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笑”
2018-04-04华云刚
华 云 刚
(常州工学院 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 常州213022)
《庄子》的哲学智慧,直到今天还让我们赞叹不已;《庄子》的文学之美,宋明以后,逐渐被世人认识到,尤其是清到近现代,学者们推崇备至。在先秦诸子中,《庄子》的说理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所用的语言也是独树一帜的。庄子的感情是炽热的,但面孔却时常是冰冷的、无情的[1]43。《庄子》中的各种不同于常规的表达、不落俗套的想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众多文学形象,至今仍令我们瞠目结舌而又交口称赞。即便是他的一抹微笑,也都显得那么神秘莫测。因为这笑中,有一种深层的情感或者哲理思考,让人嘴角生津,回味无穷。
依《庄子今注今译》统计,“笑”字共出现31次。而每次出现时,却不是一样的姿态,有的是其他人嘲笑庄子,有的是从别人的嘲笑中反衬嘲笑者的愚昧,或者在笑中蕴含着深层的哲学意义,或者笑之中又有一定的功能。我们就随着庄子的脚步,一起领略庄子“笑”的魅力,共同品味庄子笑容背后的酸甜苦辣。
一、从“笑”的主客体看
所谓的主客体,就是谁在笑、笑什么的问题。这里面有庄子在笑别人,也有别人在笑庄子。但通过《庄子》的文本,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不管是作为笑的主体,还是被笑客体,庄子始终保有一种特立独行、与世游离的状态。你可以笑我,我也可以把你的“笑”当作浅薄的态度,当作一个小人得意时的猥琐之态。你笑着别人,也笑到了自己。
1.世俗之笑
所谓世俗之笑,就是普通人对事物的态度,大部分是对于自己知识和能力所能领略、理解之外的事物、现象、道理的一种看法,一种最直观的反映。
《天地》:“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荂》,则嗑然而笑。”[2]383郭象注:“俗人得啧曲,则同声动笑也。”[3]5此处“大声”是指先秦的雅乐,一般人是欣赏不了的,但是“折杨皇荂”这样的世俗之乐,或者像今天的流行音乐,人们一听到就会不自觉地开怀一笑。这也就是世俗普通人的笑,是他们对自己理解范围内的事物的一种态度的自然流露,没有任何雕饰。这也是后世使用最广的一种意义。
《秋水》:“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郭象注云:“知其小而不能自大,则理分有素,尚之情无为乎?”虽然是被“大方之家”所笑,但是,在被嘲笑的方式上,还是与前面一致的。
《徐无鬼》:“曰:‘夫尧畜畜然仁,吾恐其为天下笑,后世其人与人相食与!’”郭象注:“仁者争尚之原故也。”这里的“天下”两个字,就把世俗的人包括在内了。
《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此处“世必笑之”中的“世”即是指世俗之人。用无价之宝去射杀一只不值几钱的小麻雀,任何普通人都会算这笔账,更会笑话这种行为的无知和愚蠢。
《盗跖》:“子胥沉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谓忠臣也,然卒为天下笑。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其中,“为天下笑”四个字,已经说出伍子胥和比干的不明智,只是被世俗人笑话的笑料。
《渔父》:“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既然是“强亲者”,勉强而来的皮笑肉不笑的僵硬的笑,当然是丑的。不是内心真实的情感,所以才不和。
《天下》:“謑髁无任而笑天下之尚贤也?”郭象注:“不肯当其任而任夫众人,众人各自能,则无为横复尚贤也。”据此,则笑天下的尚贤,不也是以众人的眼光来判断的吗?所以,这也是一种世俗之笑。
这些世俗之笑,都是普通人对事物的态度,只要是与众不同、跟自己不一样的东西或者事物,普通人都会报以笑来回应。但这些大都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态度,没有虚伪的成分。同时,这些世俗人的判断标准并不都是庄子所肯定的。有些时候,庄子会注意到众人对一件事的态度,更多的时间,庄子是我行我素的,世间凡人哪里懂得他,懂他的道,懂他的无奈,懂他内心的热情。但是对于庄子自己的哲学和人生实践,他哪里会在意人们的指责和笑话?
