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追问的研究
2018-04-07周功允
◎周功允
提问是师生课堂对话的主要形式,它不仅是课堂预设的生成和重新建构,也是课堂效能的关键所在。研究表明,高效率的教师更倾向于对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即追问,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适时恰当地追问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也是理性思维深入的标志。层层追问不仅是课堂教学最真实的表现,也是有效教学的策略之一。
一、追问的内涵、价值、方式
1.追问的内涵 所谓追问是指在已有的问题基础上进行的更深层次的提问。教师根据前面的提问,进一步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新的认知冲突,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困境,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搜索和分析探究,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增进对问题的全面理解,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识能力。
2.追问的价值 追问有两个重要的价值取向:一是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要求学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二是指向学生思维的过程,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学生各自的思维方法。追问的递进性和随机性,决定了追问的偶然性,教师如何把握好这两个特性,实现追问的价值,体现教学的有效性,何时追问,何处追问,就成了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
3.追问的方式
一是“顺向追问”。就是顺着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教师问题提出后,学生的首次回答往往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就紧追不舍再次发问,引导学生就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直到学生的理解准确、全面、细致、深刻。
二是“逆向追问”。就是逆着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行追问。教师在学生已经得出正确的结论的基础上,问学生是如何得出答案的。对学生思考过程的追问,既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既可以对不同的思考途径和方法加以总结,还可以检索其思维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二、追问需着重注意的切入点
如果教师对每一个问题都不分巨细追问不止,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疲劳,教师要控制好追问的节奏,要抓住要点,即追问的切入应在思维的疑难点、突破点上。
1.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由于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时常会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产出一些疑惑的问题。“问题”是教与学的重要载体。一个好的问题,就是好的学习内容和深入探究的切入点。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外在信息,以自己的背景知识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认识难免会出现困惑,这暴露了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难点。教师通过追问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过程,分析其困惑原因,寻找其困惑根源,使学生领会同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就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实的课堂正是“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中不断进步的。有些“错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的困惑,通过追问,从学生的语言表达暴露其思维过程,有效合理地利用,这种利用矛盾冲突,促进学生自我反思,通过充分思考、讨论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所以,有效的追问应注意学生的难点。
3.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在借鉴别人的较多,而缺乏自己的见解。表述的时候基本上是重复别人的意见或旧知。这时,教师就应该通过追问,来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在借鉴的基础上说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帮助他们找到突破的要点。学生能提出新的独特的见解是难得的,表明他们真正地进行了思考。
三、实现有效追问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有层次性 追问要有层次,层层递进,以问促思。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联系教学实际,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层层递进追问,经过循循善诱,适时点拨,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问题提出了,学生回答不上来。“启而不发,问而无答”,怎么办?这时,追问可以用另一种形式出现,或者是降低难度,将前面的问题分解成相对容易的分问题,或者是变换角度,引导学生换一种角度去思考问题。
2.要有启发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不仅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教师通过追问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取头脑中的相关信息,并查阅相关资料,在对各种信息加工和转换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推论,分析和解决当前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把握课堂有效追问时机,教师要全神贯注于学生的言说,不断发现其答问和交流中的闪光点和不足,及时地鼓励、提醒和补充。对症出击,紧扣不放,机智地通过追问将问题引向纵深,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远。追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它集中地展示着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机智,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
参考文献:
张小飞.浅谈物理教学中追问的技巧与策略.《中学物理》.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