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私塾观述论
2018-04-04吴修申李文青
吴修申,李文青
毛泽东的私塾观述论
吴修申,李文青
(阜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毛泽东对私塾有着复杂的态度和辩证的看法:一方面,他认为私塾存在教学内容过于深奥、管理方法过于严酷、限制儿童的个性和自由等弊病;另一方面,指出私塾在个别教学法、小班教学、因材施教等方面又有它的长处,不宜全盘否定。毛泽东的私塾观对正确评价当今中国重新出现的私塾有一定的启示。
毛泽东;私塾;评价
私塾是古代中国私人或私人团体设立的教授基本文化知识和道德礼仪的教学机构,主要面向少年儿童开设,长期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作为儿童教育主渠道的私塾,受到了现代学校的极大冲击,逐渐被边缘化,最终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整体上退出历史舞台。一代伟人毛泽东是私塾由盛转衰这段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和推动者,但是毛泽东对私塾又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复杂态度和情感。关于毛泽东的私塾观问题,学界研究的还不够充分,本文就毛泽东的私塾观略加探讨,以求进一步丰富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研究。
一
毛泽东最早接受的系统学校教育是私塾教育,尽管私塾为其文化启蒙奠基,但是毛泽东并不喜欢私塾。毛泽东从9岁到16岁,先后在6所私塾读书。据《毛泽东年谱》载,1902年9岁时,毛泽东入韶山南岸私塾破蒙,塾师邹春培;1904年11岁时,又到韶山关公桥私塾读书,塾师毛咏生;次年,就读于韶山桥头湾钟家湾私塾,塾师周少希;1906年13岁,在韶山井湾里私塾肄业,塾师毛宇居;后辍学在家务农两年;1909年16岁,于韶山乌龟井私塾复学,塾师毛岱钟;次年春,又随韶山东茅塘秀才毛麓钟肄业半年。同年秋,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1911年春,考入湘乡驻省中学堂;辛亥革命爆发后,投笔从戎;1912年春退伍后,先后肄业于湖南公立商业学校、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一中);1913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后并入湖南一师)[1]2-15。此为毛泽东接受正规教育的经历。其中,他接受私塾教育的时间过半。正因为毛泽东早年在多所私塾就读,熟知私塾的教学,所以他对私塾的批判能够力透纸背。
毛泽东对私塾批判的重心之一,是其教学内容的陈腐。他在私塾中所习读者,有《三字经》《幼学琼林》《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纲鉴类纂》《史记》《汉书》等。除认真识字、写字外,他热衷读史,而厌烦读经。毛泽东认为私塾的一些教学用书,如四书五经的内容过于深奥,超过了儿童的认知水平,读起来味同嚼蜡,很难理解,纯粹是死记硬背。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六年,背得,可是不懂。”[2]12诸如此类的书一方面深奥,难于理解,不能引起孩童的兴趣;另一方面,这些书的内容,即使当时都背熟了,也不理解,给儿童读书留下了阴影。毛泽东曾经回忆说:“我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它们。”[3]108
毛泽东对私塾批判的重心之二,是它对儿童实施的严厉的体罚方式以及限制儿童自由和个性的管理办法。儿童时代的毛泽东曾因塾师的体罚而逃离私塾。毛泽东后来回忆:“我的国文教员态度粗暴严厉,常常打学生。因为这个缘故,我十岁的时候曾经逃过学。”[3]106毛泽东对私塾的体罚记忆深刻,深恶痛绝,成年后多次提及体罚问题,认为学校教育绝对应该废除这一不人道、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残酷的管理方法。1919年9月7日,毛泽东在《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提出需要研究的17个教育问题中,就有“不惩罚问题”[4]364。私塾实行的体罚制度被现代教育认为是其一大缺陷。中共在苏区开展的小学教育乃至建国后的小学管理都禁止用私塾式的体罚办法管理学生。应该说,毛泽东指出的私塾体罚问题非常具有针对性,其不体罚学生的主张在现代学校管理中逐渐得到了落实。
私塾严酷的体罚手段对儿童个性的发展有所阻碍。1926年毛泽东在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农村教育时指出,以私塾为代表的农村教育“钳制人民自由数千年之久,使个性发展丝毫无有”[1]164。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现代学校教育不要重复私塾教育压抑儿童个性的缺点,主张学校教育一定顺从少年儿童活泼顽皮的天性,希望青年们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还要睡好”[5]124。
毛泽东主张学校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因此他反对私塾教育那种学生只读书不了解社会、不参加劳动的做法。1964年2月,他指出,旧的教学制度摧残人才,他是不赞成的,学生不应该成天看书,应该走出学校,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6]315,求得德智体全面发展。
