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活动中多元环境的创设
2018-04-04高平市天怡幼儿园李卫清
■文/高平市天怡幼儿园 李卫清
主题活动是在一段时间内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组系列活动。它是一种研究型的课程,在主题活动中,幼儿通过自主探究等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经验、能力和态度。它重视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探究过程当中,探究的问题也未必有正确答案,而是让幼儿主动去探索问题答案的可能性。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型学习。它最大的价值就是培养幼儿提问、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环境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园把环境创设作为主题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一项重要内容,让环境不再只是背景和支持,而是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我们通过创设多元化、多维度、多形态的环境,不断地丰富和深化主题教育活动,实现“环境”与课程、教学、幼儿以及家长之间的多元互动,实现“环境”与幼儿、教师、家长的不断“对话”,让课程的价值在幼儿与多元环境的互动中得到体现。
我园多元环境的创设主要从整体环境、主题墙、活动区角、作品墙等方面入手。
一、整体环境统一色调,彰显主题
我们根据主题的发展,以主题相关的元素为背景,营造一种全方位的主题氛围,充分体现主题活动特点,给幼儿直接的视觉冲击,吸引幼儿去探索。
如主题“布的博物馆”。教师发现幼儿对蓝印花布很好奇,于是抓住幼儿的兴趣,生成了“布的博物馆”这个主题。主题目标定为:了解布的不断演变,感受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和现代美。教师引导幼儿以变异和创新的手法,绘制传统布艺上青花瓷的纹样,这些典型的艺术元素构成了一道风景线,诠释了一种兼具现代与传统时尚及民俗的整体环境。“走进高平”中大幅炎帝像和炎帝广场龙柱开启了炎帝文化之旅,“光和影”中黑色和灰色渲染光影效果。“中国戏曲”也是利用中国红作为基色,色调统一,彰显主题。
整体环境的创设还基于对幼儿年龄特点的认识。如:主题墙布置在1.5米以下,便于互动,1.5米以上烘托氛围,营造像家一样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游戏环境。小班的主题墙我们把它设计成情景版面,这样可以把主题内容情境化,符合小班幼儿特点;大班的主题墙看上去像形象版的思维导图,帮助幼儿自然梳理学习经验。
二、主题墙呈现主题目标下幼儿学习探究轨迹
环境作为课程,如果我们仅仅只是为了好看,就没有价值了。既然环境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就必须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我们做主题墙时,在把握艺术性的同时,更要注重环境的教育性、互动性、参与性和过程性。
(一)主题墙呈现的是幼儿的探究轨迹及经验
如:主题“生活中的工具”。一是主题的提出。有一次卫生间的水龙头坏了,幼儿园的郭爷爷用宝箱里的工具修好了水龙头,幼儿都说郭爷爷好厉害。于是就提出了一个问题:郭爷爷的宝箱里还有什么工具?升到中班后,幼儿发现自己都长高了,怎么知道自己的身高?用什么工具测量?二是生活中还有哪些工具。活动室的、植物角的、卫生间的工具等。三是工具的分类。维修工具、测量工具、清洁工具、厨房工具等。四是工具的使用。在木工坊体验使用锯子、刨子、锤子、钳子、改锥等;在活动区里拧螺丝、夹核桃、捣芝麻、剪东西等;在幼儿园里测量大树、桌椅、身高、体重;在家里扫地、拖地、量体温,和奶奶一起削水果、切菜等。
主题墙完整地呈现了幼儿的探究过程,成为幼儿表达和分享经验的平台。当各种资料呈现在主题墙上后,大家很自然地与墙面互动起来。幼儿、教师与家长,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分享智慧,共同提高。
(二)主题墙承载的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
主题墙虽然呈现的是幼儿的探究轨迹及经验,突出的是幼儿的主体性,但承载的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不能盲目地抛给幼儿,教师应把控课程方向,有目的地进行引领。如“生活中的工具”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出目标与内容:
1.尝试采用多种方式收集身边的工具。
2.了解不同工具的不同用处及其使用方法。
3.尝试使用各种工具,体验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
