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人之初 扬兴本善
——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策略浅析

2018-06-29潘惠红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0期
关键词:个体智能评价

◎潘惠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特别是在义务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要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用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从纲要可以很明显看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的人生态度、创新的思维力是教育的基础点。特别是在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学生经历他们人生当中最重要的青春期,是他们规划自我、成就未来的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也将对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活产生深邃的影响。

广大的一线教师和研究者都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注意到了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高度的投入。黄静(2012)在其研究中发现,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越高,其自我效能感越强,积极学业兴趣也越高,数学学业成绩也会越好[1]。何旭明(2008)也发现,学习投入与学习兴趣存在互为相关的关系[2]。笔者曾经做过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与其学习投入总体水平及各维度都呈现显著正相关(P=.000),与学习投入总体水平的相关系数达0.60,可以预测36%的学习投入变异量,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6,解释力度较高。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投入的影响力度之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学习兴趣越浓的学生,学习投入总体水平越高。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要提升初中学生的学习投入度,使其好学、乐学,其关键手段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在活动中形成的力求探索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积极心理状态。兴趣会影响个体的注意集中、目标确定、认知投入和情绪情感,从而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王振宏,2009)[3]。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越高的学生,越容易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蒋涛(1994)对中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的研究发现,两者存在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达到了0.66[4]。学生学习兴趣越浓,成绩越好,自信心越强,学习投入水平自然就越高。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因素,它能激发学生积极情感、自尊水平等的非智力因素。一个学生最喜欢的科目也是学习成绩最好、学习自信心最高的科目。另一方面,兴趣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学生的学习持续力,它能让学生克服困难,坚持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在国外的很多研究中,都一再强调学习兴趣对学习产生的重要影响。

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激励学生学习,使学生成为一个自我调节、自我成长、具有良好的认知策略和方法、主动积极投入学习、快乐学习的终身学习者,是学校教育追求的最大目标。兴趣是个体的积极心理状态,它激发求知欲,促使个体孜孜不倦地探究某种事物或对象,从而使个体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个体对活动的兴趣往往会发展成活动的内部动机,对活动有持续的激励作用。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意识。拥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他们会积极主动的进行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如认真完成作业,做好复习预习环节,并能独立思考,这就有助于个体探索与开发适合自己的认知策略,进而提高学习投入。在认知活动中,当个体的某种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后,其兴趣不但不会呈现减弱的态势,反而会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化,同时会产生与更高的认知活动水平相应的新的兴趣需要,而这种新的兴趣又会导致开展新的认知活动的内部动机,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循环。

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上,必须要重点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笔者认为,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优化教学管理策略,要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1)转变教学观念,由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都是“以教定学”,教师是以讲述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习效果不理想。所以传统的课堂里,我们通常看到的就是“前十名高效、后十名睡觉、中间听或不听无关紧要”的现象。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改变这样的一种教学观念。教师不能再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个体,而是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自己则成为学生的指引人和辅导者。笔者曾做过关于学校满意度的调查数据发现,“教师教学的趣味性”得分相对较低,有22.9%的学生明确表示教师教学的趣味性处于一般满意水平之下,这说明了目前教师的教学趣味性还是比较缺乏。

事实上,教师都应该树立这样一个观念——“教是服务于学的”。教师要力求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三性”: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真正有趣高效的课堂是学生既“学会”,还“会学”、“乐学”、“创学”。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把学生的积极主动意识调动起来,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只有当学生的学习主动权真正被释放,学生的内驱力得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得以保持及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也才能真正实现。

(2)转变教学模式,优化认知策略,由一言堂向合作探究互动的课堂转变。教师要改革传统课堂上的“一言堂”、“满堂灌”现象,就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目前基于教育的资源与条件有限,大部分学校仍然保持“大班制”的课堂模式。但是,大班额的背景下难以让教师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教师的落脚点只能停留在某一层面的学生,对其他层面学生的照顾明显不足,未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处于低分层面的学生由于得不到真正的帮助,课堂上总感觉在听“天书”一样,时间越长,越挫伤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两极分化越拉越大,学生的认知策略与学习方法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但通过“小组合作”、“师徒结对”等形式,让学生学会互相补充、互相支持、互相指导。同时,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则能拓展思维、培养能力、激发兴趣,从而提升认知策略,获得共同的进步。合作学习的课堂,它能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方法,张扬学生个性,释放学生自主学习力,培养学生思维创新力,提高学生相互协助力,也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兵教兵”,“生带生”,可以实现学生的差异互补,发挥学优生的特长,弥补学困生的不足,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各尽其能,取长补短。根据相关研究,学生对于所学材料在24小时后的平均保持率如下图:

此图所显示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是由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经过严格研究的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由图表可以看出,如果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通过讨论、实践练习及教授给他人等的“主动学习”的方式,他们对于所学材料在24小时后的平均保持率可以达到50%--90%,与之相反的“被动学习”方式则最多只有30%的保持率。可见,通过课堂上的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相互的讨论及帮助下进行学习,交流思想,碰撞思维的火花,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学习投入,又可以优化学生的认知策略与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保持率。

(3)转变评价方式,由单一的绝对性评价向多元的形成性评价转变。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及认可,这是他们学习动力的添加剂。但“一考定终身”的传统单一的绝对性评价很容易挫伤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毕竟,不可能每一个学生考试成绩都很好的。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一书中说过:“教育要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这可以说是孔子“有教无类”的现代翻译。根据美国教育学者霍华德.加德纳博士于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至少包括八种:1.言语、语言智能;2.逻辑、梳理智能;3.视觉、空间智能;4.身体、动觉智能;5.音乐、节奏智能;6.人际交往智能;7.自我内省智能;8.自然智能。因此,学校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要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舞台,他们可以尽情地在这个舞台上展现自我、释放自己最大的潜能。是以,学校的评价系统就应该能评估学生的各种智能,尤其是能识别及挖掘出个体智能的强项。这样,学生的个体潜能才能有平台获得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也才能得到充分激发与维持[5]。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评价要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当中学会反思与总结,从而不断改进,提高学习绩效。

总而言之,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投入度,既是对学生的今天负责,更是对学生的明天负责;既是有效教学的成功体现,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途径。通过优化教学管理策略,实现三个转变,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喜欢学习,让他们成为一个自我调节、自我成长、具有良好的认知策略和方法、主动积极投入学习、快乐学习的终身学习者。

参考文献:

[1]黄静.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学业情绪与数学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硕士论文.四川师范大学,52.2012

[2]何旭明,陈向明.学生的学习投入对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8(3):46-51

[3]王振宏.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蒋涛.关于当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和分析[J].中学数学,1994,(8)

[5]张彦钗.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多元评价[J].教学研究,2013,9(195):51

猜你喜欢

个体智能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