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语境下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平台的构建
2018-04-04张静嘉
张静嘉
互联网+语境下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平台的构建
张静嘉
(阜阳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类型丰富,应抓住这个新契机,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和资源,通过展示、营销、参与和创新网络多个网络平台的构建,为皖北非遗开辟出新的传承和发展路径。
互联网+ ;皖北非遗;网络平台;构建路径
皖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淮南黄釉瓷、阜阳柳编、淮北根雕、蚌埠葫芦雕刻等民间手工艺,以及花鼓灯、二夹弦、坠子戏、嗨子戏、淮北大鼓、清音等民间戏曲和音乐,都在安徽乃至全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近年来,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深入实施,皖北多数非遗项目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保护和多种形式的推广,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也应看到,当前仍然以政府和文化部门提供人、财、物的支持为主,在具体的保护和传承方式上还较为单一,效果相对有限。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语境的形成,则为传承主体和方式的扩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本文认为,应充分利用好各种网络技术和资源,建设四大网络平台,进而构建一个较为科学的互联网+语境下皖北非遗文化网络平台体系。
一、网络展示平台的构建
任何实物或思想、物质或精神,总要充分展示出来,才能让人们认知和理解。多数人都知道皖北非遗文化悠久而丰厚,但是却不知道从哪里可以全面了解和体验。因此,构建皖北非遗文化网络展示平台已经是刻不容缓。网络展示平台应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是皖北非遗的集中展示。在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后,应按照非遗文化的类别、级别、历史、地域特点等,对非遗文化进行归类,然后以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展示出来,让观众可以直观了解某一种非遗文化的历史和现状、特点和价值,成为皖北非遗的网络博物馆。
其次是皖北非遗的最新资讯。例如,最近组织了哪些非遗活动,在传承和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新进展等。对此可以采用“约稿制”,如由阜阳师范学院皖北文化中心牵头,委托地方文化部门或专项研究者,定期发送相关资讯。
再次是皖北非遗文化机构、传承人的联系方式。应详细说明某一种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方、联系人,便于观众与之取得联系,广泛接受全社会的各种意见和信息。
最后是皖北非遗文化的专题栏目。对一些重点内容,可以采用专题栏目的形式进行突出。如针对当下传承人日益衰老、后继无人的现状,就可以开设人才建设专栏,除了展示相关的人才政策外,也鼓励观众发表看法和意见。当下,安徽省和阜阳市都已经建立了非遗专题网站,内容包含新闻动态、热门专题、媒体关注、非遗项目、非遗传人、非遗论坛、下载中心等,内容丰富而有条理,观众也可以快速找到所需。
除了专题网站的构建外,还要以网站内容为依托,开发手机APP。当下,人们使用手机了解资讯、沟通联系的频率已经超过了PC,所以要依托于网站,开发皖北非遗文化手机APP,让人们以更加便捷的方式了解和接受信息;并加入转发和评论功能,让观看者从单纯的受众变为新的传播者。只有利用专题网站进行积极、全面的展示,才能在皖北非遗文化和民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其网络传承和发展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
二、网络推广平台的构建
在专题网站的基础上,还需要利用网络新媒体对皖北非遗进行积极的推广,拉近人们与皖北非遗之间的距离,并积极参与到皖北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中。
例如,自媒体资讯推广。“自媒体是人们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特点在于人人都是信息发布源,具有门槛低、更新快、用户面广的特点。”[1]对此可以建立皖北非遗公众号,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报道皖北非遗的最新消息。在日常推送的基础上,还要依托相关活动或节日,以时间为节点开展系列性资讯推广,在短时间内获得良好的推广效果。
又如,视频推广。视频作为图片、文字和语音的结合,是最理想的内容呈现形式。一方面,可以与国内主流视频网站,如优酷、爱奇艺、哔哩哔哩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上传皖北非遗的内容,如制作过程、传承人访谈等;另一方面,则是采用当下最流行的直播模式。与普通视频相比,直播具有即时性、参与性的特点,可以通过花椒、虎牙、斗鱼、火山等直播平台,对皖北非遗产品进行展示,或对皖北非遗活动进行直播,并通过文字、语音等方式与主持人或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这种新的、接地气的推广方式,可以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参与氛围,获得推广面积的扩展和效果的提升。
再如,图文知识推广。可以通过百度百科、贴吧、知乎、天涯、猫扑等著名网站,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推广皖北非遗内容。特别是这些平台,普遍带有评论和转发功能,观众认为内容充实而丰富,就可以给于鼓励性评价,并轻击鼠标,分享给好友,这就实现了传播面积的扩展,培养了更多的潜在关注者。
多种推广方式各有特点,需要结合实际需要有机选择,而且在一些关键时刻,还需要多种方式齐上阵。例如举办大型的活动,可以在活动之前,以图文的形式对活动的日期、地点、内容等进行推送;活动举办中,则可以整合公众号平台、直播平台,对活动进行现场跟踪报道;最后再将活动内容集中在专题网站上进行展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互联网+语境下,各种网络推广方式已经较为成熟,也有着良好的效果。皖北非遗文化应借助网络技术和资源,进行积极的宣传和推广,避免“酒香巷子深”的尴尬境地,充分展示出皖北非遗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三、网络营销平台的构建
近年来,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并逐渐从朝阳产业朝着支柱产业转变。作为非遗文化来说,各种保护、展示和推广,本质上都是一种“输血”,一旦离开了外部的支持,自身的生命力便难以维持。如何将“输血”变为“造血”,是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产业化发展。互联网时代和网络平台的构建,将是非遗产业化发展的新土壤。
近年来,一些地区及其非遗传承人,都在努力让非遗成为一种消费文化,除了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在于避免让非遗与大众渐行渐远,一提到非遗就联想到博物馆和农村,一提到非遗就是纯粹文化上的概念或老古董。也就是说,只有将非遗推向市场,对非遗进行直观展示,让观众形成消费冲动,才是最佳的保护和传承方式。