所以说,主题墙折射出了教师如何将目标、内容通过实施转化为幼儿的发展,也就是教师的课程观。材料、版面、内容无不体现着教师对幼儿的关注,无不映照出教师的想法、价值、态度。
(三)主题墙为生成课程提供了内容来源
每一个主题墙,根据幼儿的表达、数据,教师可以梳理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这才是有价值的。通过主题墙,我们就可以发现幼儿的兴趣、需要,不断地调整活动,促进幼儿更加有效的学习;还可以分析幼儿的现有水平,为幼儿提供“最近发展区”的活动。如:主题“管子世界”,通过幼儿在主题墙上的表述,可以看出幼儿的经验局限于身边幼儿园和家庭的生活经验中,社会经验很少,对消防管道、工厂的排污管道、管子乐器等都没有了解,教师以后可以把这些作为探究内容。
主题墙是一个在开放互动下生成的、真实的主题实施过程中积累的产物,凝聚了幼儿在主题中点点滴滴的收获与进步、感悟与实践、分享与交流,同时,它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及教育方法的具体展现,它通过课程、教学、幼儿以及家长之间的多元互动,来实践“墙壁”与家长、幼儿的“对话”。
三、活动区支持幼儿的主题学习
(一)围绕主题活动,创设相适应的区域环境
在活动区创设中,教师依据《指南》定位大目标,作整体布局,在保证开全区域的同时,创设1~2个主题性区域。如主题“丰收了”中创设了“农家乐”,幼儿剥玉米、磨玉米、过筛等。主题活动和主题性区域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主题活动经验在主题性区域中得到了实践,主题性区域活动促进了主题的深入开展。
(二)利用环境和材料支持幼儿的主题学习
1.环境是随着幼儿的主题探究学习逐步丰富起来的。
由于主题活动呈现自然性、发展性和延续性。活动区材料不是在主题一开始教师就全盘设置完成,而是伴随着幼儿的主题探究学习过程逐步丰富起来的。在主题开始阶段,我们创设引发幼儿体验感知的环境;在主题开展阶段,营造支持幼儿探索发现的环境;在主题表现阶段,给予幼儿挑战运用的环境。如主题“中国戏曲”开始阶段,在图书区投放相关的戏曲图书、图片,表演区投放道具、戏服供幼儿观察,播放视频让幼儿欣赏。幼儿通过感性认识,激发了对戏曲的兴趣。 随着主题的持续开展,幼儿对脸谱、人物的唱念做打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去尝试模仿,教师就在美工区投放了各种半成品及低结构材料,让幼儿学着画脸谱、做戏服、做戏帽,幼儿边探索边实践,对戏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再后来,幼儿的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一个个都用自己制作的服装和道具唱念做打,还把打击乐器也搬过来进行伴奏。美工区的幼儿还把他们的表演画了下来,眼神、动作惟妙惟肖,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幼儿的表现欲也越来越强;图书区也在不断变化,开始看现成图书,再后来交流的是幼儿和家长共同制作的关于戏曲的剪贴书,到最后完全变成了幼儿的自画书。所以说,材料是在幼儿的主题探究学习过程不断丰富起来的,幼儿是环境创设的主人。
2.在主题背景下,各个区域产生了积极的联动。
如:主题“光和影”中,幼儿在“皮影工作坊”制作皮影,再拿到“小剧场”表演;幼儿还将没有剪开的皮影底稿拿到科学区“光影世界”,探索光源与影子,发现影子不只有黑色,还有彩色的,教师带幼儿了解了电影的产生,幼儿在“光影世界”演起了小电影;建构区的拼插作品也成了我们“影片”的背景道具,图书区的光影绘本也带到了科学区,幼儿立刻被投到墙上的影子图书所吸引,在灯光的照射下,随着书页的不断展开,故事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在灯光下被完整、生动地讲述出来。
在这样的区域活动中,幼儿对游戏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正是主题背景这一主线,把整个区域活动联系在了一起,出现了高频率的互动,这是真正的主动学习、探索型学习。
3.材料的创新使用,拓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开放性的、低结构的材料,拓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满足了幼儿自主游戏的需要,兴趣得到了调动,他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探索、操作、感受、发现和创新。
四、幼儿作品栏体现对主题内容的创造与表现
在主题活动中,幼儿进行剪纸、彩绘、陶艺、布艺等制作,呈现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作品。如“走进高平”的剪纸作品《羊头山石窟群》《恐龙世界》《布的剪贴画》《丰收了》《陀螺》……一个个栩栩如生,这就是幼儿眼中的世界,更是在主题活动中,幼儿的艺术展现。
主题活动中,多元环境的创设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也会不断创新,做得越来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