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体验式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2018-04-07邱娟
◎邱娟
引言:体验式教学是目前在我国初中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方法,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从一个更好的角度来体验地理教学,这样,地理就不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而是可以与实际的应用充分的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分析了体验式教学在初中地理中的应用,并给出了有效的教学建议。
一、体验式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广义的学科分类当中,地理是一门人文学科,其中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比较多,而大多数的人文学科都被冠以了枯燥乏味的头衔,但是地理知识中,需要理解的内容还是相对比较多的,而且结合一些地球、世界和中国的知识,可以以非常有趣的形式来表达和讲解出来,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二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非常少的,学生无法有一个很好的体验,所以学习效果也就上不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更加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地理,而体验式教学就是非常好的方法,学生通过实际的体验,能够更加具象化的理解初中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季节的更替内容时,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而如果能够在多媒体上进行实际的情景演示,让学生更好的体验整个过程,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这种形式的教学有效的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从此对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的教学也就更有针对性了。同时,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好的体验效果,要让他们真正的学会知识、应用知识,不能仅仅有体验,而没有效果。所以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体验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将体验式教学充分应用到生活当中
体验式教学方式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和感觉,就是要以体验的形式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上文我们提到的多媒体技术更多的是一种虚拟的体验,让学生主要从视觉上理解相对应的知识,这种形式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而体验式教学的最高形式就是让学生真正的深入到生活当中进行体验,这样的效果是最佳的。例如,在学习天气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气象部门去实地参观,并利用他们的专业仪器学习相应的知识,进行实际的观察,这样,学生就更加具象化的掌握了知识,同时做到了灵活的应用。到了实际的生活中,当学生看到一些天气现象的时候就可以给身边的人讲解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达到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同时,在学习地形相关知识的时候,也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进行考察,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山脊、山谷等等,知道如何绘制等高线等,通过这样的实地探查,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更好的利用知识。生活是最大的课堂,也是体验式教学最佳的实践场地。地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也更是一门实践学科,教师要深入生活当中,找寻生活中有关地理知识的例子,并带领学生亲自体验,帮助学生学习地理。随着体验式教学的应用,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把握体验式教学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最好的教学感受。所以说,体验式教学的真正课堂就是生活,教师要积极带领学生在生活大课堂中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应用能力,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教师教好地理。
三、尝试探究,实施操作体验式教学
我们需要关注地理学科时间活动的开展,应该根据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以帮助学生提升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比如,教学《我们相邻的国家》时,为了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设计“邻国早知道”这个预习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和智能手机这些多媒体资源开展信息收集整理实践活动,请同学们将本章涉及到或者没有涉及到的邻国的有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制作成卡片或者图表,便于课中进行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们根据要求动手操作,把我国周边的邻国的面积、人口、区域、气候、物种、宗教信仰、文化风俗甚至是武器装备都进行网上搜索,并动手自制了图片和卡片,个别同学还将这些国家与我国的外交关系都按照等级进行了分类标注。课上同学们将自己的劳动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共同学习。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感知体验,更让学生感受了地理学科的无穷魅力。
结语:体验式教学是初中地理教学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不仅给予学生虚拟的体验,还要让学生进入到生活当中,将地理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立波.探讨体验式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410.
[2]周杭艺.浅析体验式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12):64-65.
[3]傅树红.体验式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223-224.
[4]陈沛华.体验式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3(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