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若干基本经验

2018-04-04房正宏徐礼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建设文化

房正宏,徐礼堂



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若干基本经验

房正宏,徐礼堂

(阜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规律,加强对文艺工作及文化建设的领导,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二是坚持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三是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协调推进,四是坚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党的领导;文化建设;历史经验

作为社会的有机结构,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积极功用,它能够提升素质、坚定信念、振奋精神、鼓舞斗志,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巨大的智力支持。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把握了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规律,积极探索并加强对文艺工作及文化建设的领导,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虽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党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过严重的左倾错误,但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实现了指导思想的转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开始了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拨乱反正。1979年3月,邓小平曾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明确要求,强调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此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党持续加强并改进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走向繁荣发展。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在长期斗争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在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现时的中国新文化也不能离开中国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领导,即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1]提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报告,首先肯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2]795;第二年5月,毛泽东主持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针对延安文艺界存在的问题,毛泽东希望通过严肃的整风运动“展开一个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这是一次全党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它为党的七大的胜利召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1945年4月,党的七大胜利召开,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伟大理论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学习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确立其指导地位,是思想文化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为此,党在领导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着手开始清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文化意识,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科学、繁荣文艺的方针;1957年2月,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对“双百”方针的性质、内涵和政策原则等又作了更加深刻的论述。以此为开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出现了初步繁荣。然而,其后在思想文化领域通过政治运动形式批判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又产生了相当严重的消极后果。在“大跃进”和“反右倾”运动中,“双百”方针被扭曲甚至被扼制;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是以“左”倾错误思想对科学文化事业进行所谓的“批判”和“大破”,使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受到严重摧残,它“对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和民族传统文化造成极大破坏,使文化事业出现严重的倒退。十年历史的实践证明:这场‘大革命’绝不是马克思主义所讲的本来意义上的文化革命,而是对中国文化的一场浩劫”[3]。党的十一届三中会全会胜利召开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文化和教育科学战线开始了拨乱反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真正走向繁荣发展。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一贯注重加强自身的思想理论建设以提高先进性、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延安整风运动开启了党内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的先声,自此以后我们党一直保持着进行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的传统,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党结合工作重点和当时的实际先后多次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鉴于“文化大革命”内乱的影响及20世纪80-90年代国际环境的变化,党的十五大以后,党中央重新组织开展了系列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从1998年11月中央部署的“三讲”教育活动,到2004年11月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8年9月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再到2010年5月开始的“创先争优”活动,其指导思想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又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特别是在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推动了党内马克思主义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的延伸。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4]66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确认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二、坚持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产生相应的社会意识及意识形式。当作为观念形态存在时,文化综合反映了社会意识,或者说,社会意识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反映出来。在阶级社会中,这涉及到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即文化为哪个阶级、为哪一类人服务的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党领导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必然要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社会主义建设。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2]847-848毛泽东在讲话中首次提出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毋庸讳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文艺为政治服务”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以及文艺本身的发展,“文艺为政治服务”口号逐渐显现出重大局限。1979年10月,邓小平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并发表祝词,勉励文艺工作者要“通过自己的创作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强调“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5],坚持并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邓小平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提出的新的文艺工作的口号,其实是代表党中央用新的口号替代沿用多年并过时的“文艺为政治服务”口号。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向人们传达了党中央的这一精神,从此,“二为”方向成为发展文艺事业的总口号,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在“二为”方针指引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走向新的繁荣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强调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思想政治上保证了社会主义文化朝着先进的方向发展、前进。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6];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7]35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事业。2017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就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精益求精、潜心磨砺,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要求文艺工作者通过创作生产优秀作品,唱响主旋律,振奋精神、坚定人民信心。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郑重宣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4]33

三、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协调推进

文化作为社会上层建筑体系中的重要一层,它对社会经济基础建设起到促进作用。恩格斯曾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8]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等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它们与经济基础之间是互相影响和彼此促进的,而文化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文化的丰富与繁荣发展,使人们从中吸取更多的精神养分、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去从事生产和经济建设;而且,在后工业社会时代,随着文化消费和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不同国家间的经济、政治竞争有时体现为围绕文化背景和内容的综合国力竞争。那么,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增强文化软实力、不断扩大中华优秀文化的吸引力和竞争优势,势必能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当下,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导引社会情绪、引领思想力量、凝聚社会共识,有效激发全社会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中国共产党正是深刻把握了文化发展规律,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着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协调发展,在多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9]随后,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提出我们党在今后一个长的时期要抓的四件工作,其中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二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概念。自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即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在“三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政治作为上层建筑的中介,联接起经济和文化。因为精神文明是人们改造思维的成果,体现的是人类改造自身主观世界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即主要体现在文化方面。精神文明的内容虽然主要由经济基础决定,但它要通过政治上层建筑作为中介来传导,较之政治文明,它与经济基础的距离要远一些,反作用关系也并不是很直接。随着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加深,我们党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因而,党的十七大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经过五年的建设,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0]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并明确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规划了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路线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文化软实力要显著增强。无疑,文化建设对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均有促进作用,作为软实力,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容低估的巨大作用。所以,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11]

四、坚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而形成并发展的文化;它是为无产阶级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因而具有先进性,本质上体现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是坚守中华优秀文化的传统和立场。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其精神内核从来都高度统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大一统”观念、“小康”社会理想,以及讲仁爱、守诚信的时代价值,不仅深深凝聚了民族的智慧、引领了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前进,更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根本原则,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当代中国所要发展的先进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重申了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综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无不表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在领导文化事业走向繁荣发展的伟大进程中,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进入新时期以来,党中央从国家战略层面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部署。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7]33落实党的十七大部署,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5个方面回顾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推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其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贡献,强调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决定》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回答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决定》提出6个方面重大举措,重点就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作出工作部署。其中,就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决定》又作出了具体部署,包括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等方面。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决定》并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了4个方面部署,即: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从中央的历次会议主题和工作部署可以清晰地看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党领导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在内容、载体和体制机制方面不断创新发展,使社会主义文化永葆先进性并始终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毋庸讳言,在利益分化日益明显、社会意识日趋多元的当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可能为思想表达自由、意识形态淡化提供可乘之机,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处理好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关系。2011年10月,李长春就《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行说明:“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首要的是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决定》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及时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12]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所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向繁荣发展。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5.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5.

[3]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968.

[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210.

[6]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158.

[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49.

[9]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18.

[10]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0.

[12]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1-10-27(002).

2018-07-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17BKS165)。

房正宏(1969- ),男,安徽枞阳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政党与政治制度研究;徐礼堂(1974- ),男,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8.05.17

D25

A

1004-4310(2018)05-0093-05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