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背景下县域课程游戏化改革的实践探索
2018-04-04运城市芮城县教育科技局李俊丽
■文/ 运城市芮城县教育科技局 李俊丽
《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学前教育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更指出: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珍视幼儿游戏活动的独特价值……以上的国家文件充分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也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出了要求。
六年前,我县幼儿园游戏并不是这样的地位,端坐静听的学习方式、背着作业本去上学,学习拼音、写字的现象普遍存在。“上课”成了幼儿园里要做的最重要的事。
“上课”的模式折射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如何改变我县幼儿园以“上课”为基本活动的现状,实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呢?2012年12月,我县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山西省《指南》实验区”, 2016年2月,我县又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承担了“贯彻落实《指南》”的国家级试点任务 。作为山西省和国家双重身份的《指南》实验区,我县制定了以“自主游戏”为突破口贯彻落实《指南》的实验路线图,对幼儿园“小学化”的课程模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六年的探索,目前,我县幼儿园室内、室外各种自主性游戏活动常态化开展,课程模式由过去的直接教学转变为游戏模式,使幼儿园回归了儿童本位,基本上实现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具体做法如下:
一、改变“小学化”的一日活动时间安排
《指南》颁布以前,全县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基本上同小学一样,每天以上课为主,幼儿自由自主游戏的时间几乎没有。
幼儿园要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首先要保障幼儿自由自主的游戏时间。为此,我们对全县幼儿园一日活动时间安排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每天由幼儿发起的游戏活动:户外不少于2小时,室内区域游戏每次1~1.5小时;由教师主导发起的集体教学活动不超过1次(小班可以没有),其他时间为生活活动,每周到园外活动一次。
在教育局的统一要求下,全县各幼儿园以建立稳定、有规律的一日生活,满足幼儿自主活动需要为原则,分年龄段自主安排本园作息时间。一些幼儿园还尝试除午休和餐点外,其他时间允许教师根据需要灵活调配。
这个改变,首先在一日活动安排上给予了幼儿自由自主游戏的时间保障,帮助教师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落实在教育实践中,也让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有更多的时间去游戏。
二、改变“小学化”的室内环境空间布局
《指南》颁布以前,全县幼儿园教室的空间布局是以课桌椅“秧田式”排列为主的,仅有的几个玩具柜靠墙放在教室的后边。玩具柜里放着几小筐教师让玩,幼儿才能玩的雪花片等插塑类玩具。全县幼儿园教室里几乎没有活动区。
幼儿园要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就要彻底改变教室只便于教师上课的空间布局,把游戏的空间还给幼儿。为此,我们对全县幼儿园提出以下两个改变室内活动空间的要求:
第一,创设自由游戏的区域活动空间
在室内空间布局上,我们借鉴美国高宽课程主动学习的理念,要求全县幼儿园合理地规划活动室空间,每个班级创设娃娃家、积木区、美工区、玩具区、图书区等五大基本活动区角;还可以利用走廊及楼梯空间创设木工区、表演区等比较喧闹的区域;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专门创设生活体验室、积木游戏室、科学探究室、图书室、美工游戏室、表演游戏室等专门的区域游戏室。
为了便于幼儿游戏,在区域设置上,我们还注意了以下几点:积木区、娃娃家两个区域比较喧闹,可以相邻;图书区选择靠近窗户并且比较安静的地方,以便幼儿阅读;美工区设在靠近水源,且地面易清洁的地方,便于幼儿调配颜料和进行清理;美工区和娃娃家相邻,以便于幼儿使用美工区材料来制作家庭区的食材;各区域之间相互贯通,便于幼儿自由游戏。
第二,投放丰富多样的区域游戏材料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而材料则是游戏的工具,是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重要保证。
在游戏材料投放上,我们为全县教师提供了每个区域的基本材料清单,并且提倡教师收集来源于周围生活的自然物和生活废旧物等无毒无害的乡土资源材料,有效解决了一线教师不知往区域里投放什么材料的难题。比如,娃娃家要投放电话、桌子、椅子、沙发、小吸尘器、扫帚和簸箕等儿童家中可见到的材料;还有角色扮演的道具(如模拟的理发室、医生办公室、饭店、加油站)、玩具娃娃、毛绒动物、玩具床、婴儿设备(发声玩具、围嘴、奶瓶)、衣服和帽子、镜子、睡袋及各种职业扮演的服装等用于角色扮演的材料;还有锅、碗、瓢、盆、安全刀、叉、勺子、筷子等真实的厨房设备材料。积木区可投放单元积木、空心积木等用于搭建的材料,以及方向盘、小汽车、人偶、动植物偶等象征材料;图书区要投放图画书、民间故事书、儿童自制的图书等可供阅读的材料,还可以投放键盘、纸张、铅笔、橡皮擦等可供书写的材料;美工区要投放可供画、折、剪、捏、撕、贴等用于混合和绘画的材料,用来连接和分开东西的材料,以及制作二维三维作品的材料。玩具区要投放分类积木、珠子和细线、纽扣、天然材料等可供分类的材料,还有螺母和螺栓、拼插积木、乐高积木、磁铁等可供组装和拆分的材料以及拼图、棋类、多米诺骨牌、纸牌等规则游戏材料。
在材料标识上,我们要求教师用实物、照片、简笔画、拓图、文字等形式在材料柜上为材料做明确标识,便于幼儿发现材料、使用材料、用完后归还材料。
改变活动室空间和投放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为幼儿游戏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每天的游戏时间里,在哪里玩,用什么玩,怎么玩,和谁玩,完全由幼儿自己做主。
