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创新路径*

2018-04-03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理论课价值观核心

李 晶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就是要既往开来,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不断锐意进取,拼搏向上。这就要求我们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大学生为出发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但就目前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亟待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来解决。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困境

本课题组向某校600名大学生发放了关于价值观问题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42%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对价值观的形成影响较大;37%的学生认为网络舆论会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产生动摇;51%学生认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主要来源于课堂[1]。分析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和波动时期,受到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以及重视专业培训但缺乏人文素质关怀的教学方式,容易使青年大学生产生错误的价值观。

德国著名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科学要回到日常生活”,说明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教育的内容和意义,也就是在生活的感悟中,人们获得了很多关于教育的内涵和目的。所以,生活和教育是内涵并行的关系,教育只有回归到生活中,才能体现其本来意义。无论教育的内容形式还是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应该符合生活的需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新媒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困境解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无法实现与日常生活的完全对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新媒体、新技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以及高校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等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一)主流价值观教育受到冲击

随着网络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多种价值观念并存,处于价值观波动时期的青年大学生易受其影响,甚至产生错误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而作为一把双刃剑的新媒体也容易带来一些负面言论和观点,由于大学生缺乏较强的信息鉴别和筛选能力,特别是哗众取宠言论和行为更能博人眼球。这就使得大学生易产生错误的倾向,进而导致错误行为的发生。而主流价值观的理论性较强,需一定的理论积淀才能更好地接受和认同。近年来,虽然网络媒体在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传播上有了更为积极的态度,但其传播和引导范围远不及非主流价值观的信息来得迅猛和快速,因此,新媒体时代急需主流价值观在舆论媒体中占领主导地位,通过价值认同和价值引导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潜移默化于行为规范中。

(二)传统教育方式的滞后

高校本身是一个既能满足学生学习要求,又能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场所,高等教育的阶段过程是塑造大学生良好社会品性的重要阶段。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开展,积累了诸多经验,创造了很多高效的教学方法。但就目前来看,高校教学模式中还是以简单、直线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将教育本身的目的单纯归结为应试教育,很难与青年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相契合。而学生对于死记硬背课本来应付考试的方式已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进而淡化了知识本身的社会价值,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很容易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方式就不应停留在传统的说课式教学方式中,最重要的是回归实践,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对现实需求问题深入思考,进而接受和认同主流价值观念。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结合国家形势政策构建起的理论学习框架。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多理论,虽然来源于日常生活,但却是生活的高度总结,在讲授过程中必须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在实践中使理论更加通俗易懂。如前所述,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如果只是采取理论灌输、行政命令等方式,难以得到大学生的认同,更不用说直接将其作为自身价值引导和行为规范。

(三)媒介融合力度不够

当前,网络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特别是手机成为大学生乃至普通民众不可或缺的日常交流方式,它直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对网络新媒体的建设不太重视:网站、微信公众号信息的更新不及时,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等传统媒体的投入过多,未能利用手机这一有效手段开发相应软件系统,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度等。因此,当前加强阵地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新兴媒体结合起来,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多样性。

三、新媒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创新媒体宣传形式,规范大学生的日常社会行为

认同是主体将外在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作为自身的价值规范过程。而价值认同则是社会成员对社会共有价值观念的自觉接受和遵从,并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观念。今天,在各大城市的地铁及公交站牌上都有关于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广告,特别是地铁内的宣传视频,从文明排队、文明用语、为老弱病残孕让座等日常生活中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让人们在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也在无形之中规范了大学生的行为准则,让他们在是非善恶面前有正确的判断。因此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中亦或其他的社会实践中,应积极宣传和编排关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广告,并加大宣传力度。“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是全民族的事业,需要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广泛激发,在人民的磅礴伟力中成就文化华章”。[2]今后,还应大力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让人们自觉规范社会秩序,增强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进而内化为人们的行动准则和规范。

(二)理念渗透课堂,创新教学模式

教育引导是基础性作用,把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指导实践,这就需要教师在高度理解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些理论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质和精髓。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强调“诚信”意识,以诚实守信为基本含义的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就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信条。在我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中,诚信代表表里如一的行为态度。而诚信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整个道德体系的基础。中华几千年来传统道德故事中包含无数诚实守信的生动故事,脍炙人口,源远流长,这些宝贵的传统精华给予我们今天做人做事的启示。诚信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离不开的话题,因此,一节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就可借助这一主题创新教学模式。将传承传统文化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从主干课程入手,开展“诚信”教育专题讲座,以启发学生诚实守信,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融合新旧媒体,开发相关手机APP软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同计算机专业相关教师进行跨学科结合,研发相关的APP技术,实现新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运用。具体来说,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按照三部分分别设置基本内容板块、互动板块、学习生活板块和下载板块四个方面进行开放。首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板块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讲解和资源共享,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入浅出地对这24个字进行阐释,使学生在感悟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的精髓部分;发布最新的理论成果和社会新闻,深化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使学生可以及时了解相关理论和资讯,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进而使他们自觉树立正确观念。其次,在互动板块中,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借助微信、微博等开展学术交流,知识竞赛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关注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在整个网络环境中积极传递正能量以及向上、向善的内容。再次,在学习生活板块中,一方面,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知识竞猜游戏、爱国主义教育虚拟展示平台,特别是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特有的时代精神进行完整展现,让学生从中感悟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概。还可以设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知识竞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专题讲授、身边的楷模等小模块。另一方面,通过该平台实现网络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等,增强师生的沟通和联系。最后为下载板块,主要是结合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将APP平台链接到校园网络上,通过设定资源共享、视频共享、社会热点评论、精品课程特别是慕课、微课下载等专栏,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下载。总而言之,就是借助手机APP技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丰富素材植入到APP的制作中,贴近大学生的生活,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大学生在手机媒体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认知和学习。

猜你喜欢

理论课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