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特征论及对美术教学的启示
2018-04-04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李晓华
■文/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李晓华
一、幼儿美术的抽象说与写实说之争
幼儿美术到底是抽象的,还是象征、写实的?这一问题一直作为幼儿美术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而存在着,似乎尚未形成定论。支持幼儿美术抽象的一方紧紧地把握着这样的证据不放,即绘画大师毕加索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曾经能像拉斐尔那样作画,但我却花了毕生的时间去学会像儿童那样作画。”幼儿美术抽象论的支持者们认为毕加索所要学习的正是儿童绘画不拘一格的抽象形式和毫无顾忌大胆想象的表现力。
针对这样的观点,反对派提出了自己的立场。张念芸老师指出:“个体绘画萌芽于线条、图形与实物建立的一致性之中,而非抽象形式之间有规律的组合,也就是说,幼儿绘画从发生开始就蕴含着写实的倾向。”一些反对派进一步指出,幼儿美术之所以看起来是抽象的,是他们不懂描绘方法和材料不完备的结果,仅仅是未受训练的自然主义。儿童是纯粹凭借直率的视觉进行绘画的,他们局限于不成熟的描绘方法。一个普通物体可以出现多种模样,这都是因为欠缺能力的缘故。因此,后期印象主义与幼儿艺术之间的类似是一种虚假的类似,对于一个训练有素的艺术家来说,要像幼儿那样作画是不可能的,同时也是不必要的。他们认为,艺术家们若向其美术无论怎样真诚也仍然欠水平的幼儿学习的话,是蓄意拒绝长期修习得来的知识和技巧。
无论幼儿美术是抽象的还是象征的,可以确信一点,即幼儿美术是不同于成人美术的,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许多在完全不同的学校工作过的美术教师都注意到,虽然儿童的成绩水平像他们的家庭背景一样不同,但他们的画却非常相似。从几乎世界各地收集到的儿童画也表明,不管儿童是属于什么文化和地域,他们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开始画画,而且他们的画显示出类似的形式安排和联系发展模式。正像世界上所有婴儿发出同样的第一声,幼儿的首次涂画也是一样的。那么,美术到底对幼儿意味着什么呢?幼儿又为何会青睐于美术活动呢?幼儿美术的特殊性何在?
二、幼儿美术的三大特征
(一)幼儿美术满足幼儿动觉经验发展的需求
幼儿的美术能力与其认知发展水平是紧密相关的。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幼儿是用“图式”这一表征、组织和解释经验的模式或心理结构来与外部世界互动的。皮亚杰认为,人的思维活动是从内化了的动作协调发展出来的,因此,他提出幼儿的动作协调是思维活动的真正根源。据此,皮亚杰提出了动作图式这一概念,他认为幼儿在语言发展之前,是通过动作中的协调配合来发展其认知逻辑结构的。动作图式是一种组织化的行为模式,幼儿用它对物体或经验进行表征或作出反应,这种图式是最早出现的智力结构。处于动作图式期的幼儿主要是通过外显的行为来表征对事物和事件的理解的。
与此认知发展特点相对应,幼儿最早的美术活动就始于幼儿感觉与环境的首次接触以及幼儿对这些感觉经验作出的动作反应。我们都知道,幼儿早期的绘画是杂乱无章的,甚至可以说是胡涂乱抹的,他们时常无控制地重复着同一种图形式样。如果你问他们画的是什么,他们通常只会瞪着无辜的双眼哑口无言。不仅如此,他们也不能理解自己的绘画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可以通过绘画来影响和改变环境的。通常情况下,他们完全沉湎于自己的活动,他们只是无休止地进行无控制的涂抹。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幼儿这么做的呢?我们认为,动觉满足是幼儿绘画最基本的动机因素。他们在绘画之前并未想过任何主题或目的,起初进行绘画时他们并不能从画中看出形象来。他们只是纯粹地喜欢自己控制画笔的感觉,只要看到画成之后落在纸上的痕迹,他们就高兴得不得了了。幼儿满足于无控制的涂抹,他们从无控制的涂抹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他们沉浸于蜡笔来回涂抹所带来的愉快动觉经验之中。因此,幼儿美术活动的根源在于动作图式的逻辑结构。
(二)幼儿美术实现幼儿情感表达的需要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已有情感;在理智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很多研究表明,甚至婴儿都是具有情感的,情感表达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而美术对幼儿的情感表达具有对成人来说截然不同的意义。
儿童是其生活的庞大社会的一部分,他们有自己思维、学习、游戏的独特方式。他们有一种特殊的“文化”。在这种文化里,文字能力尚未发展,语言发展尚未成熟,幼儿必须选择其他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情感,美术就是这样一种表达幼儿思想和情感的方法。于是,当幼儿被一种强烈的情感所推动时,他们会选择创造一幅情绪强烈的主题画而不是通过语言描述来表达。在幼儿最初的绘画中,幼儿只画那些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东西,他们用自己习惯的图示将自我情感通过美术组织起来。与成人美术强调形式和技术不同,幼儿对完善技术和掌握形式显得兴味索然。他们更多地凝神专注在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他们完全不在乎自己的作品会得到何种评价,他们只对内心而不是外界强加的标准作出反应。因此,幼儿的美术表现具有情感的自发性,它是一种幼儿自我拓展的方式,是了解幼儿思想和情感模式的最佳途径。
