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分析转述引语
——以《中国日报》对英国曼彻斯特爆炸案的新闻报道为例

2018-04-04谢如月

淄博师专论丛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国日报恐怖袭击新闻记者

谢如月

(云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一、引言

转述引语的性质和功能因语篇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它们的研究应建立在具体的语篇和语境上。对新闻语篇中的转述引语进行分析,利于读者对新闻报道中转述引语的理解与评价,能使他们清晰地了解到被引述者是谁,话语对象是谁,转述形式是怎样的,使用的又是什么转述动词。基于Fairclough三维话语分析模式的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框架,本论文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转述引语角度就《中国日报》(China Daily)2017年5月23日至6月20日报道中有关英国曼彻斯特爆炸案的28篇英文新闻语篇(总计11803个单词)进行了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其主要内容是:两种转述引语形式(直接转述引语和间接转述引语)和转述动词(reporting verbs)的选择使用情况。我们希望能发现中国记者在撰写国外有关恐怖袭击案件的英语新闻时,在转述引语方面的一些特点,并探讨新闻记者是如何运用转述引语,即转述引语的形式变换和转述动词的选择来左右读者观点的,从而揭露在恐怖袭击类的英语新闻语篇类型中隐藏的话语、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二、文献综述

在国外,转述引语在新闻报道中的研究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并在新闻报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Fishman(1980)甚至指出:“新闻的这条基本原则可以表述为‘某件事如此是因为某个人说它如此'”。[1](P92)Baynham(1996)对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的研究在范围和方法上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局限,从着重描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间的形式转换转向重视对各种形式的引语做出语篇和语用上的解释。[2](P62)人们认识到转述引语的性质与功能因语篇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它们的研究应建立在对具体的语篇和语境的分析上。

在国内,有关新闻语篇转述引语的研究学者主要是辛斌教授,但其仅局限于汉英新闻语篇中转述引语的研究,其研究的语篇类型通常为《中国日报》(China Daily)、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国内的政治新闻,且是随机抽取几篇文章进行研究与统计分析,不具有普遍性,并未涉及像国外恐怖袭击案这样具体的语篇类型的集中研究。因此本文将从转述引语的角度,针对国外,即英国恐怖袭击事件的语篇进行系统性、具体性的研究。

三、理论框架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为CDA),又称批评性语篇分析,源于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是西方学术界在对话语的研究经历了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话语观后从批评的视角对话语进行研究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关注的基本问题是话语与社会、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批评话语分析在社会学、语言学和新闻学等领域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为研究者所瞩目,目前已形成了以费尔克劳,凡·戴克(van Dijk),伍达克(Wodak),外瑟瑞尔(Wetherell),克瑞斯(Kress)和凡·利文(van Leeuwen)等为代表的多种学派。不同的学派有其不同的理论根基,侧重不同的研究内容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所有的批评话语分析都是在社会学和语言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交叉学科研究。“在不断壮大的批评话语分析队伍中,费尔克劳的研究格外引人注目”。[3](P2)费尔克劳的话语三维模式是其话语社会理论(social theory of discourse)的精华,被国内外相关论著频繁引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关于CDA

CDA是一门跨语言学和批判社会科学的研究,但它指特定的学科、范式、方法或理论,它所提出的只是一种社会研究视角。在实践中,研究者需要根据自身的学术背景、社会问题的本质及研究目的,灵活采取特定的语言分析方法和社会分析维度。CDA所基于的共同理论视角包括:第一,CDA学者持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批判态度,以揭露和消除滥权、不公和不平等为己任。[4]第二,CDA以话语分析为方法。它通过分析话语、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关系,揭示权力是如何通过话语支配意识形态,从而实现特定主体的利益。因此,CDA是一种话语社会理论(a social theory of discourse)。[5]其中,话语和批判是构成该理论的核心。

