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探析

2018-04-03赵国鹏陈志斌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学辅导员心理健康

赵国鹏,关 林,陈志斌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社会群体,存在一些的问题。例如,环境与学习的适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交友择业、求职就业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状态。

高校政治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优良的品格”[1]。科学应用心理学理论,能够进一步提升对学生的全面认知,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为政治辅导员更好地了解和引导学生提供了有效途径。

一、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中的价值

(一)提高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实效性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2]。当前,部分高校辅导员因为专业背景原因,缺乏教育学知识和社会学知识,对心理学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出现了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理论知识相对不足的情况。同时,未能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上,表现出理论水平、工作方法、专业能力等方面单一化、局限化。高校政治辅导员通过心理学理论及方法的学习,能够健全自身心理学理论知识结构,拓展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升运用心理学理论的科学性,以便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准确定位自身角色,有的放矢。

高校政治辅导员将心理学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常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将心理学知识及技巧运用到实践中来,能够通过大学生行为情绪变化找出心理问题原因,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政治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

(二) 提升政治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育人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高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就是要着力增强大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将行业相关的法律、诚信、责任、敬业等内容融合进来,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人文素质培养的同时,结合“以人为本”解决大学生发展过程中心理适应等健康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合理完善[3],可以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三)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等综合素质

当前,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专业的理论知识、较高的专业技能、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健康的身心素质等。但随着社会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政治辅导员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将心理学理论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遵循心理健康规律和咨询方法,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消除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的追求、专业技能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加强等现实问题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目标。

二、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途径

(一)更新高校政治辅导员的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较为严重和复杂。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是由稚嫩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这就要求高校政治辅导员改变传统以思想政治课堂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的工作模式,更新教育理念,内化“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观”理念,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从理论和实践上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样不仅丰富了“大思政”的时代内涵,而且有助于开发学生内在潜能。

(二)分析大学生的性格特点

受当前社会环境、多样化社会文化及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及思想观念呈现多面性和可塑性。他们思维活跃、积极乐观,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感恩意识等;同时,他们也存在自制力差、抗打击力弱,争强好胜、缺乏沟通技巧和社会经验等问题。

高校政治辅导员在分析当代大学生性格特点时,能够因材施教,遵循教育性和科学性,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能够帮助大学生更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客观地分析、评价自己,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完善自己。高校政治辅导员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观察大学生性格特点和心理需求,能够对学生家庭和学习动态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帮助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及时调整心理状态,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面貌。

(三)强化大学生的认知结构

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大学生身心发展处于尚不成熟阶段,加上社会急剧变革、多元化的环境等对大学生的认知产生巨大影响,使他们的内心表现出更多迷茫和冲突。

简单来说,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这是通过学习这一行为获得的,不同的认知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大学生处在认知水平较高的发展阶段,依据这一阶段的认知水平进行认知训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一个相互渗透、补充、促进和自我发展、完善、充实的知识结构,进而提高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增强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和强化认知结构的稳定性。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事物,提高认知水平,不断完善自我,促进自身人格的健全。

(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心理过程是相互制约和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心理过程为基础,同时对心理过程发展具有导向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产生出多种心理问题,从而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思想认识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高校政治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心理过程理论、个性差异理论等心理学原理和心理咨询技术如:倾听、共情等,可以了解大学生的情感状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升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4]。

(五)关注大学生的言行

无论是从社会化角度而言,还是从大学生心理状态出发,高校政治辅导员都应该帮助大学生合理构建健康心理。基于此,高校政治辅导员应多关注大学生的言行,充分利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日常学生工作中进行正面强化。对大学生表现出的积极心态,及时传递有效信息,进行及时肯定、鼓励;努力把握强化的规律性,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对自身和外界事物具有更为正确的认知,进一步强化自身优势。通过自身与外界的合力,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5]。

(六)健全高校心理健康辅导体系

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心理困惑:大一、大二时期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大三大四时期面临情感问题,未来规划就业等问题产生迷茫感。因而高校政治辅导员在进行心理辅导过程时,需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通过面谈、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健康训练、特殊案例追踪调查、一对一心理疏导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确保下一环节工作的针对性。

高校政治辅导员在“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完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第一时间通过“同学—教师—家长—心理专家—医生”的通道,及时解决问题。另外,还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如:微信、QQ、微博等,构建新的心理辅导交流平台,使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多元、更顺畅、更有效。总之,高校政治辅导员应用心理学理论开展学生工作时,要不断地通过更新高校政治辅导员管理理念,分析大学生性格特点,优化大学生认知结构,提升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关注大学生言行等途径,健全高校心理辅导体系,确保心理理论应用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进一步保障相关工作的高效开展,培养出更加符合现代教育需求的人才,从而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学辅导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