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2018-04-03郝根彦陈冬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

郝根彦,陈冬华

(太原理工大学 学生工作部,山西 太原 03002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地方高校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地方高校招收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加,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服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2]。如何准确地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探索构建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模式,已经成为地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3]。研究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加强对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培养综合素质全面、专业能力突出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团结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特点

在地方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其成长经历、学习水平、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知识结构、宗教信仰等方面与汉族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容易成为一类相对特殊的学生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文化、心理、就业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上总体要求进步

少数民族大学生总体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在学习上认真勤奋,在生活中诚实守信,能够自觉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校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但是极个别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对消极腐朽的思想文化缺乏鉴别力,因而容易形成偏激行为。个别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必要的自律意识,存在情绪自控能力较弱和创新创业能力相对较差等问题。

(二)学习上基础相对较差

地方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先进青年和优秀人才,普遍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但是,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软硬件条件较差,直接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相对较差、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相对欠缺、知识面相对狭窄、思维模式比较单一等突出问题[4]。因此,当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地方高校接受更为专业的课程教育时,往往出现不适应老师的授课方式、无法完全理解课堂上海量的学习内容等问题[5-6]。加之在地方高校中,往往缺乏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教育教学方案,学生与任课老师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又存在考试分数“被照顾”的情绪等,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极易产生学习上自我评价较低、自主学习性较差、学习压力较大等问题,进而影响学习成绩和学业进步[7]64。

(三)生活上经济水平偏低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山区、地理环境相对复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庭情况大多比较贫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贫困生所占比例很高,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需要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地方政府补贴以及高校的减免学费、奖学金、助学金等优惠政策,才能顺利完成学业[8]。

(四)文化上民族特色明显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是多民族聚居地,是文化交流荟萃的地方,具有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到本民族的文化熏陶和影响,多具有较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浓厚的文化意识,具有较好的文艺天赋,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表现出色。但是,由于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地方高校中存在突出的文化冲击、文化适应和文化融合等问题。

(五)心理上存在一定压力

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汉语水平相对较差,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而缺乏自信,加之生活和文化差异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心理压力。其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语言交流障碍影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理解,部分学生极易出现考试焦虑、厌学的现象,进而产生自卑心理;文化背景差异容易导致人际交往障碍,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家庭经济困难使其容易产生自卑感,加上远离父母和家乡而产生的孤独感、失意感等,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六)就业上范围相对较窄

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多数学生毕业后会选择返回家乡和民族地区就业,就业区域相对较窄。另外,由于地方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不能提供系统详尽的就业帮扶政策,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时可供选择的范围有限,可供参考的资料较少。此外,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等方面与汉族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这导致其就业能力相对较差,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与特点

(一)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

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虽然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占在校生的比例较小,但各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均给予高度重视。各高校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生活设施供给等方面都给予其较多的支持[9]。

有的地方高校为少数民族学生配备了专职辅导员,或通过省教育厅由新疆派驻教师,有的高校配备了双辅导员,从管理队伍上予以保障。在管理制度上,各高校普遍采用与普通汉族学生相同的学生管理规定,部分高校在课程考察等方面有特殊的倾斜政策。高校通过开展专题报告会、座谈会等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差异化的资助政策为少数民族学生减轻生活压力,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教育管理。

(二)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与民族类院校相比,地方高校在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体系的构建和管理模式的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其教育管理工作遵循传统的方式方法,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学业指导、生活帮扶、心理辅导等方面缺乏系统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和制度,管理理念不够统一,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相对稳定的管理原则和思路,缺少长效的管理办法[10]。

部分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管理缺乏有针对性的精准指导,多是按照和汉族学生相同的管理和要求,缺乏针对性的办法和措施。虽然许多高校安排了专职辅导员从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但是部分辅导员对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语言等缺乏深入地了解,日常思想政治工作难以深入学生内心。在日常管理中部分辅导员担心会影响民族团结,对学生要求不严,容易导致学生自由散漫,缺乏纪律意识。新疆内派教师的工作年限一般为1—2年,工作期满后离任回疆,而新选派的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重新熟悉,前期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难以传承。