毛泽东对私塾批判的重心之三,是其为封建专制培养忠君顺民服务的教育目标。随着对私塾教育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自身理论知识的丰富,毛泽东认为私塾教四书五经,教学生做八股文,宣传忠孝仁义等,实质上是在宣传封建教育思想,成了社会进步的障碍物。1926年,他指出,现在农村盛行的是封建教育,就是忠孝主义[1]176。此处所说的农村封建教育,不言而喻指的是农村的私塾教育,正如1926年12月,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指出的那样:“私塾是旧式农村经济的产物,到现在还拿着四书五经做教本,宣传封建思想,这是极大的缺点。”[7]6毛泽东参加了这次大会,并参与了议案起草工作,因此,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关于私塾的看法,也部分反映了毛泽东对私塾的观点。
二
虽然毛泽东对私塾多有批评,但并没有全盘否定,他主张吸取私塾教育的某些长处,补救现代学校的一些弊端,特别是在发展农村教育方面,私塾可以与现代小学互相补充,以便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和适合国情的人才。
如前所言,毛泽东所接受的教育,过半为传统私塾教育,近半为现代学校教育。因此,他对这两种教育均有切近的了解。当新式学校成为主流、“洋教条”甚嚣尘上之时,毛泽东在指陈新教育的弊端时,自然会联想到中国的传统教育,并对自己所痛批过的私塾有所反思。
毛泽东曾经几次表示厌恶现代学校。首先他认为学校没有人情味。1921年发表的《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称,学校的第一坏处,是师生间没有感情,先生抱一个金钱主义,学生抱一个文凭主义,而且“教我们的先生们,待我们如寇仇,欺我们做奴隶,闭锁我们做囚犯”[4]342。其次,在毛泽东看来,学校的更大弊端是与社会非常隔膜。1917年他指出:“则现时学校大弊,在与社会打成两木橛,犹鸿沟之分东西,入学校,俯视社会犹如登天;社会之于学校,亦视为一种神圣不可捉摸之物。相隔相疑,乃成三弊。”[4]95正是由于讨厌现代学校,毛泽东甚至表示:“我一生恨极了学校,所以我绝不再进学校。”[4]441
毛泽东认为现代学校制度在农村的推行过程中,其弊端更加突出和明显。1926年他指出,现在的学校是资本主义的教育,即“新学”,反映新经济,讲新思想、民族思想等。这种教育,受地主阶级的反对,也受农民的反对,因为它不适合农民的切身利益[1]164。毛泽东指出现代学校遭到农民反对的主要原因是新式小学的开设课程不符合农民的需要,引不起农民的兴趣。这并不是说农民不喜欢学校,不愿意受教育。1927年3月,毛泽东指出,被教育界视为落后教育代表的私塾却得到了农民的喜爱,“农民宁欢迎私塾”,而“不欢迎学校”[8]40。与现代学校相比,尽管私塾宣传忠孝思想,实施体罚,但是私塾教师多来自同一村社群体,与弟子的家长大多熟稔,加之又多以声誉为重,故对子弟实能宽厚为怀,且能有较高的责任感和职业精神。而新式学校的教师则多为外来者,他们毕业于师范学校,与乡村生活多格格不入,不仅多有救世主的气概,而且不出数年便另谋高就去了,因而难以赢得乡民的尊重与信任。这是毛泽东厌恶现代学校的重要原因。
毛泽东认为农民喜欢私塾的原因在于私塾的一些课程,如教学生写书信、对联等符合农民的实际需要,正如1926年12月湖南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所分析的那样:“私塾教育能投合农民的要求,课余教些杂字杂文,私塾教师亦能为农民书写应用文字,这些都符合农村的需要,故现在的私塾,尚能得农民的拥护。”[7]6因此他从农民对私塾与学校关系的认识中得到启发,为了匡救学校之弊,特别是为了发展农村教育,毛泽东将目光转向私塾,考虑以私塾之长纠学校之偏,指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必须贴近乡村生活,教师必须和农民打成一片。循着农村教育需要和农民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路,毛泽东进一步提出改良农村私塾、发展农村教育的观点。在禁止私塾宣传忠孝节义等封建思想的前提下,让私塾教师接受进步的、革命的教育思想,改良教学方法,将私塾改造成为向农民传授实用的文化知识,动员农民革命的机构。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最大多数的农民起来反对日本的侵略,毛泽东主张在乡村办教育,更要切合农民实际,和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乡村学校应该借鉴私塾的做法,所设课程和教授内容应有实用性。1944年春,毛泽东要求抗日根据地的小学,应该教会学生“打算盘,学会写信,学会记账,学会写路条”[9]115;同年10月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中,他更明确地提出:乡村私塾合乎农民的实际需要,发展农村教育“不但要有集中的正规的小学、中学,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规的村学、读报组和识字组,不但要有新式学校,而且要利用旧的村塾加以改造”[10]1 011-1 012。