这个改变让全县幼儿园在教室空间布局的形式上去掉了“小学化”,把幼儿游戏的空间还给幼儿,让教室成为幼儿自由游戏的场所,以此推动教师去改变“小学化”的教育行为。这个改变也让全县幼儿教师充分体会和认识到了幼儿园课程和小学课程的不同特点,以及环境和空间在幼儿学习发展当中的作用与条件。
三、改变户外以运动游戏为主的现状
《指南》颁布以前,全县幼儿园户外活动以运动游戏为主,类型比较单一。在形式上也以教师组织的集体游戏为主,很少有幼儿自发自主的自由游戏。
幼儿园要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就要改变传统的户外场地只设有运动游戏区的现状,把户外场地变成幼儿玩多种多样游戏的区域。为此,我们要求全县幼儿园要除运动区外,还要创设沙水区、泥巴区、涂鸦区、搭建区、音乐区、表演区等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区,使户外变成了放大的室内,满足幼儿户外游戏的需求。
在户外各区材料投放上,我们要求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投放自然物和生活废旧物,以及其他低结构和非结构的游戏材料,以满足幼儿自主活动的需求。比如,在运动区,我们投放了沙包、跳绳、皮筋、轮胎、滚筒、铁环、陀螺等大量材料,以发展幼儿的走跑跳钻爬等大肌肉动作;在沙水区,我们投放了锅、碗、瓢、盆、铲子、筛子、PVC管子以及利用废旧物制作的多种工具材料等,让幼儿充分体验玩沙玩水的乐趣;在泥巴区,我们投放了来自黄河滩的、不沾手且便于塑型的优质胶泥,以及擀面杖、梳子、安全剪刀等工具材料和各种植物种子等辅助材料,幼儿用泥巴捏出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及物品的形象,充分满足了幼儿自由创造的乐趣;在建构区,我们投放了大型搭建积木、木梯组合、纸箱、奶粉桶、PVC管子等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搭建、构造,充分体验建构游戏的乐趣;在涂鸦区,我们创设了大块贴有瓷砖的涂鸦墙面,并投放了瓶、罐、石头、木桩等来自生活及大自然的物品,以及大小毛笔、刷子、滚子等工具材料,让幼儿自由涂画,充分表达、表现;在音乐区和表演区,我们投放了各种录音机、CD播放机等设备,以及人物、动物的头饰、服装、纱巾等装扮材料,还有竹筒、不锈钢、铁质、铜质等各种材质的,来源于生活的打击乐器,充分满足了幼儿音乐和语言表演的乐趣。
这个改变使幼儿在户外也能体验到多种多样游戏的快乐,加上室内区域游戏活动,我们真正把游戏的权利还给了幼儿,也把所有的游戏还给了幼儿。
四、改变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
《指南》颁布以前,全县幼儿教师缺乏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教师在游戏中高控幼儿,幼儿玩的基本上是教师主导的、主题框架下的“假游戏”,很少有幼儿自发、自主、自由玩的“真游戏”。
幼儿园要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就要把教师从传统的仅仅作为知识技能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为此,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理论结合实践的培训以及园本教研、片区大教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转变全县教师的“三观”(即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并强制要求教师在看不懂幼儿游戏行为、不会用正确的策略介入幼儿游戏时,只要不出现安全事故,一般不要介入,只需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用手机、摄像机等工具,客观、真实地记录幼儿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然后,将记录资料完整呈现,在班级、在园内进行研讨,慢慢“读懂”幼儿游戏。这样,我们的教师学会了等待,学会了放手,结果是教师发现:幼儿太了不起了!太能干了!产生的效应是教师儿童观的转变:儿童天生就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无知无能地等待我们去填满知识的容器。
儿童观的转变带来教育观的转变:现在我县幼儿园的活动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教师追随幼儿兴趣和需要,以幼儿为中心来组织和开展的。教育观的转变带来教师观的转变:现在我县幼儿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每天给幼儿上课,给幼儿传授知识,这样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而是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提供游戏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做中学,这样一个为给幼儿学习提供“支架”的人。具体到游戏的组织过程,教师按计划——工作——回顾的流程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游戏前,教师带领幼儿做游戏计划;游戏中,教师观察幼儿游戏,记录幼儿游戏行为,用有效的师幼互动策略支持幼儿完成游戏计划;游戏后,教师组织幼儿收纳材料,物归原处,最后和幼儿一起交流游戏经验、分享游戏成功的体验,游戏中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等等。回顾结束后,幼儿还可以把游戏故事画出来,并把所画的游戏故事张贴在墙面上。通过说——画——展的方式来进一步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这样我们也把环创的权利还给了幼儿。
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我县幼儿园彻底告别了“假游戏”,真正把自由游戏还给了幼儿。也使我县幼儿园告别了传统的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而转变成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经验中心。
保障自由游戏的时间、保障自由游戏的空间和材料、教师放手让幼儿游戏,这只是我县在改革课程模式,践行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道路上迈出的一小步。下一步,我县将在游戏生成教学、教学生成游戏、游戏与教学有效融合等方面进行探究,努力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努力实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