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庸之道对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价值

2018-04-03景峻洋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功利主义中庸君子

景峻洋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社科中文系,山西 阳泉 045000)

近代中国,承受了百年屈辱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积贫积弱的国家希望尽快强大起来,贫寒窘迫的国人希望尽快富裕起来。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开始了高速发展。而源于西方的伦理价值观——功利主义也日渐渗入国人的思想,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主义伦理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但随着功利主义价值观念日益深入,其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整个社会呈现出了一种追名逐利的浮躁心态,人们过度追求物质生活的充裕却无视精神世界的匮乏,传统的人文道德观念渐渐沦丧。面对来自于西方功利主义的思想冲击,我们必须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符合当今社会、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力量影响世人。而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则是一件非常有力的“精神武器”。

一、西方功利主义概述

功利主义,又称为最大幸福主义,它产生于18世纪末,完成于19世纪60年代。英国的边沁是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创始人。“所谓功利,是指任何客体的这么一种性质:它倾向于给利益相关者带来实惠、好处、快乐、利益或幸福;或者倾向于防止利益相关者遭受损害、痛苦、祸患或不幸。”[1]边沁认为,人们的行为活动主要受到快乐和痛苦这两种情感的支配,道德是非也由此判断,人们会尽力追求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或者说只要某种行为是让自己感到快乐、幸福的,那么这种行为就值得肯定做,值得赞成;若某种行为只会给人带来痛苦或妨碍人们获得幸福,那么这种行为就一定是人们需要避免的。

功利主义的基本主张是承认“功利”为各种道德的根本,而后谋求最大的幸福值。功利主义者认为,趋利避苦是是非、功过判断的根本标准。按照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判断某种行为的是非善恶标准就演变成了利益增加或减少的算计,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事件在价值观念中就是最好的、最值得赞赏的,那么想尽一切办法去追名逐利也就成为了社会成员认可的价值观念。边沁的功利主义反映了商品经济时代人们对于个人利益的重视和追求,顺应了当时西方社会的发展,促使资本家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财富欲望而不择手段。虽然功利主义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它明显地否认了人们对于高尚无私道德的崇敬和追求,否认了人们会为了大义、信念等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可能性,也把人们的道德判断标准看得过于极端。

边沁的功利主义在西方曾造成很大的影响,因为其弊端比较明显,而受到学术界的广泛争议。后产生了以穆勒、杜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改良派,他们在肯定了边沁功利主义的同时,对其基本理论上的缺陷进行了重要的修正。例如穆勒,他在解释最大利益原则时强调:“功利主义者以幸福为标准定行为之正当,并非指行为者一己的幸福,乃是一切与行为有关的人的幸福。”[2]这就是说,穆勒的最大利益原则考虑的并不仅仅是个人的最大利益,而是和行为相关的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穆勒否认完全不顾及他人利益的纯利己主义,他的理想在于能够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相统一。要实现这种统一,最重要的方式是立法,通过法律的手段明确奖惩,规定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从而最大限度地推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实现。然而再缜密完善的法律也不会没有漏洞,再详细的法律也不可能深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涵盖所有道德可管辖的范围。

我们必须要承认,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必然会有私利和私欲的存在。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如果只是一味地追逐私欲和私利,会导致恶劣的后果。我们需要不断地建立健全我国的法律制度,也更需要充分发挥传统道德的力量,从精神层面引导人,约束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

西方国家为了缓解功利主义带给社会的矛盾冲突,将目光投注宗教,利用《圣经》的道德观念教化民众,规范人们的行为。而我国则理应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具有现世价值的道德力量,引导人们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中找到正确方向。

蔡元培先生曾以“中庸之道”对比“西方主义”后,得出结论:“独我中华民族,凡持极端说的,一经试验,辄失败;而惟中庸之道,常多数人所赞同,而且较为持久。”[3]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在弥补功利主义的道德漏洞,在调整人们的浮躁心态以求正途等方面具有普世性价值,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研究探索。

二、中庸之道及其核心思想

“中庸”概念首先出现于《论语》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4]意思为,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但是大家已经是长久地缺乏它了。可见,中庸这种道德,在孔子以前是存在的。追本溯源,中庸思想源于上古,据古文《尚书·大禹谟》篇记载,舜禅位于禹时向他传授经验时曾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5]而“允执厥中”则很好地概括了中庸思想的精华,意即采取不偏不倚的中和之道统治人民。