(三)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

与汉族学生相比,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基础教育水平不高,成长环境、地域文化、生活习惯等与其他学生存在一定差异,进入地方高校后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现象[11]。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自卑、逃避心理,对自身缺乏严格要求,渴望“被照顾”,融入感不强。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具有明显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应以中华民族认同教育为主线,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在学习方面,应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分类指导,探索分层教学的新模式;在生活方面,应立足学生实际制定帮扶措施,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在文化方面,应在尊重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注重文化融合;在心理方面,应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及时给予关心关怀;在就业方面,应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实际需求,量身打造就业方案。

三、构建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新型教育管理模式

地方高校要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需要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种途径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高校要构建覆盖全校各部门的育人机制,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库,从思想、学业、生活、文化、心理、就业等方面,构建“注重思想引领、加强学业提升、加大生活帮扶、促进文化融合、给予心理关怀、精准就业指导”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育人模式,不断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途径。

(一)注重思想引领

做好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必须牢牢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意识、政治意识和全局意识,培养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切入点,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和法治教育,强化地方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教育。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与时代同心同向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把实现个人理想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12]。在日常管理中,要密切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紧密围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理想与信念等开展主题教育、素质拓展训练、专题讲座以及新老学生座谈交流等活动,及时做好正确有效的教育引导。

(二)加强学业提升

地方高校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严格要求自己,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树立不畏困难、积极进取、勤奋学习的自信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地方高校要积极探索符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情况的分类指导、分层教学新模式,制定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系,通过分年级、分阶段的教育教学目标,全方位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地方高校应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方案,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强化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通过建立学习答疑平台,加强专业课教师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课余时间的沟通,提升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平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增加知识储备,扩展知识面。在教学管理中,地方高校可以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预警”及帮扶机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学习成绩差、学分绩点低的情况进行提前预警。通过建立学习成绩优秀学生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帮扶制度,进行朋辈之间的学习辅导。通过设立专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进步奖学金制度,对学习进步明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及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励其更加努力学习,追求进步。

(三) 加大生活帮扶

地方高校要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对于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加大生活帮扶的力度,真正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地方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获得报酬。通过设立少数民族学生创业扶持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提升其综合素质。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应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具体特点,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资助服务,在物质帮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精神资助,引导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3]。

(四)促进文化融合

地方高校通过构建文化育人体系,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的认知,倡导校园文化的多元融合,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施展才艺提供广阔平台。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交流活动,搭建起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广泛沟通的桥梁,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班级、学校、社会的真切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14]。通过成立少数民族文化类学生社团和文化协会,举办民族文化展示活动等方式,开展文化互鉴活动,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存在感和自豪感。在文化交流活动中,学校在尊重学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严格禁止传教等活动,对于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进行严厉处罚。

(五)给予心理关怀

地方高校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探索建立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及时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要通过开展新生心理普查、个体心理咨询、心理班委培训等工作和心理健康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以及成立专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咨询室,不断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及心理问题预警机制。辅导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手段随时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日常动态,了解他们的日常活动和心理变化。辅导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一对一”谈话或“多对一”团体辅导的方式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六)精准就业指导

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会选择回到家乡或民族地区就业,地方高校应针对这一特点,积极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地方高校通过开设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技能指导和培训班,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就业技能;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交礼仪礼节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训,提高基本就业技能[7]67;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指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能够客观了解并分析就业市场和就业前景,合理地进行自我定位与自我规划,实现顺利就业。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对于维护国家和谐稳定和民族安定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15]。地方高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重要阵地,应该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构建起“注重思想引领、加强学业提升、加大生活帮扶、促进文化融合、给予心理关怀、精准就业指导”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育人模式,更好地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奋发学习、努力成才,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