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物理课堂呼唤“真对话”
2018-04-07林少君
◎林少君
一、高中物理课堂对话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教学沟通是通过师生合作得以实现。在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下,师生围绕着教学内容进行“对话”的活动,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广泛存在无效对话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有效的物理课堂到底需要怎样的课堂对话?
首先,可供探索的“探究式对话”被分解为低认知水平的“知识问答式对话”。
对话“问答化”,是将对话简单地理解为一问一答。一问一答是对话展开的基本形式,教师问,学生答,对话的目的是为了检验知识目标的达成度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它的特点是“短、频、快”。这个案例我们感受最深的特点是,教师以高频率的提问替代了传统的讲解,对话过程中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
由此可见,“知识问答式”教学实质是“一问到底”代替了以往的“一讲到底”,“一问一答”代替了以往的“自问自答”,造成的后果是,教师的提问代替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的结论代替了学生的积极探究。
其次,物理课堂无思维参与的“伪对话”多,需思考分析的“真对话”少。
以疑问词:“是不是”“对不对”“是什么”作为问题“问答式对话”,目的是为了检验知识目标的达成度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但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常根据老师的语气和表情做出回答,根本没有进行思考。这样的教学流程是否真能达成了教学目标?这么做我们有没有剥夺了学生真正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第3、物理课堂“知识检查性”对话多,“启发性”和“探究性”对话少。
物理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和记忆,更重要是思维的提升。如果课堂对话以知识检查为主,缺乏启发和探究,势必会让物理课堂成为一种记忆的课堂,看不到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绽放。
第4、物理课堂对话中学生被动回答问题多,主动质疑少。
对话教学强调参与对话活动的每个人都是对话的主体,同时每个人有都是彼此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因此,对话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平等关系。但在实际物理课堂中,我们很少看到学生勇敢站起来问为什么,或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成了回答老师问题的机器。造成这样结果的主要责任在教师本身,教师的课前挖空心思的课堂预设不就是为了解决学生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吗?为何到了课堂却为了完成自己的预设问题而没了学生的问题呢?
二、高中物理课堂对话的策略与实践
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课改理念,其必要性已无需累述。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是:怎样的对话是高中物理课堂“真对话”?结合自己的实践,笔者谈谈高中物理课堂对话的策略。
第1、物理课堂的“真对话”应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最近发展区”对智力的发展和成功的进程,比现有水平有更直接的意义。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的物理课堂对话才是学生需要的真对话。将高认知水平的问题无限度的分解为低认知水平问题的做法是不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这样的课堂对话不是物理课堂的“真对话”。
第2、物理课堂的“真对话”应能暴露学生的思维缺陷。
物理课堂对话应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缺陷,通过对话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收效甚大。对话应选准时机,及时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和不足之处,这样的对话才更有效。整个课堂充斥着对话未必就是好课堂。选好时机,选好对话点的对话才能让学生领悟知识,才是说到学生心坎上的对话。
第3、物理课堂的“真对话”应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
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动力,物理课堂教学实质就是师生双方共同设疑、质疑、释疑、解疑的探究过程,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对话才是物理课堂的“真对话”。
第4、物理课堂的“真对话”应具有适应性。
物理课堂对话应当与学生的物理水平相适应,这可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能增强自信心的培养,减少学生对自身能力的忧虑。认知水平过低的课堂对话激不起学生思维,达不到教学效果,认知水平过高的课堂对话学生参与不进来,不仅无效,而且打击了学习积极性。
第5、物理课堂的“真对话”应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想物理课堂对话真实有效,一定要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真正成为对话的主体。一堂精彩的问题探究课就这样在学生的质疑声中产生了,我们应该清楚:课堂对话是为了学生的需要,学生是课堂对话的主体,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质疑,有效的课堂对话才能得以保证。
结束语:物理课堂“真对话”是学生“真需要”的对话。物理课堂“真对话”是能让学生思维产生碰撞,能展现数学本质的对话,同时学生能够通过对话,用他人的智慧来充实自己的思想。“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物理课堂对话的关键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话,在自己“悟”与“不悟”的临界点中走出来,从而“顿悟”,达到“彻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