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规则意识调查分析
2018-04-04黄婷
黄 婷
(青岛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266000)
一、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我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生活的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但是这一过程中我们也频频听到规则失范的感慨,“中国式过马路”“潜规则”现象屡见不鲜,既暴露出人们的规则意识淡薄,又影响了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与养成,导致大学生产生认知与行为的偏差,例如逃课、考试作弊等。重建大学生规则意识,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成为当前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状况从侧面反映出整个社会规则意识的状况。大学生规则意识是公民规则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里的大学生规则意识状况主要是指大学生对于社会规则的认知与自觉遵守的状况。在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相关研究中,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对规则的认识和认可程度不同,也有学者关注大学生对于规则在思想上的理性认识,还有学者描述了大学生对不同类型规则的行为状况的差异,这些学者从各个方面对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路径进行了探究。目前的研究大多注重于描述性的分析,对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实际状况的统计分析不够详细,选取的维度不够全面。本研究在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四个维度对青岛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80份。问卷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学生个人相关信息及对规则的大致认知(6个题);第二部分是大学生关于规则的思想认知状况(12个题),主要包括大学生对规则的内涵、规则的作用、遵守规则的意识等方面的认识;第三部分是大学生关于规则的行为状况(12个题),主要包括大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公民道德规范及法律法规的遵守状况;第四部分是规则意识培育的必要性及培育路径(5个题),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于规则意识培育的重要性的认知及建议。
二、大学生规则意识现状
(一)对规则有一定认知,基本能遵守社会中的规则
首先,大学生对于规则的重要价值有一定的认识。在“对于个人而言,您认为规则最重要的价值”一题中(表1),75%的大学生认为规则赋予了公民自由的尺度。在“规则能使生活更加有序”一题中(表2),98%的大学生表示“完全同意”或“基本同意”。在“规则限制了我的行动自由”一题中(表2),70%的大学生表示“基本不同意”或“完全不同意”,这表明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规则的内在价值及重要作用,对规则与自由的关系有着理性及清晰的认知。
表1 对于个人而言,规则最重要的价值
其次,大学生有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在“没有旁观者时,我可以不遵守规则”(表2)及“别人不遵守规则的时候,我也可以不遵守”(表2)中,分别有87.5%和85.7%的大学生选择了“基本不同意”或“完全不同意”,表明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即使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仍然需要遵守规则。而且,在“当身边有人违反规则时,我会上前提醒或制止”一题中(表3),有77%的大学生选择“经常”或者“偶尔”,即大部分的大学生具有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且对违反规则的行为也会自觉提醒他人遵守规则。
表2 思想认知状况归纳
表3 当身边有人违反规则时的提醒或制止
最后,大学生在行为上基本能遵守各种规则。在“我始终遵守生活中的各种规则”一题中(表2),8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遵守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从没有过“考试作弊”“外出旅游时不遵守景区规定”“在网络平台上下载或传播不良信息”等行为,另有90%的大学生“经常”或“偶尔”在公交车上给特殊群体让座(表4),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能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公民道德规范及法律法规等规则。
表4 遵守规则行为归纳
(二)对不同规则的认知程度存在差异,行为上存在“知行不一”现象
在调查中发现,在“您最熟悉的规则”一题中(表5),42.5%的大学生选择了公民道德规范,然而只有28.9%的学生选择了学校规章制度,表明部分大学生不重视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的认知,有62.5%的大学生有过“上课迟到、早退或旷课”(表4)行为。选择“法律法规”(表5)的也仅占22.5%,虽然法律法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学生对于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仍有欠缺。
表5 最熟悉的规则
“当代大学生的规则价值认同度较高,而规则发现意识、评价意识、公平制定规则意识、规则之上意识和责任意识较低”。[1]鉴于法律法规的事前威慑与事后惩戒作用,大学生对于法律法规的遵守状况较好,但是对于最熟悉的公民道德规范的遵守状况令人担忧。在认为自己始终遵守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的大学生中,只有38.2%的大学生从来没有“闯红灯”(表4)的行为。仍有17.9%的大学生认为“当违反规则不会受到惩罚时,我可以不遵守规则”(表2),表明部分大学生对于规则的遵守处于被动状态,没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只有遵守规则的意识,缺乏遵守规则的实际行动。
(三)对规则的遵守偏重功利性
在“帮亲朋好友网站‘刷单’或者受返利诱惑违背意愿给‘好评’”一题中(表4),43.2%的大学生表示“经常”或“偶尔”有此行为,表明部分大学生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偏重功利性,容易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违反规则。并且有83.6%的大学生认为“传统人情世故对遵守规则影响很大”(表2),表明大学生对于规则的遵守不够重视,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三、大学生规则意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契约精神缺失:影响大学生规则意识的根本原因
契约是人们在相互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契约精神则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系列原则与规则所凝聚成的精神。我国曾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较为缓慢,追求现代工业文明与商业文明的历史不足百年。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没有受到许多规则的约束,因此也不需要契约精神。只有到了工商业社会,契约精神才成为了社会运转的基本的文化因素。传统的中国社会虽然有契约因素,但是远远没有形成完整的契约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建立主要是依靠感情、缘分,“情”与“缘”成为了中国人之间相互信任的纽带,而并不是依靠规则和契约来维系。传统的人情文化本来应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发生了异化,打破了既定的社会规则与秩序,使得大学生在面临规则冲突时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中国社会的转型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人情关系受到了剧烈冲击,我们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在国际社会中立足,我们不仅需要发展经济,更需要以一种契约精神来处理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来保障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
(二)理性认知不足:影响大学生规则意识的主要原因
《现代汉语词典》指出:“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是由书面形式规定的成文条例,也可以是由约定俗成流传下来的不成文的规矩。”[2](P474)也就是说规则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由社会成员制定出来的成文或者不成文的规定,二是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可与遵守,二者缺一不可。可见,规则的范围比较广。在调查结果中,仍有23.2%的学生认为“社会习俗、企业道德文化等不属于规则”,表明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于规则概念及范畴的理性认知,仅凭生活经验对规则下定义,片面的认为规则只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成文规定。这就体现出部分大学生自身规则素质不高,对规则的理性认知不全面,从而导致一些无意识的违反规则的行为。例如考生在考试前没有重视和认真阅读《考场规则》,没有搞清楚相关条款的含义,从而出现了“携带违规物品进入考场”“不按考场规定时间答卷”等现象,不自觉地违反了考场规定,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