关于“中庸”二字的含义,许慎《说文解字》释义说:“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从用,从庚。”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6]“用”即实践,即将不偏不倚的中和之道运用到生活和实践中去。关于“庸”的释义,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尔雅·释诂》:“庸,常也。”何宴注《论语》:“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朱熹在《中庸章句》标题下注说:“中者,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 平常也。”[7]程子释曰:“不偏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 庸者, 天下之定理。”关于“庸”的这两种解释,笔者认为应当结合成一体看待。所谓“中庸之道”,指的是一种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的思想观念,它的精髓之处在于“和”。这种思想观念可以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普世性价值,人们应该长久地去奉行。

为什么说中庸之道具有普世性价值?首先是因为道不远人,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孔子所奉行的中庸之道,并不是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天书,也不是阳春白雪的高格论调,而是很入世,非常贴近社会、贴近群众生活的。遵循孔子的中庸之道,有助于解决民众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具体问题。这道是属于大众的道,所以具有普世性价值。其次是中庸这种思想道德,全靠个人的领悟。“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中庸》)君子之道也就是中庸之道,广大而精微,普通人虽然愚昧,也可以了解这种道,去学习它,把它用于实践。但它最高深的境界,即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由此可见,中庸之道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人人都可以去学习,但它又有精深奥妙的一面,可供有学之士进行深层次的探索钻研,从而延伸出更科学、更符合时代和人类发展的智慧。故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

中庸之道,不仅仅是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方法论,指导人们在自然与社会实践中,如何用中庸之德确立目标、规范行为、培养人格。中庸之道体现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矛盾协调共处必要性的认识,它既不回避问题,也不无视矛盾,讲究的是矛盾双方的均衡与调和,事物的各部分、各方面都能适度,达到中和的状态,事物整体才能和谐。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正是这个道理。

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中,有过几次反孔道、反儒学的事件。如“五四”运动时期在学术界掀起反传统、反经典的文学革命浪潮;“文革”时期开展的所谓“批林批孔”运动等,由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造成了对孔子、对中国的经典文化并不公正的评价,尤其是对儒家经典“中庸之道”的误解甚深,其影响甚至绵延到了21世纪的今天。

国人对中庸之道的误解有以下几点。中庸之道等同于折中主义或者是调和主义。说起折中主义,很容易想起鲁迅笔下的阿Q或是那些麻木不仁的看客,畏畏缩缩,胆小怕事,折中屈服。说起调和主义,俗语讲“和稀泥”,就是回避矛盾、不解决实际问题、糊涂了事。很多人将这“二主义”都归咎于“中庸之道”,振臂一呼云:“中国人的劣根性,究其根本在于讲中庸。”实在是完全曲解了中庸思想的本意。

无论是折中主义或是调和主义,其本质都在于不讲是非原则,否认矛盾的存在,敷衍了事。而孔子本身在是非、善恶等问题上,是个非常有原则、有立场、有态度的人。孔子也曾严厉批评过那些不讲是非原则的“好好先生”。《论语·阳货》载,子曰:“乡愿,德之贼也。”意思是,没有真正是非观的好好先生是足以败坏道德的小人。而《孟子·尽心下》则对这些“德之贼”做了最具体的解释:“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8]317所以孔子的中庸思想就绝对不会是毫无原则的折中调和。中庸所讲的“调和”,是“中立不倚”的和,是“过犹不及”的和,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和;中庸所讲的“折中”,是一种灵活的权变理论,“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8]58根据事态发展,在权、度之下随机应变的处事态度。

三、中庸之道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

(一)慎独自省,道不可离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句话是说,品德高尚、遵循中庸之道的君子,在没有人看得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得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这是因为,没有什么比隐讳的东西更容易被人看见,没有什么比隐藏起来的东西更容易被人发现,许多人自以为聪明,种下的恶果,做下的恶事,自以为掩藏得很好,天衣无缝,谁知不过是掩耳盗铃,聪明反被聪明误罢了。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所以《中庸》劝诫君子要慎独。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飞速发展的不仅仅是国民经济,还有人们无限膨胀的欲望。名誉、财富、地位,无一不让人趋之若鹜。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人们把这些欲望的实现看成是人生不二的幸福,得之则忘乎所以,失之则苦痛交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许多人眼中,与人谋前要先算计自己能得到的好处;与朋友交是希望从朋友处占到便宜,得到利益;去上学也并非为了做学问、长见识,而是混学历。曾子“日省吾身”的自省被看成了迂腐,不合时宜。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小人”蝇营蚁附的行为可能会带来暂时的利益,但长此以往,必将会受到社会的唾弃甚至是法律的制裁。