(二)关于诺曼·费尔克劳提出的话语三维模式

费尔克劳作为CDA研究的领军人物,在具体分析方法上,他提出话语分析的三个维度:语篇(text)、话语实践(discursive practice)和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见图3-1)针对这三个层面,他提出CDA的三个研究步骤:(1)语言描述。语言描述是CDA对语言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它把一些语言学分析类别应用于语篇的结构和形式描写之中,为社会批评提供话语的基础。Fairclough特别关注那些能体现社会意义或功能的语言分析类别,如,互动控制、衔接、礼貌、气质、语法、词汇、隐喻等,为社会批判提供话语的基础。(2)话语实践解释。话语实践解释是对具体语境下所发生的话语生产、分布和消费等社会过程进行考察,它对话语实践过程的理解,主要探讨现行的话语构成。(3)社会阐释,CDA的目的是进行社会批判,即揭示主导话语社会实践过程的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以及话语实践在延续和转变权力机构和意识形态中的作用(见图3-2)。

图3-1 Fairclough(1992:73)的话语三维图解

图3-2 Fairclough 1995:98

四、转述引语

转述引语(reporting speech)是人类语言运用的一种基本形式:“现今我们所了解的所有语言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转述他人话语,甚至是那些先天不足的语言也都有着自己的转述方式……转述引语是人类的一种普遍行为”。[6](P219)当人们想要表达过去已经发生的、现在正在发生的、甚至是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时,或者以自己之口,或者以他人之口,都需要通过转述言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听到关于说话人和其话语的话语,我们甚至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他人所说的话——他们传递、回忆、掂量和评价他人的词语、意见、断言、信息,人们参考他人的话语,对他人的话语表示担忧、赞成或反对等等”。[7](P338)本文将从转述动词和转述形式两个方面就《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中有关英国曼彻斯特爆炸案的28篇英语新闻报道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

(一)转述动词

在我们考察的语料中,《中国日报》(China Daily)使用了19个转述动词。我们根据Bell(1991)的观点,把“according to”看作非限定性的转述动词,共168次(见表4-1)。以下所列举的转述动词形式都是包括其所有时态,例如say(包括say、says、said、saying)。

表4-1 《中国日报》(China Daily)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一,不同的转述动词在使用次数上差异较大,尽管“say”系列使用最多,表明新闻记者对所报道事件的态度相对客观、中立;但还是有一些其他带有明显偏见的转述动词,如tell系列、write系列、add系列和tweet系列等,表明新闻记者在报道英国曼彻斯特爆炸案时暗含自己的偏见在话语里面。新闻记者选择带有偏见的转述动词,隐藏了他们对英国曼彻斯特发生恐怖袭击案的一种“自作自受”态度。这次爆炸再次凸显的是英国乃至欧洲面临的严峻安全形势,尽管英国政府、安全、反恐部门已经投入很大,但爆炸事件还时常发生。目前,英国和欧洲国家面临内外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内部政治和社会问题及外部安全和恐怖主义威胁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存在非常大的难度,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恐怖威胁的巨大风险。作为《中国日报》(China Daily)背后的权力机构——中国政府,认为此次恐怖袭击一方面直接打击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将被政治化;揭露的是英国的社会制度问题,从而隐藏的信息是:褒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Geis把英语中一些常用的转述动词按其可能引起的感情色彩分为两类:积极的(positive)和消极的(negative)。[8](P130-132)积极动词帮助塑造消息来源的谨慎或成功者镇定、坚强、严谨的形象;消极动词则给人一种鲁莽、软弱、不严谨、易冲动的失败者的形象。另外,他还发现有些动词,受调查者对它们作为转述动词的身份有很高的共识,而对另外一些则存在较大的分歧。Geis列出的这四类转述动词中,各类从左至右按程度大小排列;括号中的数字表示各动词在Geis所列的各类动词中的位置,数字越大,程度越低;各引语动词在我们考察的语料里的出现情况如下:

A.积极动词:add(27),suggest(40),stress(32)(平均程度:35.7)

B.消极动词:claim(35),announce(15),deny(22),write(42),speak to(39),tweet(44)(平均程度:32.8)

C.共识动词:report(1),say(5),believe(11),respond(12),tell(25),recall(27),describe(7),add(18)(平均程度:13.25)

D.分歧动词:claim(27),stress(40),show(4),express(13)(平均程度:21)