早在2010年,故宫就在淘宝网开设了故宫淘宝旗舰店。但是,前两年的运营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因为类似于科普知识的内容很难引起观众的兴趣。2015年,故宫淘宝旗舰店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原本古色古香的造型和色彩改为了动漫风格,晦涩的古文被改编为一个个奇葩段子,一时间访问量和成交量激增。拳头产品《韩熙载夜宴图》和《紫禁城祥瑞》APP,设计精美而古朴,并加入了视听元素,进而完成了与当代人审美需求的融合,获得了从品牌形象、经济收益到人文公益的全面丰收。
皖北非遗也应该以故宫淘宝店为标杆,尝试借助网络平台营销,“在产品设计上,可以在保留非遗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适当迎合当代人审美需求,甚至可以按需定做”[2]。同时也不局限于手工艺品等事物,可以依托网点,形成线上推广+线下体验的新模式。比如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皖北非遗文化的相关信息,然后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购票或购买文化产品;前来实地体验,不仅需要食宿,而且还有可能再购买纪念品。这样的线上推广+线下体验的模式,可以形成良性的循环产业链,实现了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众从来都没有拒绝过非遗,也乐于为非遗掏腰包,关键在于非遗的宣传、营销方式不到位。而网络则可以提供全新的宣传和营销方式,拉近大众和非遗之间的距离,助力非遗的产业化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最理想的传承和发展机制。
四、网络保护平台的构建
由政府和文化部门提供人、财、物的支持,是当下非遗保护和传承最主要的方式,但这种支持力度毕竟是有限的,还远远未能满足实际需要。“扩大保护和传承主体,争取到更多的支持,是今后面临的一个新课题。”[3]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已经获得了成功的尝试。
例如2016年新春前夕,由文化部认可,依托于淘宝上发起的非遗众筹项目,出现在淘宝网的首页。山东高密剪纸、内联升老布鞋、朱仙镇木板年画等多位非遗传承人,和广大网友联手打造“老年俗新势力”活动,众筹资金单笔在20—50元,仅仅4天,参与者近2万人,5个项目筹集到35万元。特别是针对当下年轻人推出的全新风格的剪纸和手工艺品,更是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和喜爱。不仅仅是手工艺品等实物,音乐、戏曲类非遗同样也可以众筹。“老河口锣鼓架子”和“老河口丝弦”是湖北襄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74岁的老人余家冰。2018年6月,“梨花湖之韵——余家冰、彭泉瀚老河口原创音乐鉴赏会”在老河口市艺术剧院开演,不仅为现场500余名观众奉献了一场视听盛宴,而且其网络直播更是吸引了6万余人在线观看。从4月份发布众筹信息开始,平均每天都有近百人参加,众筹资金超过了20万,完全满足了活动的开销,也可以给传承人以一定的补助。
皖北非遗也可以效仿这种形式,如剪纸、临泉毛笔、阜阳刺绣等,都可以开展定期的非遗众筹活动,而类似于皖北地区非遗艺术展演等文艺演出活动,也可以加入网络直播,以吸引更多的目光,扩大收益来源。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不能仅依靠政府,还要扩展更多人参与其中,利用网络开展众筹,筹募到的不仅仅是资金,更是文化的力量和自信。
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皖北非遗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多个网络平台的构建,可以通过一种为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皖北非遗的魅力和意义展示出来,让民众认可和喜欢的同时,成为新的传播者、继承者、参与者和创新者。当下,主客观条件都已经日趋成熟,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全力推动网络平台建设,为皖北非遗的当代传承和发展开辟出新阵地、新渠道、新窗口。这是我们乐于看到的,也是努力的方向所在。
[1]权玺.“互联网+”: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的新场景[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6):11.
[2]范佳敏.基于互联网的线上非物质展示平台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19):56.
[3]王龙.“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J].求索,2017(8):28.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Platform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under the Internet + Context
ZHANG Jing-jia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41, Anhui)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human society has entered the era of “Internet +”. Northern Anhu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types. We should seize this new opportunity, make good use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resources, and open up a new path for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North Anhu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y exhibiting, marketing, participating and innov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platforms.
Internet +; North Anhui intangible heritage; network platform; construction path
2018-06-20
2018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阜阳师范学院皖北文化研究中心重点项目“‘互联网’+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和传承研究”(SK2018A0307);2017年阜阳师范学院校级委托专项“皖北地区城市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研究”(2017WBZX02)。
张静嘉(1980- ),女,山东东营人,硕士,讲师。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8.05.05
G112
A
1004-4310(2018)05-00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