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研究

2018-04-03刘鹏程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要点

刘鹏程

(绥化学院科研处 黑龙江绥化 152061)

长期以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对大学生进行“五项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自媒体给予高校学生更广阔的信息平台和外部交流工具,其自觉性和自我判断性也在显著提高”[1],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面临课程改革的重要机遇和挑战。

一、利与弊:自媒体的冲击波

在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后,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每年春、秋两季学期开学前都会印发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指导课程讲授。从2015年开始,改由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印发教育教学要点。这些要点汇集了当前国内外重大时政问题并给予简要分析,阐明学生掌握该要点的教育意义所在,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第一线提供了内容丰富、针对性和时效性强的教学指导。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相对垄断地位正在被逐渐打破。据工信部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3.2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96.2部/百人,但就全国各省区市来看,经济优势和移动电话普及率没有一一对应,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100部/百人的省市,北上广占据前三甲,出人意料的是,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宁夏、辽宁和陕西也进入了前十。[2]零点调查2015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也显示,使用互联网的大学生比例高达97.9%,66%的大学生最喜欢浏览的微博内容是“新闻资讯”,微信上的新闻资讯位居大学生最喜欢浏览的微信内容第二位,69.5%的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上最主要的活动是“获取资讯和学习工作”。[3]所以,在资讯如此发达的时代,无处不在的接收终端,时政热点即时推送,专家分析接踵而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对信息的接收把握毫无优势可言,信息主导地位几乎丧失殆尽。自媒体平台所具备的高技术含量、时尚新奇、互动性强等特点契合了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素质水平高、紧跟潮流、参与度高等特点,两者的联姻势在必然。

当然,每个硬币都有两面,一个新事物的出现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对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要辩证地来看。它们不是绝对的好,也不是绝对的坏,有利有弊,关键是观察者自己的客观把握。自媒体时代当然也不例外,它的到来,同样给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创新带来契机。相比于学生而言,只要他们能获取到的网上资源,教师同样能获取,而且只多不少,是海量的信息资源,特别是思政专业的教师“术业有专攻”,时间有保证,精准的辨识力可以让他们从容不迫地筛选,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最新、最快、最热门的教学案例,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案例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富有吸引力,更易于为学生接受。

所以,自媒体的冲击波有利有弊,这个利弊都与“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密切相关。“利”在于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他们对教学案例的获取可以随手拈来,取舍自如,高效便捷;“弊”在于教学的授课内容,教学的基本内容对学生来讲差不多已是“昨日黄花”,自媒体平台上狂轰乱炸的信息,使得内容时效性的“时”已是过去时了,只要平时稍微关注浏览过相关内容,学生们都可以说出个子午寅卯来,所以,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来讲,唯有“效”还有待于教师这个引路人的因时而进和因势而新。

二、时和势:引路人的话语权

在自媒体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与教师这个引路人的话语权密切相关。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大多是根据下一个半年即将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来编写的,有一定的前瞻性。从时间节点上来看,“要点”是必须谋划在前的,有些内容,比如党和国家的重要年度会议,是可以预见到的,并且《时事报告》杂志社在寒暑假一般要举行一个培训,先行把即将发布的要点给全国的“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做个讲解,邀请著名专家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作辅导报告,通过这些措施,教师这个引路人就有了先手。如2017年8月31日发布的《2017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在导言部分直接点明了2017下半年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题就是“迎接十九大、宣传十九大、贯彻十九大”,并在国内“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部分把“全面迎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作为第一个要点详加分析介绍。针对这个要点内容,教师有多种选择,既可以在十九大召开前讲述十八大以来“砥砺奋进的五年”光辉成就的内容,这个内容比较丰富,北京展览馆有“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可以实地参观,外地群众也可以进入网上展馆一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对于高校学生而言,自媒体平台的优势不言而喻,这个时候,教师的一堂课不往往还不如学生在网上浏览十分钟;也可以讲述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在暑假开学后学习这一内容,时间上已经有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差,专家学者的解读文章已经非常丰富了,教师备起课来就不用担心参考资料的搜集,同时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同步向学生推送参考资料,当然,课堂教学方法也要随之改变,讲授法要尽量少用甚至不用,可改用讨论启发式,如果能找到一个很好的辩题,也可以组织学生辩论。其实,准确把握住“要点”,应“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着力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学习掌握党的十九大的历史意义、理论贡献、重大部署和实践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也将是2018年上半年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的重要内容。2017年下半年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和2018年上半年的学习宣传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自媒体平台解读文章的推送、学生之间时政信息的交换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这个时候,引路人的话语权无疑将占据主导地位。