上述各类转述动词在《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中的平均程度没有显著的差异,前两类的程度略高,后两类的程度则略低。这或许反映出《中国日报》在报道国外有关恐怖袭击案件新闻时,其转述动词的选择上立场态度更鲜明,并更加注意选择的变化与多样性。但是,结果还是降低了转述动词的共识性,而增加了其分歧性。这从前文提到的在《中国日报》转述动词的分别使用次数上所表现出的差异也能得到印证。

因此,通过转述动词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日报》中有关恐怖袭击事件的英语新闻语篇类型,客观性不强;新闻记者不断变换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将自己的意识形态暗含其中,以此来影响读者对待新闻事实的思维与想法;同时,也凸显了中国政府对于英国曼彻斯特爆炸案发生这一事实的漠视态度,因为中英关系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英国作为欧洲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崛起已成事实。但是,虽然中国的经济实力已位居世界第二,但其文化软实力相对较弱,因此,《中国日报》(China Daily)作为中国与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它是中国提高话语权力的有力媒介,可见《中国日报》中发出的中国声音正逐渐走向强势。

(二)转述形式

辛斌认为,转述形式是指报道者引述别人话语时,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间做出的选择。[9](P13)前者指报道者忠实地引述别人的原话;后者指转述原话的命题内容,而不拘泥于其措辞。与间接引语相比,直接引语更具表达力,因为它能准确地保留原话的风格。间接引语受其形式的限制,常常无法保留原话的口语特征及习语和韵律特征。

这两种转述引语的使用不仅能够显示出读者对讲话者的态度,还能凸显出记者对原话语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直接和间接转述引语都不能完全传达中立、客观的价值观和态度,特别是间接转述引语。本文通过对《中国日报》(China Daily)的28篇有关英国曼彻斯特爆炸案的相关报道分析,统计出了直接和间接转述引语在新闻报道中的分布情况(见下表4-2)。

表4-2 直接和间接转述引语分布

样本16 2(20%) 8(80%) said,say,believe,reported,denied,told样本17 1(33%) 2(67%) said,says样本18 7(70%) 3(30%) told,said,adding,recalled样本19 0(0%) 5(100%) spoketo,reported,said样本20 2(25%) 6(75%) said,says,believe,say样本21 2(33%) 4(67%) said,says样本22 3(50%) 3(50%) wrote,said,added,tweeted样 本 23 3(37.5%) 5(62.5%) said样本24 3(100%) 0(0%) said样本25 0(0%) 2(100%) statement,said样本26 1(33) 2(67%) said,announced,suggested样本27 0(0%) 1(100%) claimed样本28 1(50%) 1(50%) said,announced总计 62(37%) 106(63%)

根据上面图表可以得出一些结论:首先,在新闻报道里面,直接和间接转述引语都很重要;其次,间接转述引语的使用数量多于直接转述引语使用的数量,其比例为37%和63%,由此可见差异之大;最后,引语动词“said”的使用,包括其他时态的“say”“says”在内是最普遍的,因为在引述其他人的话语时,“said”也许是最客观的引语动词。“told”“added”或“adding”的使用次数仅仅位于“said”系列之后。

1.直接转述引语

当读者阅读新闻报道时,他们从不会太多地关注直接和间接转述引语在特定语境背景的使用。因为新闻记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他们会通过直接和间接转述引语的使用,把一些隐含的意识形态信息暗藏在新闻话语里面。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分析一些直接和间接转述引语的例子。如上表所呈现,“say”系列的例子比较多,所以,下面我们选择了一些带有偏见性转述引语动词的例子。

比如:

(1)Scooter Braun,23-year-old American Grande’s manager,expressed sorrow for the victims and families harmed in this senseless attack.“We mourn the lives of children and loved ones takenby this cowardly act.We are thankful for the selfless service tonight of Manchester’s first responders who rushed towards danger tonight to save lives.”(节选自样本4)

