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方法初探
2018-04-04安丽
安丽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学生的个性以及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部分,初中数学正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关键学科,那么在这个学科教学中还需要发挥出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提升合作效果,为此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做出分析研究,希望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数学素养。
关键词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教学;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C41,B0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5-0104-01
在时代的变化发展过程中传统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需要教师使用多种方法加以调动。最近几年来,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被推广开来,因此教师一定要接近自己所能去启发和引导学生,争取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也能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一、科学合理的小组分配
小组分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更是其中重要的步骤和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首先做好科学的小组分配工作。一般情况下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合作学习可以4-6人一个小组,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非常大,为了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还需要教师更好的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爱好、学习程度、学习精神等等,这样才有利于去分组。小组采取组间同质组外异质的方法,这样也可以不断地提升小组人员的活动参与程度,小组人数少自然每一个人的参与程度就会提升,因此学生之间学习和精神的相互补充十分关键,在小组内部,要有优等生还要有学困生,运用多帮一的原则让学困生的学习发生转变,对知识的探索也能够产生兴趣并且十分主动。这样对于学生的均衡发展,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性作用,还可以不断的强化学生的学习感知让学生对数学课堂有不一样的期待。
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关于三角形证明题的过程中,就可以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去讨论分析问题,如有的人运用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有些从三角形的原理出发,还有人进行书写做最后的总结这样才能够更进一步的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培养数学学习自信。
二、适当选择合作内容
合作内容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学生合作的成效,不是每一种数学知识都需要合作完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更好的关注学生的思维反应、逻辑思维能力等等,只有这样才可以给学生选择适当的有用的合作题目,有趣的教学内容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数学综合素养的培养。例如学生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就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是教师给出多种习题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计算,并且比赛哪一个小组最先给出又快又正确的答案。另外可以安排学生从一元一次方程入手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分配给学生相类似的习题,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之后再进行讨论,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可以有效的提升数学教学效果,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学习内容的选择最好是能够启发学生,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还可以给学生带去深深的思考,带动学生的四诶和情绪,在数学思考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成果。另外教师结合着学生的生活内容进行讨论安排,学生在生活中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生活和数学结合在一起,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轴对称图形的案例,并且分析这些案例有哪些特点,之后做小组对比研究,由此才可以更好的激发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兴趣。
三、做好总结评价
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在使用之后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提出表扬,表现一般的学生还需要鼓励。总结评价工作可以按照组间评价的方法,还可以使用自我评价的方法,因此教师有必要按照不同的合作内容让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评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看清自我的未知,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在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方法的使用一定要适当和恰当,避免过犹不及,不是每一种知识教学都可以使用小组评价,因此教学不能僵硬化,要从小学生的反应和学生学习情况去思考相应的问题,另外设置情境使用多媒体等等更能够引发起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这些在小组合作当中可以进行使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初中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的时期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合作教学模式的运用还需要從合理科学的分组开始,然后选择恰当的内容,做好小组合作评价,这样才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文华.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教师干预的案例初探[J].速读(下旬),2018,14(2):220.
[2]江加灿.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教师干预的案例研究[J].考试周刊,2018,14(28):79.
[3]李宏丽.浅析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J].中外交流,2018,1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