提升自媒体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不仅要因时而进,更要因势而新。当前,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形势与政策”课要适应这个“势”,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的优势,探求使课程“活起来”的方式方法。既然,大学生憧憬和向往“网上生活”的多姿多彩,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这个十分活跃群体的重要“栖居地”,教师作为引路人就要适应广大学生网上学习生活的新常态,引领他们学会筛选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网上信息,掌控话语权。如国际“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提出“认识大国关系发展趋势”,这是一个常讲常新的专题,大国之间互动频繁,每个学期的关注热点都有所不同。在自媒体时代,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时政信息非常容易,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日关系、美俄关系、美日关系,领袖会晤、新型大国关系、命运共同体、伙伴关系,等等,论坛、博客、微博、微信、视频网站、个人门户类网站等自媒体平台即时跟进,有专栏、专题分析前因后果,链接交往历史,预测未来走向,“乱花渐欲迷人眼”,引路人的职责就在于拨云见日,及时导流,指点迷津,用话语导向帮助学生理清大势,为他们解析大局,用大智慧点拨大手笔。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重点就在于教师作为引路人要把握好自媒体这个“最大变量”,主动占领自媒体这个战略“新阵地”,掌控话语权,“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形成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的最大合力。

三、得与失:思政课的大格局

在自媒体时代,凸显“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必须着力“大思政”,构建“大格局”,“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一)强化课程教学,权衡内容得失。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形势与政策”课首先要强化课堂教学,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作用。按照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时事报告杂志社根据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编写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配套出版的《“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每学期确定8个专题。实际操作下来,8个专题一般安排8周时间,每个专题两个学时,共16学时。在部分高校,这种安排只是针对一年级学生,其他年级采取实践教学形式。一般来说,这八个专题的内容涉及的都是两三个月之前发生的时政信息,虽然契合了教学要点和讲授主题,但内容的时效性很显然已经大打折扣,如果照本宣科,很难让学生对这些案例产生兴趣,教学效果必然大大降低。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查缺补漏”,权衡内容得失,有所取舍,牢记时效性是“形势与政策”课堂吸引学生的法宝,力争展现最新案例内容。在备好课程的同时,还要备好学生,专门设计互动环节,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埋好“伏笔”,及时引导学生适时用好自媒体平台,把自媒体平台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使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实践教学,权衡途径得失。相对来讲,大学二年级以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要比一年级学生提高不少。“形势与政策”课在这一阶段主要采取实践教学方式进行,可以采用形势报告会的形式,也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或者与寒暑假“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结合起来,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宣讲团,如“十九大精神大学生宣讲团”等,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产生共鸣。教师要权衡新时代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途径得失,决定采取哪种途径最有效,哪种途径最能发挥自媒体平台的优势,并且能和学生的专业特长结合起来。比如每年春、秋两季学期开学后或在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时,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都会在北京组织几场大型形势报告会,请中央领导或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在京高校学生作形势报告,报告会实况一般会在自媒体平台即时呈现,或者是有相应报道,有的文字稿也会发表在《时事报告》等杂志及其微信公众号上,教师要及时推送相关信息,充分发挥这些大型形势报告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要主动邀请学校属地负责同志来校作形势报告,使学生更直接地了解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新变化。

(三)打造课程思政,权衡布局得失。构建思政课的大格局,要正确对待自媒体时代的冲击波,整合“思政课程”,打造“课程思政”,形成“思政课程”加“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政课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虽与其他四门思政课有诸多差异,但其对其他课程的案例内容渗透已经不可避免,自媒体平台引发的思想多元化冲击单靠主渠道很难化解学生中存在的认知偏差,必须挖掘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潜力,共同守好各自的那段渠,打理好责任田。学校党委和主管领导要负起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河长”职责,权衡布局得失,抓好顶层设计,构建多层次互补、有机融合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先天具有思政教育功能,可以从教材、大纲、教案及教师等关键环节抓起,重点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思政”建设,将“四个自信”嵌入到所有课程教学中去。同时,开设诸如“传统美德与大学生人格修养”等选修课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为学生健康成长打造传统文化“底色”。其他专业也要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培养方案,设置相关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目标,从而形成协同效应。

[1]郭敏.自媒体时代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174.

[2]2016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 [EB/OL].(2017-01-22)[2018-02-14]http://www.miit.gov.cn/n1146290/n1146402/n1146 455/c5471508/content.html.

[3]调查显示:互联网成为9成以上大学生和白领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 [EB/OL].(2015-03-23)[2018-02-1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23/c_127611697.htm.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要点
“三根”学习要点
健康烹调的要点
A Teaching Plan —— How to Write a Summary of an Exposition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论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立法需求
2015年报道要点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