1944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利用传统私塾发展农村小学教育的主张在根据地内得到了积极响应。1944年冬,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教育会议,制定了团结改造私塾的政策:“老式的私塾和旧型正规化的中、普小学都应采取彻底的改造方针,目的在于使这些学校更能符合边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但应注意,必需要彻底改造的是旧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内容(如打骂体罚,教四书五经,教育与群众实际脱节等),并不是学校的名称或形式。”[11]444之后陕甘宁边区一方面把许多农村公办小学改造为公办民助的学校,另一方面积极推行民办公助的办学方式,大量设立类似私塾的村学和民办小学。据1947年陕甘宁边区的一份资料统计,1944年“文教大会之前,民小约占全边区小学的52%,文教会后增至61%。1945年上季,复增至76%”[12]240。除了陕甘宁根据地大量设立不正规的小学外,其他根据地也纷纷设立私塾式的学校。1947年春,为了一些年龄小的孩子方便上学,晋绥革命根据地清水河县老牛坡村的群众,聘请本村的潘根亮担任教师,办起了一所民办小学,所学课程有国语、珠算、写字、百家姓、千字文等[13]469。从这所小学开办的课程可知,该民办小学与传统的私塾大同小异。
新中国成立初期,私塾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在一些文化教育落后的偏远乡村继续招生办学,这一现象引起了教育部的注意。1950年春末,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特别要求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及解决儿童就学问题的程度,来管制和改造当地的私塾,最后使它们不能存在”[14]。教育部的指示将私塾定性为封建教育,与前文所述毛泽东认为私塾宣扬封建主义的看法一脉相承,观点一致。各地积极响应教育部的指示,将大批私塾改造成了民办小学。 1952年秋,教育部决定将民办小学转变为公办小学,办学经费全部由国家负担。这样一来,由私塾改造成的民办小学也大都转为了公办小学。
1953年是国家实施“一五”计划的第一年,进行工业化建设需要大批的资金,而小学经费全部由国家包办,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实际上这与当时国家有限的财力相矛盾。这种不管国家财政收入实际,盲目宣布国家包办基础教育经费的做法是无法执行下去的。教育部对此作了自我批评:“小学教育经费,自去年采取完全由中央包下来的方针,今年实行自上而下的分配预算制度之后,上面感到很被动,下面感到难办事。”[15]2411953年5月18日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研究文化教育工作,讨论小学教育的整顿问题。在会上毛泽东同意刘少奇的意见,农村小学“应便于农民子女上学。应允许那些私塾式、改良式、不正规的小学存在”[5]99。从普及教育和尽最大努力满足农民子女的入学需要出发,毛泽东一方面要求各地积极创办正规的学校,使学生学习较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另一方面,着眼于现实和农村的实际,主张允许私塾等非正规的学校存在。
毛泽东认为,扎根于传统文化教育传统中的私塾除比较契合中国农村的教育发展外,私塾的个别教学、因材施教的方式对现代学校的教学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1944年他指出:“教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讲课,教员不根据学生要求学什么东西,全凭自己教,这个方法是不行的。教员也要跟学生学,不能光教学生。现在我看要有一个制度,叫做三七开。就是先向学生学七分,了解学生的历史、个性和需要,然后再拿三分去教学生,这个方法听起来好像很新,其实早就有了,孔夫子就是这样教学的。”[9]116毛泽东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肯定了孔子办私塾的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私塾的教学方法有满堂灌的一面,但是也有注重学生个体需要的一面。毛泽东没有将私塾的教学一概否定,而是注意到了其可取性,从教学法方面对私塾教育的一些做法予以辩证分析。
毛泽东一生比较推崇自学。他指出:“自由研究,只要有规律,有方法,未必全不可能。”[4]441他认为私塾的组织和教学方式还可以为个人自修和治学提供较好的平台。1917年他在给黎锦熙的信中说:“弟久思组织私塾,采古讲学与今学校二者之长,暂只以三年为期,课程则以略通国学为准。过此即须出洋求学,乃求西学大要,归乃返于私塾,以几其深。怀此理想者,四年于兹矣。”[4]87这里毛泽东所说的“久思组织私塾”,即是针对私塾的小班教学和个别教学而言。私塾通常只有几个到几十个蒙童,他们年龄不等、程度不一。因此,塾师教识字、写字和讲书,均是叫某个学生到自己案前受教,而其他童蒙则原位自习。这种个别教授制,不仅有利于因材施教,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读书的习惯。而现代学校中的班级授课制,则是一个教师面对一个群体的集体教学制度,它要求教学对象的程度齐一,很难满足个别优生或少数差生的需要。于是,尊重个别差异便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牺性品,在模式化、标准化的重压之下,“自由研究”的精神难存。当然,私塾自修还谈不上研究,而它之上的经馆、书院,则能在自学辅导制之上激发自由研究的学风。1921年9月,毛泽东参与筹创“湖南自修大学”,并确立了该校的办学方针:“本大学鉴于现在教育制度之缺失,采古代书院与现代学校二者之长,取自动的方法,研究各种学术,以期发明真理,造就人才,使文化普及于平民,学术周流于社会。”[16]335这种复活书院制度的本意,便包括采用个别教授制和鼓励自学研修。