(2)“My dad ran over to me and picked me up and then like,we tied jumpers(sweaters)and stuff around the main wounds in my leg,”she recalled Thursday.“He just picked me and we ran outside and then a lot of paramedics outside and strangers were just helping us,really.”(节选自样本18)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有关带有偏见性直接转述引语的,在例(1)中,“expressed”在第7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语词典里面,作为动词,是“表示、表达、表露”的意思[10](P705);而这里带有显而易见、不言自明之意,美国歌手埃莉安娜表露了自己对在爆炸中的受害者及其家人的悲痛心情,并鼓励粉丝们不要因为害怕而退缩,不要让恐惧支配我们,不要被仇恨战胜。“expressed”一词,表明说话者思想感情既显而易见、不言自明;同时新闻记者也利用“expressed”一词,传达了自己的意识形态、态度和立场,新闻记者认为美国歌手埃莉安娜对粉丝受害者表示的同情之心,过于敷衍,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毕竟她不是一名英国人,而是一名美国人,她无法真正感受到英国受害者的巨大痛苦与无奈;更深层地表明,英美虽为同盟国,但其国家人民之间的关系并非为兄弟关系,中国对英美关系的一种令人唏嘘的态度隐藏在内。在例(2)中,“recalled”是“记起;回忆起;回想起”的意思[10](P1654),这里,指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一名粉丝受害者向记者回忆并描述了当时爆炸和自己受伤后的情形。表面看似真实的情景再现,其实,新闻记者还是巧妙地运用“recalled”一词,暗含了对英国曼彻斯特爆炸后受伤人员进行事后情形描述的质疑态度。他们质疑医护人员是否及时出现,并救助那些在恐怖袭击后受伤的人民群众。此外,人的记忆是有限的,难以保证事实完全再现,新闻记者使用“recalled”一词,带给读者的信息明显模糊,真实性大打折扣。所以,此种情况也被视为是《中国日报》(China Daily)新闻记者在撰写新闻报道时使用的一种手段来隐藏自己所代表的中国政府官方的权利。中国明里暗里报道英国发生恐怖袭击案,一是因为中国是日益崛起的东方大国,想和英国建立友好关系,以谋求利益;二是彰显自己国家的话语权力,话语权力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更象征着自己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总之,直接转述引语看似公正、客观,但是新闻记者为了在新闻报道中隐藏他们的意图仍然费尽心机。

2.间接转述引语

和直接转述引语相比,间接转述引语只是传达了意义,所以间接转述引语包含了新闻记者更多的隐含意义。

如下面例子:

(3)Police responded to reports of an explosion shortly after 10:35 pm at the arena,which has a capacity of 21,000 people,and where the US singer had been performing to an audience that included many children.(节选自样本1)

(4)Islamic State claimed responsibility for the bombing,describing the perpetrator as a“soldier of the caliphate”,but there was no evidence there was any direct link or prior knowledge among the terror group about the attack or the attacker.(节选自样本8)

以上两例都是间接转述引语的例子,和直接转述引语相比,使用间接转述引语可以更容易地隐藏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此外,除了相对客观、公正的引语动词“said”系列外,新闻记者几乎掌控了其他所有引语动词的使用。

例(3)中,“responded”是“(口头或书面)回答、回应;做出(正确)反应”的意思,[10](P1699)这里是说,警方回应了发生在英国曼彻斯特爆炸时的情形,一个美国歌手刚刚完成演唱会,在可容纳21000人的演唱会现场的体育馆里就发生了爆炸,观众中包括很多孩子。在英国即将面临脱欧谈判与大选的关键时期,突然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对于英国这两件大事的进程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阻碍。英国警方在报道此新闻时,只是迫不得已大概讲述或回答了一下恐怖袭击的案发经过,并没有涉及过多的细节。因此,新闻记者巧用“responded”一词,揭露了其对于英国曼彻斯特警方回应消息的不满与指责态度,因为新闻记者要的是事件发生的细节,毕竟细节信息才是读者最关注的信息。因此,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可获得的细节信息越多越好。