(三)幼儿美术是发展幼儿符号能力的必经阶段
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一种新的图式——符号图式发展起来。这就意味着幼儿可以在没有直接操作的条件下,去对事物和事件进行心理表征。艺术就是这样一种符号图式,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就是将人类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把人类情感转变为可见或可听的形式的一种符号手段,它通过一种诉诸直觉的意象,传达出内在生命的信息。儿童对视觉符号的理解和使用往往是先于语言和文字的。两岁到五岁是幼儿基本符号化能力发展的时期,儿童此时已能进行两维度符号化,即绘画,视觉符号是幼儿符号能力发展的必经阶段。
幼儿通过美术,开始从实物世界走入符号的象征世界。他们以绘画进行的对环境的符号性表现,如同语言的发展一样是人的本性。美术作为幼儿的一种交流体系,它具有一种语言的功能。幼儿在进行美术活动时,首先是创造和发明视觉符号,通常他们描写的物体和事件并未实际出现。即便他们画眼前所见的事物,也仍然必须解决将所见物体变成绘画形式的许多问题。这时,幼儿满足于在纸上组合与处理符号时的单纯乐趣,尚未完全形成符号理解力。之后,幼儿由动觉为主转向对绘画的精神形象感兴趣,幼儿这才开始理解自己的美术作品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明确知道绘画可以是其他事物的符号。这样,幼儿在创造了他们自己有意味的符号之后,才终于可以在阅读中理解其他人的美术符号了。美术能够反映幼儿符号能力发展的基本进程,同时,也是幼儿符号能力发展的显著表现。
三、对幼儿美术教学的启示
在艺术活动中,形式(物质实体)一般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应是内容(精神)。因此,幼儿美术与成人美术之间的差别并不在技术、形式的优劣,更多的是精神实质的差异。只有严肃对待儿童文化者,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幼儿美术的本质,也才能开展与幼儿美术特征相适应的美术教学。
首先,幼儿美术教学应以承认幼儿对美术的原始需求为前提。美术不是个别幼儿专属的能力,而是可以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求,每个幼儿都具有从事美术活动的原始动力。这样一来,幼儿美术教学活动将需要格外重视幼儿自由涂鸦的价值。自由涂鸦是幼儿美术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整个涂鸦的过程中,他们信马由缰、随心所欲,用他们所掌握的方式和手段表达着他们期望表达的。相比于在他人设定好的秩序内进行所谓的填补,幼儿更喜欢通过自我涂鸦来构建美术的秩序。传统的美术教学普遍忽视了幼儿自由涂鸦的价值,究其原因就在于不认为幼儿对美术具有天赋的内在需求,坚持认为美术是幼儿后天才接触并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
其次,幼儿美术教学应重视丰富其教学的内容。美术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然而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将美术等同于绘画,具体到绘画领域,又简单地将绘画等同于涂色。长时间地让幼儿从事单一的涂色活动会让幼儿认为美术里最重要的东西只是用一种干净和整洁的方法将色彩包括在轮廓中。涂色实际上与美术的本质是毫无关系的,它实际上是将一个人的观念压抑在轮廓内。美术教学活动如果只是局限于重复的涂色,这不仅仅会妨碍幼儿创造力的发挥,更重要的是会让幼儿对美术产生一种错误的体验,进而导致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消极厌恶情绪。美术教学活动的内容应该是包罗万象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都属于美术的范畴,具体到绘画,又可以划分为水墨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幼儿美术教学活动应尽可能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充分互动尽情地感受美术的形式美与内容美。
最后,幼儿美术教学应鼓励幼儿的个性化表达。美术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比成年人喜欢的语言方式更容易的方法,美术创作的过程揭示了幼儿思维的过程。美术是幼儿生活和发展的符号世界。通过这个符号世界,幼儿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感受呈现出来。众所周知,美术是不能脱离经验而存在的,任何美术作品都是经验的结果。不同的幼儿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个体差异,从而决定了幼儿借助的美术形式及其表达的内容都是不尽相同的,幼儿的美术创作具有明显的个体化特征。对幼儿实施美术教学需要承认幼儿零散的、多样的、狭小的“小儿科”式的经验,尊重他们对周围环境独特的理解和感受,重视对幼儿美术的多元化评价。只有这样,美术教学才能支持每个幼儿的审美经验不断生长,渐渐丰满,使他们成为一个具有美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