2.窃喜之笑
世界上总有那么一类人,他们凭借自己微小的智慧品评世间大事,俨然一副救世主和圣人的面孔。但是,他们当中,不乏一部分人是虚伪的、无知的。他们嘲笑世俗,嘲笑他们眼中的可笑之人,却不知这种嘲笑也会被大圣之人幽默地揶揄一下,像一张画像,透过他们的笑,正写出他们那一刻的窃喜之态。
《逍遥游》曰:“而宋荣子犹然笑之。”郭象注:“未能齐,故有笑。”其中,“犹然”的意思,陈鼓应解释为“喜笑的样子”,所以,这里的“笑”的含义,则是有几分称许,而又没有十分满意,又窃喜自己之高明,所以,对此只一笑置之。但是,宋荣子的境界也不是最高的,毕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所以,他对别人的笑,也可能会转加到自己的身上。毕竟,他距离逍遥游的境界还差了好远。
《秋水》:“桓公冁然而笑曰:‘此寡人之所见者也。’于是正衣冠与之坐,不终日而不知病之去也。”郭象注:“此章言忧来而累生者不明也,患去而生得者达理也。”其实,齐士对此是非常明白的,所以,才取悦于齐桓公。养神之妙,不过是使人面对害怕的东西时,能破涕而笑。并且经过别人的劝慰之后,精神超脱了原来的狭隘。齐桓公的冁然而笑,其中有对自己曾经错误的爽然若失、不好意思。又有些得意忘形,因为这梦正是要成为霸主的预兆。窃喜的状态和心理,只一笑字和一句迫不及待的话:此寡人之所见者也!活灵活现。
《让王》:“武侯大说而笑。”郭象注:“夫真人之言何逊哉?唯物所好之可也。”在这个故事里,徐无鬼去见武侯,武侯笑话他“病”而没有功绩,徐无鬼以相狗、相马的功夫来说明养生的道理,并指出诗书等都是“盈耆欲,长好恶”的,所以要摒弃。武侯虽然对徐无鬼所说的境界也有感触,很向往,但他仍然自作聪明,并没有采纳徐无鬼的意见,只是一笑置之,所有才有第二次去见武侯的故事。这种“笑”与之前不同,通过徐无鬼与臣子们的对比,臣子们的虚伪无用可见一斑。而正是这个“笑”字,使《庄子》极富讥刺意义。
他们是这么一类人,他们对《庄子》或者庄子所提倡的哲学有一定的了解,有时候也能达到一知半解。但是由于他们没有认真去体悟,所以,不能完全理解庄子哲学的魅力。因此,有时候会浅薄地笑话一下这位老师的学问。所以,窃喜之笑就是这样产生的。
二、从“笑”的功能看
这里所说的功能,可以从形象性与哲理性两方面来看。一个笑的动作即可表现出一个人的特立独行,这便是《庄子》的会心而“笑”。同时,《庄子》也通过“笑”来表现自己的哲学领悟。这些都可以从实用的角度来分析,但反讽与此有一定的联系,只是把侧重点放在了对对象的分析上,而不是在结果以及功能上。反讽是在嘲笑逼人之后对自己无知的折射,是具有幽默色彩的一种揶揄取乐。而在会心而笑时,我们可以领悟《庄子》中某些“庄子式”的人物的神情状态,借以品悟他们内在的情感与思考。而有些“笑”则是悟道之后的精神之外化,他们的“笑”渗透着庄子的态度、庄子的哲理、庄子的情感,是《庄子》中最耐人寻味的部分。
1.反讽之笑
在《庄子》中,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是嘲笑,是讽刺,但是嘲笑的对象却未必是文中的那样。又或者是嘲笑者本身也只是一块笑料,他的嘲笑别人正好也折射出自己的无知或者愚蠢。
《逍遥游》曰:“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郭象注:“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地,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但是,一般的解释还是认为:大鹏与蜩、鸠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这里面的“笑”是蜩嘲笑大鹏,然而,其深层的真实意义却是:蜩与学鸠才是被嘲笑的对象,它们没有那种高境界的认识,如王夫之所说:“蜩与学鸠之笑,知不及也。”[4]3这里,庄子在文字描写的表面上用小笑大,其实,孰是孰非,读懂《庄子》的人是一目了然的。这样正言反说,极具有反讽意味。同时,又幽默诙谐。自是品悟了才能明白。
