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影响研究
2018-04-04漆平王轶杜光会陈平
漆平 王轶 杜光会 陈平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疾病之一。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作为新生儿的一种独立性疾病而发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发病后可对新生儿的神经、听力等各个系统的发育造成影响,重者过高的血清胆红素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可造成新生儿中枢神经损坏,从而出现严重后遗症,甚至引起死亡[2],因此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和护理干预非常重要。如何有效的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护理对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以及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临床工作发现新生儿黄疸治疗护理效果欠佳。我科2015年4月~2017年4月对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科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病理性黄疸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50),其中观察组男26 例,女24 例;体重2080~ 4289 g,平均重3210±450 g;黄疸出现时间为10 h~25 d,平均10.25±3.14 d,血清胆红素水平208.5~ 310.2 μmol·L-1,平均268.52±12.13 μmol·L-1。对照组男25 例,女25例;体重2089~ 4300 g,平均重3212 ± 448 g;黄疸出现时间为10 h~24.5 d,平均10.23±3.09 d,血清胆红素水平211.5~312.5 μmol·L-1,平均267.45±11.19 μmol·L-1。两组患儿日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治疗,即保暖、营养补给,使用酶诱导剂和光疗等。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方法,每天2次检测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并于治疗后24、48、72 h监测胆红素的变化情况。密切观察患儿的心率、呼吸和肝脏以及大小便颜色的变化。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早期综合护理干预措施:①加强喂养护理:在治疗期间少量多餐,q2h间歇喂养,并且尽量使用母乳喂养,喂养次数保证在每天10次以上。②加强光疗护理:用黑色眼罩及黑色尿不湿保护患儿眼睛及会阴;光照期间注意补充水分,每日补液,补液量为25~35 ml·kg-1,并控制输液的量和速度。③予以按摩灌肠:进食1 h后取仰卧位,用一次性6F硅胶管插入直肠5-7 cm后注入预热后的温灌肠液2 ml(开塞露1 ml·kg-1,与生理盐水混合比例为1:2,温度为39-41℃),石蜡油湿润患儿腹部,以脐周为中心顺时针按摩60次后注入剩余灌肠液,引流出大便,每天一次,持续一周[3]。④加强皮肤护理:排便后及时使用湿巾对臀部和会阴部进行清洁,并涂擦皮肤润滑剂,避免感染和尿布疹的发生。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患儿黄疸症状完全消退;有效: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患儿黄疸症状部分消退;无效:患儿黄疸症状未消退甚至加深,甚至出现核黄疸。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n=50)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治疗后各临床指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胆红素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各临床指标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代谢异常[4]导致血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致患儿皮肤、黏膜以及巩膜黄染,分为生理性黄疸以及病理性黄疸[5]。生理性黄疸在患儿出生后2-3 d内出现症状,第4-6 d达到高峰,第7-10 d症状消退[6],对患儿无特殊影响。病理性黄疸是在出生后24 h内出现症状,症状持续2-3 w不消退,甚至有加重倾向,或者症状消失后又重新出现,或出生后没有出现黄疸但出生1 w甚至是数w后,才出现黄疸[7]。本病可对新生儿的听力、神经等各个系统的发育造成影响,若治疗护理不及时可造成患儿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甚至危及生命[2]。
早发现早干预是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后遗症的发病率的关键。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后遗症发病率与胆红素水平并非呈正相关[11]。病理性黄疸后遗症主要造成听力、智力及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坏[5]。有研究显示后遗症发病人数通常占到患病人数的一半[12],病理性黄疸后遗症的发病率与胆红素水平并非呈正相关[11]。因此临床工作中需加强病情观察,尤其注意患儿神经系统症状,争取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
综合护理干预能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后遗症的发病率。与常规的护理方法相比,综合护理干预方法更注重喂养及光疗护理,增加腹部按摩及灌肠。腹部按摩可升高胃泌素和胰岛素水平,增加新生儿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利用;同时可使降结肠直肠的蠕动增加,促使胎粪及早排出,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反复的温盐水灌肠能刺激排便反射,导致结肠动力成熟,畅通排便途径,切断肠肝循环而达到退黄或降低胆红素浓度[12]。
本研究应用的按摩灌肠法兼收了灌肠及腹部按摩优点,还加用了开塞露和肠管刺激。按摩前将一次性6F硅胶管插入直肠5-7 cm到达新生儿直肠壶腹上段,注入灌肠液后不易外溢,同时药液可以较大面积较大时间接触粪便,使之充分软化。利用开塞露的高渗性,还能引起排便反射,开塞露还有局部润滑作用,更易促使粪便排出。腹部按摩能减少患儿焦虑及恐惧不安,增加睡眠时间和胃肠蠕动,避免了普通灌肠只是排空远结肠的局限。按摩灌肠能够刺激肠管蠕动,促进新生儿胎粪较快较多地排出,减少了胆红素重吸收,促使黄疸早消退,缩短光疗时间,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后遗症的发病率。
1王世花,杨柳.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52例护理体会[J]. 护士进修杂志, 2008, 33(4): 158-159.
2王金玲. 浅析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8): 210-211.
3单传伟.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病情况的调查及护理干预[J]. 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0(2): 96-97.
4王铁梅. 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J]. 护理管理杂志, 2010, 37(11): 32-33.
5陈春燕. 护理干预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中的作用[J]. 临床护理杂志, 2012, 9(10): 78-79.
6叶海燕, 闰军. 242 例足月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分析[J]. 重庆医学, 2010, 39(3): 337-338.
7覃敏捷. 优质护理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吉林医学, 2013, 37(27): 5714-5714.
8包克珍. 109 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J]. 西南军医, 2010, 11(1): 21-22.
9朱丽娥. 新生儿黄疸的诊治进展[J]. 中国社区医师, 2011, 9(6): 19-21.
10 姚咏梅,杨志龙. 游泳对婴儿健康影响的研究[J] .中国基层医药, 2010, 17(4): 426-427.
11 王立新,费秀珍,关景霞,等. 游泳对新生儿体重和黄疸指数的影响[J]. 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0(13): 503-504.
12 韦定敏,赵庭鉴,徐云云,等. 早期干预治疗及游泳训练对高危儿预后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1): 2636-2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