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减乘除,渐入佳境
——论《朝花夕拾》教学实践的攻坚策略

2018-04-07陈茹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0期
关键词:朝花夕拾鲁迅教师

◎陈茹

薄薄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几百多万言巨作中的几片花瓣,却是鲁迅最柔软最深情的作品。“部编本”语文教材(人教版2016年第一版)把《朝花夕拾》放在七年级上册,分三个专题探究:鲁迅的童年,鲁迅笔下的人物,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读书方法指导是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此次调整明确了鲁迅作品的文学地位,有利于学生及早了解鲁迅。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觉得困难重重。这由鲁迅1934年给日本朋友增田涉的一封信可知一二:“《朝花夕拾》如有出牌处所,译出来也好,但其中有关中国风俗和琐事太多,不多加注释恐不易看懂,注释多读起来又乏味了。”几十年后的岭南青少年要读懂有绍兴特色的《朝花夕拾》,确实不易。

一、背景分析

近来,在观摩名著《朝花夕拾》阅读教学课堂中发现,有的教师用心良苦,补充大量课外资料却吃力不讨好;有的教师深入钻研鲁迅的反语,缺不得其所;有的教师孤立分析片言只语,缺乏整体规划……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或难上加难,或浮光掠影,或支离破碎,恰恰违背了鲁迅提倡的符合儿童天性的原则,让人担心,如何能消除初一学生与经典的隔膜?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普遍存在三个问题:首先,教师对学生读书状态缺乏研究,学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通过阅读能提高到什么层次?其次,教师对文本缺乏研究,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怎么落实重点和难点?再次,教师教法较简单,常常以问答代替学生探究。

因此,引导初一学生阅读《朝花夕拾》之前,教师宜先行两步:

1.研究学生 首先,要了解初一学生对鲁迅的熟悉程度,大部分学生记得学过《少年闰土》,此外再没有阅读过鲁迅的作品。其次文史不分家,据历史老师介绍,初一学习中国古代史,初二才学习中国近代史。因此可以推断,由于课外阅读单薄,历史知识积累尚浅,对于鲁迅寻找真理艰难曲折的经历和思想轨迹,对于中国20世纪初文化界血雨腥风的斗争,学生还很难理解。所以,教师要顺应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不可拔苗助长。

2.研究《朝花夕拾》 首先,推荐学生选购正规出版社的书:字体大小适合,注释适量,插图精美,排版美观。其次,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静下心来重读,尽量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揣摩他们可能不理解的地方,确定重点和难点。

(1)确定学习重点:

①内容理解;②主题思想;③写作手法

(2)确定学习难点:

①语言难。鲁迅的白话文和现代汉语表达有距离;由于斗争的需要,作品中冷峻辛辣的讽刺议论文段,青少年由于阅历尚浅应该有难度。

②主题难。过去的主题拔高与现在某些文章不负责任的恶意抹黑,可能混淆青少年的思想。

③背景难。对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残酷的政治文化背景,对于浙江绍兴旧时的风俗风物,当代青少年应该不好理解。

Effects of metals in cosmetics on human health 2 10

二、攻坚策略

本人参考了有关《朝花夕拾》教学的书籍和期刊,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了“加减乘除,渐入佳境”的教学攻坚策略,具体操作如下:

1.加法 加法是一种艺术。

教学中要恰到好处地补充资料,增加知人论世,点燃学生的读书热情;增加疑难注解,扫开阅读障碍,让学生豁然开朗;增加品味语言,引导学生走进经典文学殿堂的大门。加法是个巧妙活,加多少,怎么加,都需要仔细掂量斟酌,少了如隔靴捎痒,多了加重学生的负担,让学生望而却步。不少教师往往心急,恨不得把所有都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天性喜欢探究,通过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才是直入心底的。教师要注意形式多样地加,例如讲故事、讨论、上网搜索打印、上图书馆。

在阅读《朝花夕拾·小引》时,通过简介鲁迅受到北洋政府通缉的凶险经历,帮助学生理解他“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的苦闷,明白作品注定回忆中有战斗性。在精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讲少年鲁迅用“比目鱼”对寿镜吾先生的“独角兽”的有趣故事。由于《琐记》描写学校乌烟瘴气的笔墨较多,写鲁迅学业的较少,可引导学生查找周树人名字的来由,刻苦学习考取公费留学日本的故事。

总之,不拘一格的加法,要灵活使用,务必以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热情为标准,让学生像蜜蜂接近花朵一样,慢慢接近鲁迅和《朝花夕拾》。

2.减法 “减法”是一种智慧。

鲁迅的散文形体很散,旁征博引,博古论今,夹叙夹议,回忆性兼战斗性。正如《小引》所言:“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文章内容时空跨度大,语言有杂文特点,冷峻深邃,学生阅读有障碍,“加法”好不容易建立起来兴趣可能不持久。为了帮助学生感知主要内容,加强学生阅读兴趣,要大刀阔斧地删减深奥部分。当然,这种删减是暂时的。

