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职高德育的三个关键点
2018-04-07王俊亮
◎王俊亮
众所周知,职高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为什么这样说,首先应从职高教育的任务谈起。
职业教育的任务,一言以蔽之,就是通过德育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道德,培养良好个性心理,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输送具有合格道德的专业人才。职教任务的特殊性就决定了职高德育的重要性,然而德育教育又不是那么容易鉴定,因此,只有高度重视,真抓实干职高德育工作任务,才能实现职高教育工作的目标。
结合工作经验,我认为,职高德育工作应抓住三个关键点,由此促进德育成功。
关键点一:以品格教育为基石
众所周知,理想人格是道德的反射镜。一个个学子普遍的道德品格,直接决定我们国家发展的现在和未来。对于职高生来说,他个人的精力是一定的,学习这方面付出的少了,其它方面就会旁逸斜出,因为校园环境的封闭性单调性、网络发展渗透性,职高生的学业基础、学习方法、能力习惯的特殊性,导致很多职高学生都把对学习的兴趣会转移到对网络、社会信息的汲取上,又因为缺少及时引导,进而导致很多学生分不清是非雅俗,出现了早恋厌学,聚众斗殴,不知感恩,讲究哥们义气,沉溺网络等等不良现象,令人忧虑。
追究根源,这背后其实是社会责任感和优良品格的缺失之因。如果教师们不积极引导教育,从小的方面讲,将出现个人品格问题,影响他们的学业发展和职业道德职业价值,从大的方面讲,他们一旦走向社会,分布在社会各个行业,则直接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对社会都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逆流。所以,品格教育是职高德育的基础。以感恩品格精神的培养来说,现在的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导致孩子唯我独尊,心中没有其他人,父母亲人也不例外。教他们感恩,就是教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如果不能理解自然哺育恩、父母养育恩,师长教诲恩,朋友帮助恩,他人交际恩,自然很难要他们热爱生活,乐意听从父母教诲,服从父母教导,关心同学,关爱陌生人。
目前我国的建设事业和文明发展,正呼唤我们继承传统道德,重视品格力量,传递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等精神正能量,要求公民无论在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还是亲情友情爱情之间,都要遵循良好道德,形成优秀品格。职高教师必须看到职高生在这些方面的显性不足和对其职业的消极影响,以此为基础,进行着力教育。至于如何具体进行品格教育的手段方法,则要根据不同品质形成的特点和受教育者的具体现状进行,可以以正面疏导为主要方法,把道德知识和学生的品格表现相结合,辅以道德模范案例和舆论力量,激励学生积极改进,徐徐渐进,潜移默化。
关键点二:以励志教育为核心
古人云,志不强者智不达。对待职高学生,最现实的问题是如何激励学生立志向学,成为合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合格人才。首先老师要端正人才观,树立正确的人文意识,尊重学生的思想,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激发他们发展个人潜能的自信。对于人才的看法,老师必须改变传统对人才的静态的狭隘定义,从而动态的多元化评定人才,这样才不会扼杀学生的天性和创新精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何况现在社会正处于一个高科技发展的时代,分工愈来愈细,各类人才一定都有用武之地。
有了志向,学生才会有动力。再谈如何使他们具备良好素质,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正确调整心理,才具有现实价值。身为教育者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传授,更要重视学生的精神需求。在学习方面,职高生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合理,学习自信心不足等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攻心励志。首先正确归因,探究是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然后逐一对症下药。常用的励志方法有,名人励志故事,谈话沟通心理辅导,实践励志,演讲励志,目标激励,只要老师有心,哪一种方法都会有一定的功效。
关键点三:以耐心教育为手段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树叶,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与知识教育相比,道德教育具有多向性、重复性、发展性等特点。职高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灵敏,自然容易犯错。面对他们的失误与不足,我们要积极乐观地看待他们的行为表现,找出问题根源确,对他们充满信心,哪怕是所谓“惯犯”,也要有足够的耐心进行教育。作为教师,不大惊小怪,不恨铁不成钢、不要想当然的惩戒学生,对于非本质的问题要予以宽容,相信学生会不断进步,相信目前问题只是证明他们的心智不成熟,是具有可塑性和发展性的。老师要用唯物主义的发展的观点教育学生,要允许学生反复中改变,在挫折中成长,相信“一切皆有可能,明天是美好的。”只有这样耐心地付出,教育才能结出丰硕之花。
当然,要做到耐心,身为教师,必须增强教师责任感,热爱学生必不可少,深入学生势在必行。没有爱,教育的世界一片荒漠。爱是教育的前提,其次才是方法,有了爱,教师才能找准教育核心,俯下身,用耐心引领学生的成长,用品格塑造学生的精神,教师也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教书同时也育人。
综上所述,职高的德育应该以品格为基,合以励志教育,加上教育者的耐心,以生为本,科学施教,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在学校社会家庭的关爱教育之下,他们一定会成长起来,实现自我。我们的教育也才能磅礴发展,社会肌体才会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王福强2010.01
[2]《职高生的归因特点和教育对策》周星驰,陈卓珺 《大众心理学》2006
[3]《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杨杰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