终其一生,毛泽东对私塾的态度和看法是辩证的:一方面他读过近10年的私塾,明了私塾教育的诸多弊端,认为在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传统私塾已经不能适应中国现代化的要求,被时代淘汰也是合理的,现代社会的基础教育新式学校应该占据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他又指出,中国的新式小学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一些课程和做法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和乡村实际,而私塾是中国本土教育的产物,富有乡土气息,比较接地气,新式小学应该学习私塾这方面的特点。
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普及,长时间受到经费严重不足问题的困挠。而作为私人办学的私塾却能长期存在,没有经费匮乏的问题。毛泽东认识到私塾办学的这一优势,认为中国要普及小学教育,特别是普及农村教育,应该学习私塾筹措办学经费的优点,充分发扬民间办学的优良传统,以加快小学教育的普及,并满足民众对于教育多元化需求的需要。当下中国社会出现了一批现代私塾。毛泽东关于私塾的辩证认识对我们正确对待和评价私塾的重新出现,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高菊村.青年毛泽东[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3]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二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五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7]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8]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陕西师范大学教科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政策部分(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12]陕西师范大学教科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政策部分(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13]晋绥边区编写.晋绥革命根据地教育史资料选编(二)[M].内部资料,1987.
[14]教育部关于私塾的指示(1950年4月10日)[A].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SZ42-1-90.
[15]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16]李锐.毛泽东早期的革命活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Mao Ze-dong’s Views on the Private Schools
WU Xiu-shen,LI Wen-qing
(School of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China)
Mao Ze-dong realized that the judgment of private schools should be complicated and dialectical. On the one hand, Mao considered that private schools have many shortcomings, for example profound content, cruel discipline, limiting children’s freedom; on the other hand,he pointed out advantages of private schools which include micro-teaching and individual teaching. Mao’s attitude towards private schools has certain enlightenment on evaluating private schools emerging in modern China.
Mao Ze-dong; private school; evaluation
2018-07-25
安徽省社科基金项目“新中国初期安徽省的私塾改造(1949-1966)”(AHSKY2015D126);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912年至今皖北民办教育研究”(SK2018A0286)。
吴修申(1970- ),男,山东阳谷人,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和中共党史;李文青(1973- ),阜阳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8.05.18
A841
A
1004-4310(2018)05-00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