《逍遥游》:“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郭象注:“各以得性为至,自尽为极也。向言二虫殊翼,故所至不同,或翱翔天池,或毕志榆枋。直各称体而足不知,所以然也。今言小大之辨,各有自然之素,既非慕之所及,亦各安其天性,不悲所以异。故再出之。”这里面的“笑”虽然大部分的内容和上一段有相同之处,但是“前则笑大鹏何必定到九万里,后则笑大鹏未必真到九万里;前之笑自安于拙而不防控于地,后之笑自以为工,而且曰飞之至。前后神情口吻,栩栩欲生,真添毫绝技也”[5]8。刘凤苞的分析细致入微,体贴周到。前后的不同跃然纸上,但是,作为世俗之人、之物,在其对自己不懂的高境界的嘲笑方面,还是一致的。
《德充符》:“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众矣。” 郭象注:“皆不知命而有斯笑。”这里面的“笑”就是普通世俗的人对与自己不同的“另类”的嘲笑、讥笑。但其实,更可笑的却是他们这些人。
这里面的“笑”都是《庄子》对冷嘲热讽的一种反驳,对普通人的“笑”的一种嬉笑怒骂,笑他们不懂自己,不懂更高境界的生存哲学。表面上,被笑的人或者事物是和大众不一样的,是“另类”,但是,在这些“另类”眼中,大众又岂不是他们意义上的“另类”!庄子责怪这世界没有人懂他,所以这些看客、笑客在他的笔下都是他嘲讽的对象。虽然文字叙述上,是他们在笑话庄子或者庄子认为美好的东西。透过这层表象,我们能看到文字背后,庄子的真实态度和情感!
2.会心而“笑”
虽然《庄子》对一般世俗之人,满口嬉笑怒骂;对追逐仁义、扰乱天下的人,充满冷嘲热讽。但是,对志同道合之人,《庄子》则以一种满含深情的笔法,勾勒出他们彼此内心,甚至是灵魂的相互依偎,于是成为莫逆之交。这时候,不需要什么太多的话,也不做出太多的行动,只要那么一个微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当然,他们之所以成为莫逆之友,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价值观,那就是“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知生死存亡之一体”,也就是说,在他们的世界中,生死无差,喜怒不二,万物归一。
《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友。”郭象注:“若然者岂友哉?盖寄明至亲而无爱念之近情也。”所以,这种友情,甚至是超过了亲情的。他们的共同情感基础是:“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让一切都随着自然而改变,人类自己不能有太多作为,也就是所谓的“安时处顺”“知其不可耐何而安之若命”。这是他们在人生观上的统一,其他的就不必多说,多做。所以,这时候的一丝微笑,便是心照不宣的内心对白。
《大宗师》:“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郭象注:“必游外以经内,守母以存子,称情而直往也。若乃矜乎名声,牵乎形制,则孝不以诚慈不任。实父子兄弟怀情相欺,岂礼之大意哉?”他们把世界上的所有都看作是无足道哉的,是和自己没有太多关系的存在,哪里还管它什么礼乐、丧礼?他们追求的即是“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同理,《徐无鬼》:“二人相视而笑曰:‘嘻异哉!此非吾所谓道也。’”伯夷、叔齐哪里是贪图名利勋爵之人呢?“加富二等,就官一列”是招待他们的佳肴吗?孤竹国虽小,但不失为一国之尊,放弃了一国之君的尊荣,难道就是为了这一等官爵?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其高洁之道,岂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呢?但是,他们自己对此是了然于心的,所以,他们有自己的坚持,宁饿死而守道,不屈高洁之德行。