现代大学生最显著的特点是个性鲜明,追求自身的思想独立,但是容易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去获得社会的关注。他们更加强调主观感受与个体意识,更加重视物质与现实,从而造成社会责任感不强,容易受到利益的诱惑,对规则的遵守也偏向功利性与主观性。他们会更加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规则去遵守,对于其他的规则视而不见甚至做出违反规则的行为。随着网络的普及,网上购物逐渐融入人们日常生活,许多大学生都是网购一族,许多商家为了增加销量便在寄送商品时附带一张写有“好评返现”字样的小纸条,从而吸引部分大学生为了得到返现可能违背自己意愿给予好评。还有的大学生为了给自己朋友新开的网店刷人气,就进行网络上的虚假交易,在确认收货时给出虚假评价,以此来为网店积攒销量,欺骗其他的消费者。这些行为都表明部分大学生功利性较强,在规则面前过于追求个人利益,从而忽视了对他人及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教育欠缺:影响大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原因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规则意识的主要场所,应该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但是,我国的教育因为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培育,对规则意识的教育重视不足。教师在德育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规则意识淡薄,对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学校的管理者与教育者没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规则制定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与规则产生距离感,缺乏认同感,从而影响规则的执行。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校园中弥漫着逃课厌学、迷恋网络、理想信念缺失等不良校园文化,部分大学生就会产生消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效仿,严重影响学校管理的有序进行。
家庭教育在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主要受到家庭教育方式与家庭环境的影响。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好动,没必要对孩子进行过多的约束,对孩子的行为过于放纵,导致孩子长大后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还有许多家长缺乏对规则的正确认识与严格遵守,在言传身教中对孩子产生了不良影响。例如,开车及过马路时不按指示灯要求、买东西不排队等行为给孩子做出了错误的示范,使孩子从小对于规则的认识不清晰,反映了家庭教育在规则意识教育中的缺失。
(四)“潜规则”横行:影响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直接原因
社会转型期,我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新旧思想、新旧机制之间的冲突不断。转型期导致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趁虚而入,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导致部分大学生在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从而产生违反规则的行为,以自身利益为尺度来做出是否遵守规则的判断。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大众传播媒体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弊端。我国大众传媒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自身的生存,更多地吸引公众的关注,往往出现许多失实报道,甚至肆意夸大部分“潜规则”的“作用”,对“暗箱操作”等违规行为大肆渲染,使得部分思想观念不成熟的大学生陷入认识的误区,用“旁门左道”代替对规则的遵守。微信、微博、直播等自媒体的迅速发展,给了大学生更多自我展示与言论自由的平台,但是也给部分大学生提供了散布不良信息的平台,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影响了互联网的秩序,侵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建议与对策
(一)以契约精神引领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
在社会关系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要以契约精神引领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秩序产生于规则,只有尊重契约才能实现安定有序的和谐状态。契约精神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要在大学生中弘扬这种精神,形成坚守契约精神的良好氛围,以契约精神为标尺衡量自己的行为,树立信守契约精神的良好风气。
坚决杜绝“潜规则”。“潜规则”是人们私下认可的行为约束,对于对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培育,我们应始终坚持契约精神与规则意识。“潜规则”的存在打乱了正常的教育过程,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人情文化的异化,严重挑战了大学生对规则的遵守。大学生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过分考虑“人情”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在利益冲突时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托关系”“找熟人”等现象丛生,要坚决杜绝“潜规则”的消极影响。
(二)以自由全面发展指导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
在大学生规则培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3](P87)主体间性决定一个人是不是在遵守一条规则,如果没有主体间性,就无法形成“规则意识”,也无法确定规则的正当性。因此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在规则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于规则的认同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规则、理性认识规则的含义与作用,用规则来合理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同时,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因材施教,有区别地进行规则意识培育,实现培育的有效性。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目标是培养懂规则、守规则、用规则的大学生。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础和重要环节,两者并不矛盾。追求自由与遵守规则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规则不是对自由的限制,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自由。因此,规则意识培育要明确自身教育目标,激发大学生对遵守规则的内在动力,将规则内化于心,最终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
(三)以良好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
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的渲染与熏陶。要把规则意识培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双管齐下,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遵守规则,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
一方面,要提高学校管理者及教育者的个人素质。管理者及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及思想道德素质,以德服人、以身示范,做学生言行的示范者。另一方面,要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在调查问卷中,有同学建议应在学校多举办学习类活动,在各种活动中强化对规则的认知,提高个人的规则素养。另外,还要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大学生努力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形成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加强自我监督、自我反省的能力,实现大学生规则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李和民.论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中国林业教育,2007,(1).
[2]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童世骏.论规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