当然,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人尝到了被利益、欲望驱使的苦果,从而认识到了中庸之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意义,寻求改变。然而却不能长久的坚持,就像《中庸》中所记载的,“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人都知道要慎独自省,却往往在金钱的诱惑、利益的陷阱面前乱了分寸,掉入“罟擭”之中,后悔晚矣。人人都了解遵循中庸之道的好处,却“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所谓知易行难,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人若想做到慎独自省,颂善抑恶,戒劝其心,必须得心中有道,并坚信道的真理性和必然性,随时随地用道的原则和标准来要求自己。“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中庸之道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始终坚守,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无论是仓促匆忙的时候,还是颠沛流离的时候,都要与仁德、与道同在。孔子称赞他最欣赏的弟子颜回:“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颜回的为人,是符合中庸之道的,凡体悟到的真理和高尚道德,都会把它们牢牢记住并遵循这些规律为人处事,绝不会让它失去。这也告诉我们,遵循中庸之道,不能好高骛远,必须从点滴做起,日积月累才能摆脱功利思想的束缚,回归自然平和。

(二)过犹不及,君子贵和

《论语》中曾讲到过一则小故事,子贡问孔子:“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故事是说子贡向孔子请教,颛孙师与卜商两个人,谁强一些?孔子回答说,师有些过分,而商呢有些赶不上,过分与赶不上同样不好。那怎么样才算好呢?孔子认为君子非“中和”不可。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所谓“中和”,其关键在于控制,控制自己的行为、情绪、欲望等在合理的限度之内,适可而止,不要走向极端。所谓“中和”,其精髓在于把握恰当的“度”,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但是功利主义者却往往要求,利益最大化,个人欲望也要最大程度被满足,从而在社会中滋生了所谓的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富人一方面想方设法地追逐金钱,一方面毫无节制地挥霍无度;而穷人一方面怨天尤人,自轻自贱,一方面又眼红记恨富人的财富,进而不择手段获得金钱。人们心态的不稳定和极端化,必将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社会伦理道德逐渐丧失。一个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社会,又何谈爱与美德?

所以我们推崇中庸,喜怒哀乐有节,功名利禄有度。不是去压抑人生来就会产生的各色情绪,但提倡合理适度的宣泄,顺其自然,一切情感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退;不是彻底泯灭人们的欲望,而是提醒人们,合理的欲望让人奋进,而过分贪婪的欲望却只能带来失落、痛苦,甚至是罪恶。“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君子是懂得中庸,懂得“时中”这个道理的,顺天时,迎地利,循序渐进,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既不保守也不冒进。而小人反中庸,违反人生平淡恒常的真理,还往往把自己的追求加诸于别人的痛苦之上,肆无忌惮。

要做到“和而不流,中立不倚”是非常不易的,最重要的是心态平和、立场坚定。不要用一种以邻为壑的狭隘自私的观念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时刻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博大宽容的胸怀去接纳这个世界,过犹不及,君子贵和。

(三)诚以立身,合理竞争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中庸》)意思是说,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诚是孔子非常推崇欣赏的一种君子品质。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篇》)孔子将诚信比喻为古代马车驾牲口的活销(輗、軏),没有輗、軏,车子就无法走动,而没有诚信的人,又如何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呢?到了《中庸》,更是将诚的重要性推向了极致,它可以预言一个国家的福祸,可以赞大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将诚媲美成一种可以造化天地的力量,虽然有些夸张,但足见儒家对于诚这种品质的重视与推崇。

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双方往往过度重视物质利益的获取,而忽略了公平诚信的市场交易原则。马克思曾犀利地指出:“一旦有了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的法律;有了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9]这些为了逐利而丧失道德底线,践踏法律尊严的人间丑剧曾一幕幕上演: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三聚氰胺毒奶粉类事件频频曝光等等,消费者担忧着产品质量问题,又焦虑着“舌尖”上的食品安全,在市场交易中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一不小心就受到了欺骗。若人与人、人与商家、商家与商家之间都相互猜忌,缺乏诚信,那么我们的经济社会将何以为继?