综合上述,《庄子》把这么一群人刻画得生动形象,让人们顿生感叹: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有这样的朋友?钦羡之情,感染了历代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庄子》打破了古代的血缘宗族的亲属关系,打破了儒家的交友规则“友直、友谅、友多闻”,甚至还打破了最起码的求生之道——好死不如赖活着。《庄子》对这一切都是那么冷峻,他看透了这个世界,用自己的独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来观照这个世界,然后给出自己无可奈何的处世之道。这些冷峻的面孔背后,渗透着一颗灼热的心。庄子太希望这个世界好起来:没有战乱,没有伤害。所以,这偶然的会心之笑,便是庄子对这个世界的全部情感:摒弃伤害,破除仁义,生死如一,还我自然,归于大道。
3.领悟之笑
《庄子》中还有一种“笑”,笑得很奇怪,因为一般人在当时的状态下是不会用一笑来表达的态度和情感的。但是,正是这与众不同,让我们能在慢慢品悟中,领略庄子笑容背后的哲学思考和内在深情。
《大宗师》:“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郭象注:“所造皆适,则忘适矣。故不及笑也。排者,推移之谓也。夫礼哭必哀,献笑必乐,哀乐存怀,则不能与适推移矣。今孟孙常适故哭而不哀,与化俱往也。” 陈鼓应注:“形容内心适意自得而于自然中露出笑容。”内心的安适就是最好的,或许笑与哭都是一种状态,但都只是一种状态,不能强制自己肆意妄为。庄子只求心之安逸。
《天地》:“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郭象注:“夫用时之所用者,乃纯备也。斯人欲修纯备而抱一守古,失其旨也。”对于子贡的误解,老圃人先是愤然有些恼怒,但是转而立刻就明白了自己的无知。所以,就换了一副面孔,和颜悦色地向子贡解释自己之所以不用水车,而用最原始的工具的原因。“机心”是社会争斗的根源,是国家不安定、人与人不和谐、天下不安宁的根本。所以,要杜绝这种“机心”。这里面的一个“忿然”、一“笑”字,就把普通人与道家风范的人区别开来。一切都化解了,只剩下这一个小小的动作,值得品味。
《天地》:“季彻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于帝王之德,犹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轶,则必不胜任矣。’”郭象注:“必服恭俭非恶俭而俭也,拔出公忠非恶忠而忠也。故虽无阿私,而不足以胜矫诈之任也。” 将闾葂向鲁君陈述自己的治国之道:“必服恭俭,拔出公忠之属而阿私。”这明显是要立儒家的仁义礼智等作为治国的策略了。季彻对此不以为然,但他并不立刻反驳,而是“笑”用一个螳臂挡车的寓言故事表明自己的态度。道家学派的确都懒得辩论,所以,只是通过这么一个小故事来说明自己的态度,而且又不用引起彼此之间的争吵。这是一种涵养,一种淡然的态度。经过魏晋的张扬、宋明的深思,影响后世颇深。
《秋水》:“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塪井之蛙乎?……’”对于“明仁义之行,合同异,杂坚白”的公孙龙来说,庄子的学问是不能探明其奥的。而公子牟先是感叹公孙龙的浅薄,然后又笑了笑,随后用“塪井之蛙”的寓言来说明小大境界的差别。对公孙龙无知的无奈,对庄子的崇敬,在“太息”和“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加上这么一段生动形象的寓言,小与大的差距,还用说吗?还需要辩论吗?
