吉林大学临床医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三维螺旋CT图像上能获得很多从X线片及二维CT扫描无法提供的更直接、更确切、更有价值的信息〔1~4〕。本研究通过CT三维重建技术构建颅骨模型,测量下颌管投影在不同结构表面的相关参数,确定下颌管与下颌骨、咬肌和皮肤的相对位置关系,为临床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测量样本80例(年龄50~75岁)志愿者全脑CT扫描数据由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提供。纳入标准:下颌骨无发育异常、无牙列缺损、无牙周病、无炎症、无颌骨囊肿及肿瘤,且无下颌骨外伤史。排除存在能影响下颌管位置及形态的各种疾病。
1.2主要仪器及软件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提供的Siemens64层螺旋CT仪(扫描参数:电压140 kV,电流量250 mA,扫描层厚0.5 mm,重建层厚0.625 mm)。三维重建软件(美国GE公司adw4.3工作站),Photoshop CS6图像处理软件。
1.3图像处理与参数测量图1可见,首先在CT三维重建图像上找到并描绘出下颌管,然后在构建的颅骨3D模型标准矢状面上测量相关参数:下颌孔至颏孔的距离AB,下颌孔至下颌切迹最凹处的距离AC,下颌孔和下颌切迹的连线与眶耳平面垂线的夹角θ,下颌管于下颌支投影前1/3等分点至线段AB的距离L1,下颌管于下颌支投影后1/3等分点至线段AB的距离L2,颏孔至第二前磨牙外侧牙槽嵴的距离L3。同时向下平移眶耳平面的方法对下颌切迹最凹处至下颌后缘的距离H1和下颌孔至下颌后缘的距离H2,下颌管前3个、5个等分点至下颌后缘的距离H3、H4、H5及颏孔至下颌后缘的距离H6进行测量。此外,对咬肌进行了三维重建,然后在构建的3D模型标准矢状面上测量相关参数:下颌孔在咬肌上的投影至咬肌后缘的距离AD,D点至咬肌后缘中点的距离DP,下颌管在咬肌上的投影与咬肌前缘交汇点E至下颌孔的距离AE,E点至咬肌前缘中点的距离EQ,咬肌后缘与下颌支上下缘连线交点连线的距离R1,咬肌前缘与下颌支上下缘交点连线的距离R2。对皮肤进行了三维重建,在构建的3D模型标准矢状面上测量相关参数:下颌孔在皮肤表面的投影至眶耳平面的距离AF,下颌孔在皮肤表面的投影至颏孔在皮肤表面投影的距离AG,外耳道上缘在皮肤表面的投影和下颌孔在皮肤表面投影之间的连线与眶耳平面的夹角α,线段AB与眶耳平面的夹角φ。
下颌骨投影
下颌骨投影(向下平移眶耳面)
咬肌投影
体表投影
1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解剖教研室
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线科
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三科
4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2 结 果
不同性别研究对象下颌管在下颌骨表面投影、在咬肌表面投影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管在皮肤表面投影除φ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
表1 标准矢状面上不同性别研究对象下颌管在下颌骨表面投影的测量参数
表2 标准矢状面上不同性别研究对象下颌管在咬肌表面投影的测量参数
表3 标准矢状面上不同性别研究对象下颌管在体表投影的测量参数
3 讨 论
在进行下颌骨相关手术前,医师应对下颌神经管的解剖结构及其与相关结构的位置关系有全面了解〔5〕,以免术中损伤下颌管,造成出现下颌管内神经损伤所致的感觉迟钝或消失〔6~8〕。
本研究结果为临床相关下颌手术、为下颌角肥大矫形术和颞下颌关节假体置换术提供了形态学数据,避免了术中不必要的损伤,而且也为下颌角肥大矫形术和颞下颌关节假体置换术提供了咬肌最小的剥离范围,尽可能减少患者在术中的咬肌剥离范围,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咬肌的功能。另外本研究结果说明女性颏孔距牙槽嵴的距离较近,所以临床医生在定位颏孔位置的时候应着重考虑男女之间的差异。
与既往观测下颌管的研究方法〔9~11〕比较,本研究有诸多优点:患者术前可通过CT影像三维重建精确下颌管与下颌骨、咬肌、皮肤的相对位置关系,为术者提供详尽的数据;采用CT三维重建技术的可测量样本充足,有利于统计分析得到更可信的数据;CT三维重建技术可精确测量下颌管相对于下颌骨的各项参数,避免了传统标本测量方法因各种因素对测量数据带来的差错。通过定量测量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更为详尽、准确的数据,有助于医生了解下颌管在下颌骨中的走行及毗邻关系,为下颌骨的相关手术提供了方便,极大地减少了下颌管的损伤,防止了术后严重并发症的产生。本研究采用测量软件属于国际通用,使得测量结果更加精确。
1Verstreken K,van Cleynenbreugel J,Martens K,etal.An image-guided planning system for endosseous oral implants〔J〕.IEEE Trans Med Imag,1998;17(5):842-52.
2Schelhas KP,EL Deeb M,Wikes CH,etal.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in maxillofacial surgical planning〔J〕.Arch Otolaryngol Surg,1988;114(3):438-42.
3朱敏.颅颌面立体结构的三维CT重建和临床应用〔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1997;7(3):193-6.
4魏明贵.颅颌面结构三维分析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1999;9(4):313-6.
5Peker I,Alkurt MT,Mihcioglu T,etal.The use of 3 different imaging methods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mandibular canal in dental implant planning〔J〕.Int J Oral Maxillofac Implants,2008;23(3):463-70.
6付升旗,范锡印,刘恒兴,等.下颌管与下颌后牙的位置关系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9;27(6):651-3.
7Obradovic O,Todorovic L,Pesic V,etal.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mandibular canal:clinical aspects〔J〕.Bull Group Int Rech Sci Stomatol Odontol,1998;36(1):109-13.
8Kim ST,Hu KS,Song WC,etal.Location of the mandibular canal and the topography of its neurovascular〔J〕.Structures,2009;20(3):936-9.
9陈全,柳登高.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管位置的曲面体层X线片和锥形束CT观察〔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9;44(4):217-21.
10华泽权,刘妍琼,宋九余,等.与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相关的下颌管解剖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3;17(5):444-5.
11葛高华.下颌神经管的CT扫描方法〔J〕.右江医学,2003;31(5):4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