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电视教育新闻的报道意义和现实状况

2018-04-04王劭政

魅力中国 2018年48期
关键词:新闻价值媒体融合

王劭政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作为一个教育大国,教育战线上每天都在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情和事件,也在产生许许多多的教育新闻。作为社会转型期最重要的“民生新闻”,电视教育新闻应该如何兼顾舆论导向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展现新闻最本真的价值,福建教育电视台的《福建教育报道》栏目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为电视教育新闻存在的价值和问题进行了有效实践。

关键词:教育新闻;新闻价值;媒体融合

电视教育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种类,主要是围绕与教育相关的问题进行报道。其内容可以大到国家的教育政策方针,小到具体的一个个体在教育实践中的经历。然而无论是哪种内容的报道,都应起到新闻所应有的作用,而不是仅仅为了报道而报道。笔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在一线进行教育新闻报道的工作者,对目前教育电视新闻所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有了关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一、坚持党性 勇于担当

福建教育电视台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管主办,是福建省唯一的以各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省级专业电视播出机构,是全方位服务现代学习生活的励志全媒体电视频道。习近平总书记曾为福建教育电视台亲笔题词——“教育电视 大有可为”。为了更好地实现习总书记对教育台的期望,福建教育电视台与2018年元旦重新升级了旗下核心栏目《福建报道》,更名为《福建教育报道》,将时长减为10分钟,与每周一到周五进行播出。栏目从诞生伊始,就围绕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教育政策、省教育厅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做好教育新闻宣传。2018年,为认真落实教育部、省《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做好学生课后服务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课后延时服务工作,派出记者前往厦门、泉州和福州等地进行采访报道,推出《团省委四点半课堂 让家长“减负”孩子“增效”》 《“福小子”让四点半课堂嗨起来》《福师大附小先行先试 破解课后服务难题》等报道及时宣传推广全省各地对破题“课后四点半”的先进做法,系列报道发表后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根据省“两会”精神,栏目迅速反应,推出了近20期的人物专访报道,對两会代表与委员们提出的有关教育的提案与议案进行分享与解析;对2018年在厦门大学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进行跟踪报道,推出《直击赛场》的系列报道,对大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创业激情和创新意识进行宣传,丰富了节目内容。

二、关注热点 视觉敏锐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行。教育事业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教育事业在社会转期注定要出现广大教职员工及全社会为之关注的热点。高考综合改革、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等等成为大家关注和谈论最多的话题。围绕国务院于2018年1月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在我省引发的热议。作为新闻媒体有责任对此改发挥引领作用,更要以敏锐的视角关注教师队伍建设。

《福建教育报道》的记者积极联系教育部门负责人、高校专家学者、基层教师代表等从不同角度报道教育工作者对该意见的看法,采访了一批取得一定成就的名师。这些名师都处在教改一线,身边的名师往往对大量一线教师更有激励作用,名师的采访在电视报出后,在福建教育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媒体融合 拓展深度

《福建教育新闻》每个工作日播出一期,新闻时效性有余而深度不足,为了解决这一瓶颈,福建教育电视台发挥融媒体部门的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号对有价值和话题性的新闻点进行深度挖掘和再创作,实现线上、线下全面报道,实现传统与新媒体的融合,确保栏目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如上述所说的名师采访,有些外地教师或不方便电视采访报道的名师就通过微信推送的形式进行报道,推出了《师范之光》系列报道,对全省10名特级教师和10名杰出教师的专访鼓舞了很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和乡村教师的教书育人的理想和信念,在福建省教师界掀起了一股暖流。

四、正视不足 知难而进

(一)《福建教育报道》虽然有它在题材上的优势,但在报道过程中却会显得乏善可陈。电视教育新闻的内容和形式缺少吸引力。电视新闻是靠声音和画面向人们提供新闻事实的,它又依赖屏幕与观众进行交流的特性。许多新闻报道手法单一,流于形式和表面,新闻点把握不明确,只是对事件本身进行报道;会议新闻过多,从一开始就主动放弃了大部分的受众群体,难以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二)舆论导向作用有待提高。针对升学、就业等敏感性的话题,电视教育新闻往往只是以统计数据的方式对其进行报道,这无疑就是一种缺少对受众心理了解的表现,也使教育新闻显得缺乏对民生的关注,未能很好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在这一方面《福建教育新闻》还应该做得更好。

(三)深度报道有待完善。据不完全统计,《福建教育报道》有30%以上的新闻是进行会议的报道。在报道教育工作会议时,教育新闻只是单纯去描述这一事件,并没有深入去了解这一会议所展现出的真正的会议精神,更没有针对这些会议精神走出会议进行现场实地的调查采访,监督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人们所关注的并不是发生了什么,开了怎样的会议,而是事件发生之后、会议结束之后相关的人或部门做了什么工作,有怎样的反响。对于这一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新闻环境的制约,新闻工作者缺少相关的工作条件,无法进行进一步的跟踪报道。另一方面也与教育新闻不断遭受冲击分不开的,由于时间的紧缩,使得教育新闻得不到深入扩展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有些记者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 “跑会”,哪儿有会就往哪儿跑,跑去后签个到,拿一份举办方提供的新闻通稿就走,目的是赶下一个会。“跑会”的记者肯定是始终不得要领的,充其量只能人云亦云罢了。

综上所述,《福建教育报道》存在本身缺少深度报道;没有抓住受众心理,缺少对民生的关注;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电视教育新闻的内容和形式缺少吸引力,一线固定新闻采编人员匮乏,舆论导向作用有待提高等等,但从教育新闻应有“大教育”的视角和不断变化的教育政策来说,教育新闻宣传还是有不断探索和完善的空间,只有不断思考、实践和总结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电视 大有可为”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关玲. 对提高教育电视新闻节目可视性的几点思考[J].记者摇篮,2004,4: 17

[2]鄢明 电视教育新闻现状分析[J]工业与科学论坛 吉林 2016

[3]郭炳德 教育新闻的发现与采访[J]新闻爱好者 2012年

猜你喜欢

新闻价值媒体融合
新闻人要做好社会的“瞭望者”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策展新闻视角下的中美新闻APP比较研究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