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谈时机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8-04-07王越辉
◎王越辉
“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奋勇向前。”听李镇西老师讲到捕捉偶然的机会教育学生,我想到了这句话。
教育学生如同烹制菜肴,十分讲究火候,火候不到或者火候过了,都会让菜肴的味道大打折扣。教育学生如果方式方法不正确,非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时甚至事与愿违。这里除了方法之外,还有一个时机的问题。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论著《学记》就提出:“学其可之谓时”,以强调教育要抓住时机。所谓教育的时机,就是教育者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和运用最适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最有效、最易发生作用的时间进行教育。也就是在适当的时间、地点,用适当的方法,教育适当的人。
青少年时期被心理学家称为“第二次断乳期”、危机与转折期,其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他们独立意识的增强,逆反心理进一步明显,使得教育工作有时难以收效。但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成为“好孩子”的需要,他们的心灵深处都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求。教师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其“闪光点”的出现,而是应主动地抓住教育时机,创设条件,诱发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引发其情感上的共鸣、心灵上的震撼。教育时机是稍纵即逝的,有时只是闪电般的那么一瞬间,但往往是后进生转化的最佳时机。
教学十四载,一直在教学道路上摸索前行,有诸多感触,盘点自己教学中的时机教育,总结如下:
考试后有针对地在试卷后面写几句话,或激励,或赞赏,或期望,斟酌用语,用心交流。既能让学生感受老师对他的关注,又能体会到一片真诚。学生们知道老师在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为他们的进步感到由衷喜悦。同时某些同学的的退步老师也一样看在眼里,急在心间。这种关怀尽管是无声的,但同样是真诚的。感情是需要表达的,这种形式让不善言辞的我找到了与学生沟通的途径,同时也很受学生们欢迎。
实验课上李小刚不小心把条形磁体摔成了若干节,他手捧残体偷偷给我看,不安地观察我的表情,平时就调皮的他是否有故意成分?突然眼睛一亮,我招呼其他学生,问:“摔断的磁体磁极又是怎样的?”霎时。李小刚成了焦点,几个学生围拢过来和他一起研究了起来,当然,课下的询问和适当赔偿是不可避免的。
物理课上,我要讲一个非常重要的“串联分压”的问题,可一看,学生状态不佳,特别几个后进生的眼神游离不定,宋帅趴在桌上几乎进入梦乡,我话题一转说:“咱班宋帅同学毕业后去日本打工了,回国给父母捎了一个礼物—电热水壶,可有人看了说不能用,上面标的正常工作电压为110v,而我国电网提供的电压为220V,如果直接用会烧坏,难道宋帅的一番孝心就落空了,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学生兴趣一下被激发,大家议论纷纷,宋帅也挺直了腰,不好意思地笑笑,最后,我通过此题把物理知识点顺利讲完了,学生听的很认真,最后我又加了一句“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可以解决一切难题!”宋帅也郑重地点点头。
讲解电吹风的工作原理时,结合电路图,我说:“开关打到1发热,打到2发疯(风),打到3发热疯(风)。”学生听了,哈哈大笑,在笑声中,我们都体会到了学习物理的一份轻松和乐趣。
在探究“灯泡串并联时谁更亮”问题得出结论后,我把它比喻成异姓兄弟“串大亮”和“并小亮”,即“串联时电阻大的亮,并联时电阻小的亮“,把复杂的结论简化成口诀,便于学生记忆。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有一段过程语是这样设计的:看来我们一些同学对亚里士多德真是情有独钟啊,他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让你们如醉如痴,一见到物体运动就毫不犹豫地在运动方向上画一个力,还美其名曰“动力”,那么当你们踢足球的时候,你们的脚一定会沾上足球飞上天空啰。在诙谐的描述中学生认识到了错误。
班里组织的元旦联欢会上有个小游戏“夹球比赛”。联欢会后的第一节课,我说:“同学们,夹球比赛中苏飞同学得了第一名,因为他是物理课代表。”学生有的窃笑,不以为然,我接着说:“苏飞同学懂得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有的学生已经若有所思了,还有的小声讨论了,我又说:“让苏飞介绍介绍经验,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处处指导生活”的理念就这样强化了。
我兴奋着,学生快乐着。抓住课堂的时机,一面小红旗,一张“龙凤争霸榜”,刘谦式十秒的掌声,老师的大拇指效应、“首席讲师”的虚拟称谓等都成了快乐课堂的催化剂,最“廉价”的奖励成就了最快乐的个性化课堂。我的课堂我做主,学生成了舞台的主角,教学在师生的互动、在合作探究中被演绎的如同一篇篇神话,一篇篇科幻小说,神奇而又具有魅力。
十四载教学路,风雨兼程,我一直在路上探索,没有停下脚步。我认为时机教育要求老师理解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平等的基础上同他们谈话,同他们交往,特别是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会冷静对待问题,思维的火花才会绽放,才能捕捉到最佳教育时机,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时机教育应该像春风化雨一般,润学生于无声,让学生能愉快接受老师的意见或者建议,这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