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浅刺配合腹针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的效果观察
2018-04-04刘云霞
张 萍,刘云霞
(1.北京市通州区中医医院,北京 10110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急性面神经炎,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系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神经麻痹,临床常以突发患侧面部肌肉松驰、纵缓不收、闭目露睛、口角歪向健侧为主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针刺疗法作为必要的治疗手段已被广泛认可和应用,但在治疗时机以及针刺方法的选择上始终存在着不同看法,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面瘫急性期面部是否能够针灸治疗,尤其是在患部进行针刺。彭氏[1]认为患病即可介入针灸治疗,而且时间越早疗效越好,急性期宜采用患侧局部多针浅刺、平刺,不宜深刺、透刺及大力提插、捻转。近年来薄氏腹针作为新型针刺方法也被运用于面神经炎的临床治疗,有报道总有效率为97.9%~100%,对急性期面神经炎尤为适宜[2-3]。本课题组自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急性期采用薄氏腹针结合局部浅刺的方法治疗面神经炎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来自通州区中医医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针灸门诊,处于面神经炎急性期,按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46.7±9.9)岁;对照组30例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44.17±12.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治疗前面神经麻痹程度经统计分析无显著性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采用的治疗方法均为临床正规治疗,不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故无需医学伦理委员会论证批准。
1.2 诊断标准
病例诊断标准符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神经病学》[4]周围性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①单侧发病,起病突然;②患侧眼裂变大,眼睑闭合不全,流泪;③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鼻唇沟变浅或变平,嘴角歪向健侧;④或有舌前2/3味觉障碍、乳突部疼痛等。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病程在1~7天内;②年龄20~70岁;③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和纳入标准者;②治疗中接受其他治疗方法者;③中途退出试验者。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急性期(1~7天)针刺治疗:腹针取穴:中脘、中脘上、关元、商曲(健侧)、滑肉门(患侧)、上风湿点和水分;患侧局部取穴:二竹、阳白、四白、颧髎、地仓和颊车。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取规格为0.25 mm×25 mm马鞍山牌一次性针灸针浅刺患侧二竹、阳白、四白、颧髎、地仓和颊车。然后暴露腹部,依照薄氏腹针取穴方法及定位标准,量出穴位准确位置,取规格为0.25 mm×40 mm的马鞍山牌一次性针灸针避开毛孔、血管,按顺序进针,只捻转不提插。中脘、关元深刺,中脘上、商曲、上风湿点、水分浅刺,滑肉门中刺。留针并TDP红光灯照射25 min,起针时根据处方进针顺序起针,每周3次。西药治疗:采用激素冲击疗法,给予醋酸泼尼松(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cp170120a)30 mg/天,晨起8点之前顿服,连服5天后停用;甲钴胺(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FAD1703016)0.5 μg,口服,3次/天。
静止期及恢复期(7天以后)针刺治疗:患侧局部取穴同上,深刺或透刺,局部加电针;风池、翳风、合谷、足三里和太冲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25 min,每日1次。1个疗程治疗5次休息2天,进行下一个疗程直至8周疗程结束。西药治疗:甲钴胺0.5 μg,口服,3次/天直至痊愈。
对照组:急性期单纯西药治疗:给予醋酸泼尼松(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cp170120a)30 mg/天,晨起8点之前顿服,连服5天后停用,甲钴胺(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FAD1703016)0.5 μg,口服,3次/天,不给予针刺。静止期及恢复期治疗与治疗组相同。
1.6 疗效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5],治愈:达到量表评价I级,双侧额纹、鼻唇沟恢复对称,皱眉与闭眼正常,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牙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谈笑时无口角歪斜,面部表情正常;显效:达到量表评价II级,双侧额纹、鼻唇沟基本对称,眼闭合欠实,皱眉略显无力,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牙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笑时可见口角略不对称;有效:经治疗达到量表评价Ⅲ级;无效:经治疗后仍停留在Ⅳ级及以上。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面神经麻痹程度判定标准根据日本神经研究会提议的40分法制定[6],分别观察面部神经支配的10个动作,分3个等级评分,两侧无明显差异为4分,患侧运动减弱为2分,患侧运动丧失为0分。
不良反应:出现头晕、心慌、恶心等。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愈率及平均治疗天数比较
治疗组的6周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治愈所需天数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愈率及治愈所需天数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头晕、心慌、恶心等不良反应情况。
