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品虚词,寻觅妙义
——《游褒禅山记》备课札记

2018-04-07谢芬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褒禅山学人虚词

◎谢芬

虚词是指那些没有完整意义而只具有语法功能的词汇,这此词必须依附于相应的实词或语句。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虚词大都处于被忽略的境地。然而,在很多文言篇目中,虚词与作者的情感、文章的风格、文章的主题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高中必修课本中,《游褒禅山记》是虚词使用较为频繁的篇目之一,《教师教学用书》中也给出了“要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重点弄清几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教学建议。因此,本文将以《游褒禅山记》为例,在弄清虚词含义和用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虚词在文章中显示出的重要价值。

一、“盖”、“所谓”、“为”与“学人之文”

王安石是政治家,所作常常以精悍胜人。在《游褒禅山山记》中,作者用了大量的虚词,这似乎与“精悍”一词不相称。而这其中却别有洞天。连词“而”在说理段落的大量使用让说理变得更自由自然,论证更富层次感,文章也显得清晰流畅。代词“其”的大量使用减少了相同实词的重复,让行文更显简洁。

除此,有些虚词的使用还与王安石“学人”身份有着密切的联系。

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说:“荆公之文有以异于其它七家者一焉,彼七家者,皆文人之文,而荆公则学人之文也”。

何谓“学人之文”?首先,我们不妨探讨一下与之对举的概念“文人之文”。“文”者“纹”也,以辞藻的华美和修辞为能事,宏观而言,“文人之文”讲究的是飞扬的文采,至于文章是否严谨周密则不在作者考虑之列。相反,“学人之文”,顾名思义,就是做学问的人写的文章。按照王安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说法,“学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谨慎,“学人之文”必然严谨准确。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恰好印证了梁启超的评价。无论从文章结构布局上看,还是从细部上看,整篇文章的确严谨周密。本文暂以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盖”、“所谓”和较为特殊的“为”为例,从遣词造句的角度探讨《游褒禅山记》中虚词与王安石严谨文风的关系。

“盖”字在一、二段叙事部分出现了3次,分别为: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在这三句话中,“盖”都解为“大概”,表推测之意。对于未亲历之事使用推测语气,是对事实的尊重。

“所谓”一词在文章的叙事部分也出现了3次,这几句分别涉及到“慧空禅院”、“华山洞”和“前洞”几个名称。简单来说,“所谓”即“所说”;从句子构成上看,则可翻译为“别人所说”。作者借此撇清与这些说法之间的关系,可见王安石的谨慎心细和表述的准确。

在《游褒禅山记》中,“为”字的用法较为特殊。在2006年人教版语文必修2中,“于人为可讥”被翻译为“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可见“为”被译为“是”。从语义上看,“为”字的影响并不大。那么此处作者用“为”到底是何意呢?我们不妨对比一下:

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是有所悔恨的。

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可以讥笑,在自己来说也有所悔恨。

不难发现,这其中意味的差别:第一种的语气不如第二种那么肯定,带有“我认为”或“就我看来”的个人立场,似乎要告诉读者“这是一家之言”。毕竟,所有的说理都是基于“我”的个人看法,由此可见王安石措辞的准确与讲究。

二、“之”与“华”字的读音

教读《游褒禅山记》的过程中,“华”字的读音往往引发争议。笔者发现,“之”字可以提供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一个语境上的参考。

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之”作为虚词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人称代词,他、她、它;指示代词,这、那;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在《游褒禅山记》中,这几种词义的使用都有体现。且“之”字的使用在本篇文章中显得都较为正常,也多能引起阅读者和执教者的关注,唯独有一处要么被忽略,要么引起争议,这一处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按照《教师教学用书》,这句翻译为“褒禅山也叫华山”,“之”字的意思被直接略过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试图让学生以“直译”的方法将这一句翻译出来时,很多学生都翻译成了“褒禅山也叫它华山”,“之”被赋予“它”的意思,指代“褒禅山”。这个“之”真的是作者无意使用的吗?这个“之”该做何种解释呢?到底哪种翻译更为恰当呢?鉴于此,我们不妨把这两种译文放在一起做一下比对。

“褒禅山也叫华山”

“褒禅山也叫它华山”

不难发现,第一句话的隐性主语是作者“王安石”,或者说王安石是承认这种说法的。;而根据我们说话的习惯,第二句话的主语应该是“人们”或者“大家”之类的词,于是这句话可以完善为:

“褒禅山,(人们)也叫它华山”。

讨论词的准确性,不能离开文章所给的语境与作者的行文习惯、文章风格。根据后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和“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时,他对“华山”这个名称已经产生的怀疑,加之其谨慎的性格,不可能承认“华山”的叫法,“褒禅山,(人们)也叫它华山”的翻译才更符合语境和文风,也更符合行文的习惯。

从文字发展史来看,“华”是“花”的本字,“花”的“花草”义是从“华”中分化而来的。根据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典》,当“华”作“花”义讲时,读为[huā],“花”也只有[huā]一个音。因此,第一段中的“华”字应分别读为: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

褒禅山亦谓之华[huá]山。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会发现:虚词并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它与文章的内容、风格都有着密切联系,饱含着作者的良苦用心,让我们与文章更加亲近。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虚词的运用不仅体现了王安石严谨周密、自然简洁的文风,也彰显了王安石谨慎谦虚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梁启超.王安石传[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2]魏励.常用汉字源流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3]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15

[4]教师教学用书语文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褒禅山学人虚词
从《明妃曲》和《游褒禅山记》出发探究王安石的学者形象
曲园学人
近代学人对古代“史官”之阐释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褒禅山旅游发展对策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学人当追求不朽
深思慎取意 细说与君听——《游褒禅山记》主题一元论
记游寓志脉络清——《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游黄山记》比较谈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