《山木》:“庄子笑曰:‘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郭象注云:“设将处此耳以此未免于累竟不处。”这里面的“笑”字,不难看出庄子的为难,或许这是庄子最不愿看到的情况了。他只希望能全生保身,对“仅免刑焉”的社会现状感到无奈和沮丧。后来庄子所提出的“游于道德之乡”恐怕也是一种无可耐之举吧。在这“笑”中,无疑可以看到被戳中了死穴的庄子的无奈,当然,这无奈中或者也有一丝欣喜,因为他的学生也能如此理性而不迷信权威了。留下的想象空间还是很大的。
《知北游》:“神农隐几拥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郭象注:“起而悟:夫死之不足惊,故还放杖而笑也。”郭象的注已经解释得简明而精致了。刚开始是失去我之真心,所以才如此慌张,等到突然之间对此有了领悟,一切都不重要了。他只能笑,笑自己不得道,即便找到这么个老师,也被上天夺取了性命。他感叹这世界,更感叹自己的人生。《养生主》曰:“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正是这种状态下最好的态度了,随遇而安,笑看一切。
《让王》:“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列子笑他的夫人不懂自己,因为社会险恶,江湖多难。“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一句把故事结尾交代了之后 ,列子的“笑”的意味似乎更耐品味了。子阳不懂他,国君不懂他,他的夫人不懂他,没有人懂他!他似乎看透了世间的一切,但只是用一个“笑”字来回应。
《让王》:“子贡逡巡而有愧色。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 这里的原宪是有浓厚道家思想的人,他不在意名利得失,贫富穷困,只关注自己的内心。子贡不懂,他也不责怪,只报一笑,且解释自己如此做的真实想法,毫无半点隐瞒,一切都是自然如此,不必强加,淡然面对一切宠辱。
《渔父》:“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仁义是道家学者们所不愿提起的东西,因为他们认为就是仁义礼乐搞乱了社会,引起了纷争,所以对此深恶痛绝。但是,他们以自己的一种涵养,并没有金刚怒目式地横加指责,而是娓娓道来,有力有序。淡然之态,溢于言表。
综上,领悟之笑是庄子中最值得品悟的地方,因为,在不同情况下,道的阐释都是庄子的核心思想,也是道家之所以成为道家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庄子》的“笑”不仅有文字表面上的态度倾向,而且还有其背后的哲学思考,甚至还蕴藏着庄子的某种深藏的情感。这些对于揭示庄子的哲学思想都是大有帮助的,需要深入思考。
三、结语
其实仔细阅读《周易》《诗经》《老子》《论语》《孟子》《说文解字》《尔雅》等作品可以看出,除了极少数如《论语》中的“哂”与“笑”对人物形象有所贡献之外,其他大都是文中的第一种“笑”的类型。由此便可以发现 “笑”的原始意义的发展和演变。借以从先秦社会的大背景中,凸显《庄子》中“笑”的哲学价值和意义。通过这些工作,希望梳理出“笑”字在先秦时代的大致使用情况以及意义,从而更凸显《庄子》的“笑”的特色。
本文通过对《庄子》文本中“笑”字的文献梳理,结合文本上下文,找出“笑”字在具体文本中的含义,进而思考不同状态下的“笑”字在使用时所产生的深层含义,从而把“笑”分成五类。第一类的“笑”是在继承古代的“笑”字的基础上发展的,没有什么太深的哲学思考和意义。但是第二到第五类就是《庄子》中对“笑”字的新的阐发。其中,第三、第四、第五类为《庄子》所特有,更能体现《庄子》的特色。在这个分类中,第一、第二类是按照“笑”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来着眼的。世俗之笑,是庄子笔下的普通人对不了解庄子之道的诸多人的嘲笑,因为他们不了解庄子的哲学,所以,他们的笑反过来揭示了他们的无知与愚昧。而第二类的“笑”也是如此,只是反讽的意味要深一些,不容易被发现。而且,被嘲笑的人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是对带有某些闪光点的人们的某个残缺的善意嘲讽。第三、第四、第五类的“笑”,却着眼于“笑”的功能与作用,从文学效果与思想的表达方面来分析《庄子》的“笑”的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哲学。会心而笑中所体现的是庄子哲学之精神,领悟之笑则是懂《庄子》境界时的笑,而反讽之笑却是对庄子本人或者他所赞扬的人们的笑,而这种笑却具有了反讽意义。这些都是早于或者与《庄子》同时期著述中没有的,是独具《庄子》特色的。
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到《庄子》的“笑”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个表情,而是可以品读出更多文学韵味和哲学意义的思想符号。希望从这个角度探索,能对《庄子》的哲学和思想的探讨有一定价值。
[1]王博.庄子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郭象,注.成玄英,疏.曹础基,黄兰发,整理.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王夫之,著.王孝鱼,点校.庄子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刘凤苞,著.方勇,点校.南华雪心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