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旅游景区的低碳交通模式研究
2018-04-03武亚楠
武亚楠
摘要:文章以小见大,从低碳旅游景区构建的关键一环——旅游交通为出发点,针对海南省旅游交通活动中客运索道、游船、观光巴士这三种不同交通方式及其碳排放进行分析,从而对海南旅游景区的低碳交通模式进行思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交通;交通系统
低碳旅游是区别于传统旅游的一种崭新的旅游方式。低碳旅游追求一种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旅游,涉及旅游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低碳旅游景区是低碳旅游的主要场所,其低碳活动主要表现在景区内的交通、住宿、饮食、购物等方面。其中又以交通的碳排放量为较大,所以对景区的低碳交通研究的独特意义可见一斑。
一、海南旅游业碳排放特征分析
“碳足迹”是指组织或个人在生产经营活动或生活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或“碳消耗量”。旅游活动中,碳消耗量越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越大,碳足迹越大;若活动中碳消耗量越小,碳足迹则越小。旅游业做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龙头企业,从2010~2015年海南旅游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逐年增长的,这与海南建设生态省的目标是有悖的。
除了传统旅游活动的六要素外,旅游活动中还会伴有废弃物得产生与排放,因此本文把海南旅游活动中的碳排放的计算分为饮食、住宿、交通、游玩、购物、娱乐和废弃物7个构成因子,碳足迹占比分别为交通76.784%、饮食13.024%、住宿8.078%、废弃物为2.066%、游购娱为0.048%。
由此可以看出,旅游交通中的碳排放量是最大的,其次是饮食、住宿活动,废弃物的排放和游购娱所带来的碳排放还不到整个旅游活动中碳排放的3%。为避免旅游景区的低碳交通模式构建泛化,本文综合考虑到交通方式的差异性,选取了海南南湾猴岛、蜈支洲岛、南山为代表的岛屿型和文化型景区,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客运索道、游船、观光巴士三种不同交通方式及其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提出海南旅游景区低碳发展中的交通模式构建建议。
二、海南旅游景区交通方式与碳排放途径分析
(一)客运索道与碳排放
南湾猴岛位于海南省陵水县南约14公里的南灣半岛,三面环海,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岛屿型猕猴自然保护区。由于景区在半岛上,如果要进入猴岛,游客一般会选择全国最长的观光跨海索道——猴岛索道进入。猴岛索道全长达2138米,采用单线循环可脱挂式的抱索器,最快速度6米/秒,使游客到达景区时间仅需7分钟,单边最大运力610人/小时, 主驱动功率 500KW。索道的运行一般消耗的是电力能源,电力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为0.8825。 猴岛索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索道运行功率×0.8825。因此,每个游客乘坐索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500×0.8825÷610=0.72336kg。
假设全部游客都选择乘坐索道出岛入岛,那么要计算猴岛索道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每年游客人数乘以每个游客乘坐索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可。但是,电力来源不同,其所产生的的化石能耗和GHG排放结果差异也不同,油电第一,煤电次之,天然气发电紧随其后,核电、生物质发电及其他发电的化石能耗投入和GHG排放强度最低。
(二)游船与碳排放
乘船登岛是到达蜈支洲岛的必然交通方式。蜈支洲岛坐落在三亚市北部的海棠湾内,距海岸线2.7公里,方圆1.48平方公里,呈不规则的蝴蝶状,东西长1400米,南北宽1100米,海水清澈,能见度6~27米。往返蜈支洲岛的游船每20 分钟一班,每天大概往返40个来回,一次能载100人左右。
现行游船以柴油发电机组为主要动力来源,柴油属传统的化石燃料,碳排放强度较高。柴油的碳耗标准单位量为0.7。理论上,每辆往返蜈支洲岛的游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油耗公升数×碳耗标准单位量,全年往返蜈支洲岛的游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40×油耗公升数×碳耗标准单位量×365。但是游船的航速高低、船体船型、空调通风管道制作合理与否、螺旋桨的转速和直径、满载和空载时的纵倾状态等因素均能影响游船每公里的平均油耗。