不仅是社会需要诚信,诚信更是我们每个人的立身之本。诚信的本质在于儒家所极力推崇的仁义观。何为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得其道,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就是说人们想要富贵双全,就要取之有道,取之以仁,用不正当的方式获得的名望财富,是君子所不耻的;想要摆脱贫困窘迫,也要遵循正道,否则哪怕暂时脱离了贫穷,也并不能持续长久。所谓“道”,很重要的一方面便是“诚”,不诚,无以立。依靠坑蒙拐骗、不正当竞争所获取的利益、名望,最终只能是过眼云烟,还会被世人唾弃。君子自当坦坦荡荡于天地间,以诚信为做人处事的基本道德准则,以诚信赢得他人的尊重,社会的认可。

(四)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中庸》)是说君子应当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之事,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情;处于贫困的状况,就做在贫困状况中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这句话并不是教人们去“认命”,是穷人就得一直穷下去,罹患困苦就得一直苦痛,而是教导人们首先要认清楚现实状况,而后在现实的基础上再寻求突破。《中庸》思想中的素位而行,与佛教思想中的“活在当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调节当下社会人们浮躁功利,欲速而不达的心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孔子的众多弟子当中,说到“素位而行,安分守己”的典范,非颜回莫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篇》)颜回生活清贫,一般人都不能忍受,他却能自得其乐。这样安贫乐道,坚守自己信念的意志与精神,又有几人能做到呢?现而今,人们经常接收到来自外界的信息干扰和物质刺激,迫切想要成功的欲望恐怕是前所未有的,然而理想总是很辉煌,现实却往往很凄凉。有的人好高骛远,制定的目标不切实际;有的人急功近利,妄图一夜暴富或是一夜成名;有的人只有想法,却止于行动;还有些人总觉得别人比自己过得好,这山望见那山高,从而彻底迷失了人生方向。不少人不能够实事求是地了解自己,也不愿意脚踏实地地安分生活,彻彻底底地偏离了“素位而行”的轨道,又怎么会成功?

偏离成功之路越来越远人们却不自知,焦虑痛苦,怨天尤人却不自省。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孔子说君子射箭射不中,从不怪箭靶子不正,而是会把责任归于自己射箭的技术不精。作为君子,在遭遇挫折失败时,首先要平和心态,反求诸身,扪心自问是否做到了“素位而行”,是不是欲望太多,过于贪婪?认清楚现实,找到真正的原因后,再想办法于困顿中寻找突破之策,也就是所谓的素患难,行乎患难。

除了克服困难,“素位而行”的中庸思想还能帮助人们遏制欲望,平和心态,减少抱怨,热爱生活。“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中庸》)君子的生活从容安逸,不怨天不尤人,能够“安分”,安于自己的现状,不受欲望诱惑;还能够“守己”,坚守自己的人生理念与方向,不为他人所左右,也不随波逐流;人生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遇,都能够坦然面对,从容应对。而小人则不然,受到欲望及嫉妒之心的摆布,铤而走险妄图满足非分之想,甚至不惜一切手段;在成功面前忘乎所以,在失败面前不堪一击,那么成功就只是侥幸的成功,而失败却是必然的失败。所以只有奉行君子“素位而行”的中庸之道,才能达到“无入而不自得”的人生最高境界。

[1] 杰里米·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 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7.

[2] 约翰·穆勒.功利主义[M]. 徐大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5.

[3] 桂勤.蔡元培学术文化随笔[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116.

[4]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72.

[5] 王世舜,王翠叶.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361.

[6] 孔颖达.礼记正义[M]. 吕友仁,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53.

[7]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14.

[8] 杨伯峻. 孟子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60.

[9] 卫兴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63.

猜你喜欢

功利主义中庸君子
中庸自明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康有为早期政治思想的功利主义解读
君子无所争
法律解释的功利主义倾向
不能将功利主义标签化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有君子之道四焉
浅析西方现代功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