例(4)中,用了两个引语动词,“claimed”和“describing”,“claimed”是“宣称、声称、断言”表示真实性的意思,[10](P346)“describing”是“描述、形容、把...称为”的意思,[10](P539)这句话是说,伊斯兰国声称要对此次爆炸案负责,认为这个袭击者是哈里发统治的国家的一名士兵,但是还没有证据来证明这次袭击或袭击者与恐怖组织有直接的联系或有先验知识。一句话包含两个引语动词,表明新闻记者特意强调这次恐怖袭击极大可能是与伊斯兰恐怖组织挂钩的,也影射出了伊斯兰对该爆炸案的负责任态度。新闻记者更是巧用引语动词来博取读者眼球,让读者坚信曼彻彻斯特爆炸事件与恐怖组织脱不了干系。事实是,新闻记者的此种观点与立场只是一种猜想,其做法误导了读者的思想。《中国日报》(China Daily)新闻记者的声音背后代表的权力机构是中国政府,表明中国政府认为,该恐怖袭击的缘起是伊斯兰恐怖组织,并且对伊斯兰恐怖组织的痛恨态度也凸显而出,继而暗含着对英国社会制度的批判。因为英国国家政治主体比较多,各机构之间关系比较复杂,权力分配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中,此次爆炸事件将对正在脱欧谈判、以及备战大选的英国带来潜在影响。在英国即将提前举行大选紧接着和欧盟展开脱欧谈判的背景下,恐怖威胁的进一步升级会影响英国的政治气氛,甚至会扭转英国的政治主题。最终目的是凸显中国之所以国泰民康,是因为中国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通过以上间接转述引语的例子,可以得出结论:新闻记者故意使用引语动词作为一种手段,来达到一定的目的;有些间接引语是似真非真的:报道者或者对消息来源并不清楚,或者获得信息不可靠、真实性差,或者觉得不重要或者故意隐瞒,却又要故作姿态,以显示其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因而使用一些间接转述引语的形式来交代引语的内容与意义。因此,读者在读新闻报道时要留意那些被新闻记者隐藏在话语当中的意识形态。

五、结语

从转述引语方面,通过对英国恐怖袭击事件的新闻语篇的话语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一,其转述动词的选择上立场明确、态度鲜明,但是,转述动词的共识性降低、分歧性增加,这也是新闻记者巧用话语手段来暗含其态度、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侧面反映出了中国话语权在国际上正走向强势的发展势头。第二,直接和间接转述引语是新闻记者最常用的转述形式,表面看似客观、公正的直接转述引语也暗含新闻记者的意识形态;在隐藏话语、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方面,间接转述引语更是容易得多;此外,在此类新闻语篇中,间接转述引语的使用频率大大高于直接转述引语,表明新闻记者使用间接转述引语的形式来交代引语的内容与意义的原因如下:报道者或者对消息来源并不清楚,或者篡改了源信息内容,或者获得信息不可靠,或者觉得不重要或者故意隐瞒,却又要故作姿态,以显示其报道内容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Fishman,M.Manufacturing the News[M].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0.

[2]Baynham,M.Direct speech:What’s it doing in nonnarrative discourse[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6,(25).

[3]廖益清.批评视野中的语言研究——Fairclough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1999,(2).

[4]Van Dijk,T.A.Principl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J].Discourse&Society,1993,(2).

[5]Chouliaraki,L.&N.Fairlough.Discourse in Late Modernity:Rethinking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9.

[6]Haberland,Hartmut.Reported speech in Danish.In F.Coulmas(ed.)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C].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86.

[7]Bakhtin,M.M.The Dialogic Imagination:Four Essays[M].edited by M.Holquist,translated by C.Emerson&M.Holquist.Austin,Londo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1.

[8]Geis,M.L.The Language of Politics[M].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7.

[9]辛斌.新闻语篇转述引语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

[10](英)霍恩比著:王玉章等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11]Bell,A.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1.

[12]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London:L.E.A,1992.

[13]Fairclough,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Longman,1995.

[14]Weiss,G.&R.Wodak(ed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ory and Interdisciplinarity.[M].Hampshire/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2003.

猜你喜欢

中国日报恐怖袭击新闻记者
漫画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中国日报》中汉语拼音词汇使用情况研究
——兼谈中国特色词汇翻译
恐怖袭击
英国警戒级别提到“次高”
《中国日报》欧洲版荣获英国“最佳国际报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