(三)观光巴士与碳排放
南山景区位于三亚市区西南20 公里处,是AAAA级大型文化和生态旅游景区,该景区生态恢复与保护规划面积约50 平方公里,经营面积达3 平方公里。本文计算的南山景区内观光巴士的碳排放主要是指景区内的观光小火车和电瓶车所产生的,使用的能源类型分别为电力和汽油。
景区观光巴士碳排放测算需要通过实地调研分别获取小火车和电瓶车的能耗量,其计算方法为某交通方式的能源消耗量乘以某种能源的标准煤转化系数乘以标准煤碳排放系数的集合。南山景区共有观光小火车24辆,运行线路里程为7公里,日均出行25趟,油耗为21L/百公里;另外景区共有22座观光电瓶车2辆,14座电瓶车15辆,10座电瓶车35辆。2013年南山文化旅游区电瓶车的碳排放使39.05t,小火车的碳排放是1159.43t,合计是1198.48t。
三、海南旅游景区的低碳交通模式构建
(一)合理选择交通工具
海南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其岛屿型景区较多,如南湾猴岛、蜈支洲岛等,这类景区由于交通方式的局限性一般选择索道交通或者轮渡方式进入;文化型或自然风景区采用观光巴士的较多。索道交通基本采用电力驱动,观光巴士或采用电力或采用混合动力系统或采用汽油驱动,游船基本采用柴油驱动,这三种景区交通方式的低碳化程度逐渐降低,构建低碳交通的空间逐渐增大。除以上三种景区常见的交通方式外,徒步、自行车游览方式也可以贯穿其中。所以在参观基础较好的山岳型、岛屿型景区可以引进步行道,如蜈支洲岛景区、尖峰岭公园等。低碳交通弹性较高的文化型景区可考虑步行道、自行车道和电动巴士进行搭配,如南山景区等。
对于旅游交通中必然会产生的碳排放只能考虑进行燃料的低碳改造和低碳的技术提升,主要包括:加快清洁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的电力开发和利用;加快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的研发;发展生物质热解燃料和微藻生物柴油等低碳燃料来替代汽油、柴油等高碳燃料等。
(二)合理设置交通站点
首先,码头、候车亭、停车场等这样的交通站点在建设时尽量就地取材,采用碳排放较少的石材、树木、竹子为原料,既减少碳耗又凸显景区特色。其次,站点设置要充分考虑游客交通容量,站点与站点之间的间距要适当,不宜过密或过疏,以免造成空跑。最后,在站点的利用上,可配备垃圾桶、宣传栏等基础设施。垃圾桶的配备便于垃圾回收使游客养成良好的低碳意识,同时利用宣传栏向游客传达低碳信息,开展低碳教育。
(三)科学规划景区道路
交通越通达,碳消耗就越少,而通达的交通取决于道路布局。任何景区的空间都是有限的,因此单纯靠增加道路宽度的做法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景区道路的科学规划才是减碳减排的根本。所谓科学规划景区道路,最重要的就是要避开生态脆弱地带,尽量少地切割原生态系統,让游客尽可能的欣赏到自然美景;其次应尽可能得遵循最短原则,减少交通距离,降低交通时耗;最后,也必不可少的是科学规划步行专用道和自行车专用道并使用低能耗的电动巴士。修建步行道和自行车专用道的好处在于在道路耗材方面的减排空间较大,而且可以实现人车分流,大大提升道路的游客容量,因为相较于景区主干道,步行道和自行车专用道可以景区的综合服务区为中心向各个游览区延伸,道路规划的客观限制较少,从而实现景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四)智能管理交通系统
交通系统的智能管理主要依靠智能交通系统技术(主要包括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车辆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在交通系统中实现实时、准确、高效、合理的运用,即实现两个可视化:一是实现景区旅客交通需求分布管理的可视化,避免空跑、迂回跑等现象以降低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和提高交通工具的运行效率;二是实现交通工具运营状态管理的可视化,使交通工具的服务供给能力及其分布时刻在景区工作人员的监控范围内以便对景区各种交通工具进行及时调度,实现客运能力和碳排放的合理化。对于零碳排放的自行车这一交通工具的智能管理主要是做到智能租赁,保证游客只要使用居民身份证即可实现自由租赁和监管,具体计价方式可以在自行车上安装智能计时收费器,便于游客方便实现异地存取,提升游客的低碳体验感受。
参考文献:
侯文亮,梁留科,司冬歌.低碳旅游基本概念体系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2).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