(2)删繁就简,循序渐进。删减晦涩难懂的议论段落,精读生动形象的记叙描写段落。先读故事再探究思想。整体感知活泼生动的故事,减少次要内容的干扰。例如:《狗·猫·鼠》共17节,可以让初一学生首先阅读2、5、11、12、13五节,第5节只读前半部。删减后,“救隐鼠——养隐鼠——失隐鼠”的线索分明、故事完整,学生初步理解作者同情弱者、憎恨暴虐者爱憎分明之情。《无常》共 22节,可精读 3、5、8、9、20、21节,感知迎神赛会上的白无常。精读12、13、16、17、19节,感知戏台上的白无常。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的主旨。

鲁迅的文章也敢减?这在以往可能是不可理喻,甚至胆大妄为的。如今是开明年代,只要有利于孩子们的阅读,相信不会有人反对的。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鲁迅先生泉下有知,也不会反对的。

(3)删减段落,伺机重读。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说过:“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根据青少年的认知规律,晦涩难懂的段落,应该到了具备相关知识时再重读。例如,初一读《范爱农》,只须了解他是鲁迅志同道合的挚友即可,等到初二学习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不彻底时,再重读《范爱农》,重新感受范爱农在革命工作中的“悲愤——积极——希望——消极——失望”的情感变化,就理解文章中“他又成了革命前的范爱农”那痛彻心扉的议论了。

“减法”是一种智慧,减的是段落,加的是信心,暂时删减的内容在时机成熟时会有更深的理解,学生自信地轻装前行,与作家作品更近一步了。

3.乘法 乘法是一种飞跃。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乘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满怀激情地投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已有的基础上去探索和发现,培养持久的浓烈的阅读兴趣。鼓励每个学生不拘泥于前人的体会,大胆读出自己独到的体会和感受。其次,要让学生注重分享阅读体验,如果说,减法是把书本读薄,乘法就是把书本读厚。教师引导学生与名著相约,与作家对话,与同学分享,大家的思想跨越时空,启发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在精读《阿长与<山海经>》时,鼓励学生编排课本剧《元旦福橘》《阿长买书》,学生通过想象创造,生动演示一个有“伟力”、懂孩子、有爱心的平凡而伟大的形象。阅读《无常》时,根据文章生动的描写,启发学生画无常面具,手工制作无常帽子,鼓励学生分小组改编唱词,然后戴上面具高帽表演说唱跳舞,把爽直有人情的可亲可近无常展现出来,这种再创作既生动活泼,又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还可以激起辩论《琐记》的好太太坏太太、讨论《父亲的病》文末的深刻含义、做侦探寻找猫的犯罪证据、当记者采访作者和文章的主人公。

通过形式丰富的编排课本剧、画画、改编、说唱、辩论、讨论、做侦探、当记者等等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爱上《朝花夕拾》,爱上鲁迅。

4.除法 除法是一种态度。

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除去自己权威的外衣,走下讲坛,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去感受他们阅读时产生的欢乐、疑惑和困扰,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一起探索、体验。

另外要除却鲁迅高不可及的神的光环,请先生走下神坛。在文学史上鲁迅是著名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然而在《朝花夕拾》,鲁迅是温和疲倦的长者,是温柔宽厚的老师。教师过分严肃的讲解分析,只会让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敬而远之。因此,除去神的光环,有利于孩子们亲近鲁迅,感受鲁迅作品的魅力,有利于培养热爱经典文学的读写热情,更有利于继承和发扬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时代在召唤,当代的青少年是未来的栋梁,他们需要经典的文学诗意地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教学效果

在《朝花夕拾》的名著导读中,“加减乘除”教学攻坚策略的有效运用,使孩子们慢慢地从入门到渐入佳境,从接近鲁迅到亲近鲁迅,从尊敬鲁迅到热爱鲁迅。这本经典作品为孩子们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底子。有的家长说:“通过帮孩子选购书本,查找打印资料,看孩子表演课本剧,与孩子共同阅读,不知不觉自己也重新捧起了《朝花夕拾》。”这个收获,让人我始料不及,也算是一举两得。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阅读没有终点,阅读永远在路上,在“加减乘除”的教学攻坚策略下,学生诗意地浸润在充满魅力的《朝花夕拾》中,渐入佳境。

参考文献:

[1]鲁迅.朝花夕拾.[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4

[2]李怡.孩子应该读的鲁迅.[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

[3]黎孟德.黎教授教你读鲁迅散文.[M]成都:巴蜀书社2014.4

[4]邵燕祥、朱正.重读鲁迅.[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1

[5][意]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2.4

猜你喜欢

朝花夕拾鲁迅教师
最美教师
鲁迅,好可爱一爹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鲁迅《自嘲》句
试论《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初探
《朝花夕拾》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