3 讨论
面神经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略多,通常急性起病,症状可于数小时或1~3天内达高峰[7]。面神经炎急性期以患侧面部肌肉下垂、口眼歪斜为主要的临床症状,对患者的面部外观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患者进食和正常社交,也令患者产生自卑、自弃心理[8]。快速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显得尤为急迫。众所周知,面神经炎急性期病理改变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出现轴索变性。面神经的损害程度取决于面神经受压缺血时间,所以早期治疗的关键是加速炎性渗出物和水肿的吸收,缩短面神经受压时间[9]。针灸治疗面瘫历史悠久,效果肯定,疗效多在90%以上[10]。面神经炎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针灸治疗具有确切疗效的64种适应症之一[11]。但长期以来对急性期能否针刺、如何针刺存在分歧,以往西医认为急性期接受针刺会加剧血管痉挛状态,并且降低面神经兴奋性,加重面神经的损伤[12]。但近年来有文献分析,大多数学者认为针灸治疗的早期介入对于该病的良性转归及预后有正面作用[13]。现代研究证实[14]面神经炎急性期用针刺给予弱的良性刺激,可以使患处局部酶的活性发生改变,使麻痹的面神经兴奋,增强肌肉运动能力,改善面神经炎症局部的代谢,促进炎症和水肿的吸收,能缩短面神经受压缺血时间,减轻面神经的变性程度,从而加快疾病向愈。从中医方面讲,未病先治,既病防变。面瘫急性期,病邪初侵,病位尚浅,若在局部给予浅刺,可及时引邪外出,阻止致病因素的进一步侵入,从而减缓和遏制疾病的发展趋势,缩短病程[9]。本研究采用急性期患侧浅刺正是一个弱的良性刺激,而且腹针疗法中脘在神龟图上与面部有应答关系,水分、上风湿点有消肿止痛作用,某种程度上也可改善面神经炎症局部的血循环,促进炎症和水肿的吸收,缩短疗程。
祖国医学认为面神经炎的发病机理是正气不足,外邪趁虚入中面部经络致经筋失调而发病。彭磊等[15]认为该病急性期正气不足,邪气正盛之时,若是强行驱邪,很有可能驱邪不成,反伤正气,使邪气缠绵经络,经久不愈。而腹针疗法是一种相对常规较轻、较浅、无痛的针法,通过针刺腹部调整失衡的脏腑达到治病的目的,是谓治病求本。本研究在急性期采用腹针的天地针调理脏腑,补机体正气之功。急性面神经炎突出的表现为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闭合不全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角歪斜主要与口颊部筋肉功能失常相关,此部位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所主,因此,面神经炎主要与以上4条经筋功能失调有关。本研究急性期同时在患侧面部浅刺,所取穴位全部位于相关经脉之上,疏通经络、激发经气,也可局部活血化瘀,使气血得行,使筋肉得以濡养温煦。两者同时使用驱邪不伤正,又可达到正足邪即去之效果,在疾病急性期把局部疏通和整体调节相结合正是本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之处。
本试验的初步临床观察发现,急性期采用患侧浅刺和腹针疗法,6周治愈率高于急性期未采用针刺组,治愈所用天数也较急性期未采用针刺组短,8周后患侧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也较对照组有较大提高,总有效率高,后遗症比例小,无不良反应。所以面神经炎急性期应及早针灸治疗,采用腹针和患侧浅刺能有效控制面神经炎症发展,缩短康复时间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对面神经炎恢复、转归和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面神经炎急性期采用无痛的腹针疗法使患者消除了对针刺疼痛的恐惧感,患者依从性好,能坚持治疗,发展了腹针的治疗范围。腹针疗法操作规范化、处方标准化,有利于临床推广和反复实践,不失为治疗面神经炎急性期的首选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彭瑛,周莉.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时机的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6):1434-1435.
[2]徐勇刚,莫晓枫,张海峰,等.腹针治疗面神经炎68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4):12-13.
[3]王建萍,黄鹏根,王克红,等.透穴加腹针治疗顽固性面瘫24例[J].中国针灸,2005,25(2):142.
[4]杨期东.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09-410.
[5]House JW,Brackmann DE.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s[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89(93):146-147.
[6]柳原尚明,松永亨,山下公一.颜面神经麻痹程度の判定基准研究[J].日本耳鼻咽喉科学会报,1977(18):799.
[7]薛辉,石旭星.面瘫急性期针刺治疗的可行性探讨[J].陕西中医,2003,24(9):818-819.
[8]周立恒,张丽群,李阳.面神经炎患者焦虑状况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医学,2017,38(7):920-922.
[9]张加英,徐炳国,戴丽娟,等.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8):64-65.
[10] 王艳君,王志栋,谢素春,等.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8):3177-3180.
[11] 何巍,童元元,赵英凯,等.基于国外文献的针灸适应症分析[J].针刺研究,2012,37(5):428-430.
[12]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1.
[13] 王乐荣,张永焕.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2012,30(12):138-140.
[14] 谢志平,张志强.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75例[J].陕西中医,2009,30(7):878-879.
[15] 彭磊,王仑,刘修卫.巨刺法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8):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