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的几个维度*

2018-04-03魏沧波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民族区域民族团结同志

张 婷,魏沧波

(1.中央民族大学 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 100081;2.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了我国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这一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1]。中华各民族大团结是我党历来高度重视的大事件。习近平同志针对民族团结提出了许多新思想,这些思想可以从多维度、多层面、多视角进行理解和把握。

一、民族团结的价值目标:同心共筑“中国梦”

任何思想、理念都有一定的价值指向或价值目标作为它的最终归属。民族团结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的价值目标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2年11月29 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然而,中国梦不是单一的梦,不是某个单一民族的梦,即它不仅仅是汉族的梦想,也不仅仅是某个或某些少数民族的梦想,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想,和每位中华儿女息息相关,和祖国各族同胞休戚相关。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梦想,二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全国各族人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自己的梦想、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反过来又依赖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奋斗,依赖于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砥砺前行。换言之,全国各族人民既是梦想“拥有者”,同时又是“筑梦者”。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中国梦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3],“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4],“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4]。

习近平同志通过对全国各族人民既是“中国梦”的“拥有者”又是“筑梦者”的准确定位,将“中国梦”与“民族团结”联系了起来,并进一步阐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民族团结的最终价值指向或者说价值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又依赖于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同心同德,即依赖于民族团结。正如习近平同志的形象比喻,全国各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可见“中国梦”与“民族团结”二者在一定意义上讲是目标与手段的关系,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习近平同志将“民族团结”与“中国梦”结合起来,赋予民族团结新的内涵,赋予民族团结新的时代内容,这样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又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二、民族团结的理论根基:“五个认同”

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5]104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而争取人心的前提在于争取认同。“认同”是人们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是人们对于自身和它物相同点和同一性的一种认识。认同对一个民族、国家或社会而言意义重大,它是民族团结的前提,是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来源。团结,首先来自于认同,因为认同能够使人们产生亲切感、责任感、共同体等内在心理活动,进而产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行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认同”是团结的前提,没有认同就没有团结,没有认同也就谈不上团结;团结是认同的根基。

2014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座谈会上强调:“做好民族工作要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6]2015年8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第六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7]至此,习近平同志民族团结思想的理论根基由“四个认同”发展成“五个认同”。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要求各族同胞深刻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荣辱与共。几千年来,伟大祖国像母亲一样,哺育、呵护着各族人民,维护各族同胞的切身利益,形成了各民族之间团结一致、共同繁荣的局面。历史证明,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于伟大祖国的认同,统一多民族国家才会形成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5]27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它的兴衰荣辱关系着各少数民族的幸福安康,各民族只有自觉加强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主动加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之中,自觉做到民族团结,才能把握好自身的命运,才能实现幸福安康。文化是血脉,是一个人的胎记。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构筑民族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加强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至关重要,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8]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当下正在走的道路,加强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各族人民才能紧紧围绕在党的旗帜之下,才能目标明确、步调一致,才能齐心协力、同心同德,才能团结一致,攻无不克。因此,各民族同胞能否做到、多大程度上能够做到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关系着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败。也就是说,“五个认同”构成了我国民族团结的重要理论根基,是习近平同志对我国民族团结理论的新发展。

三、 民族团结的制度支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采取民族区域自治这个新办法,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9]的确,从制度视域来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制度是“指以法度、规范、习惯为核心,依一定的程序由社会性组织来颁布和实施的一整套规范体系和社会运行机制的总和”[10]。由制度的概念可知,制度包括了法度、规范、习惯等一些涉及权利与义务的重要内容,具有相应的强制性、约束性和规范性。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从制度的维度确立了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有利于提升少数民族同胞的主人翁地位,从而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内部的事务,平等地享有社会治理的权利,有利于提升少数民族同胞对祖国的认同度,从而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此外,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经济较为落后,保留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其他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差异容易造成不理解甚至冲突,因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规定更加熟悉自己本民族文化习惯的少数民族同胞管理本民族内部的事务,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有助于矛盾的化解,更加有助于维护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与实施,更是从法律的高度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地位进一步明确了下来,这样就为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内部事务提供了法律层面的依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对民族地区的事务做出了更加细致的法律规定,既利用法律来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又运用法律来打击、制裁破坏民族团结事业的违法行为,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制度支撑。

四、民族团结的政治保障:关键在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中国民族团结事业的领导核心。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5]299“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5]299习近平同志的这些论断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政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民族团结事业的政治保障。“人民”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范畴。在当代中国,人民是指“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由此而推,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少数民族当然属于我国人民的范畴,也当然属于中国共产党服务的对象。习近平同志指出,“增强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11]。少数民族地处偏远,地理位置、历史遗留及其他一些因素造成了这些地区人民的贫困,以及这些地区的相对落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重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并制定各种有利政策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正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少数民族谋取实实在在利益的举措赢得了少数民族的认同,增强了民族团结。

如果说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从理论视角来阐释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保障的话,那么历史和现实的事实则可以从实践的维度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保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并严格执行关于少数民族的政策,运用自身的智慧赢得了少数民族的认可,实现了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共同抵御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20世纪末,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夜不复存在,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挫败。在复杂国际形势面前,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发展新型民族关系,不忘初心,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化解了国家分裂的危险,实现了我国的稳定发展。现如今,全球范围内的民族问题仍然十分严峻,一些国家的民族问题仍然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共产党积极吸取经验教训,十分注意我国民族问题的妥善处理,制定并实施符合实际的民族政策,营造出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局面。可以说,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才不断取得新的佳绩。换言之,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实现民族团结强有力的政治保障,这也是习近平同志“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的思想所指。

综上,从习近平同志关于民族团结、民族工作的诸多论断之中,我们发现他的民族团结思想可以从价值目标、理论根基、制度支撑、政治保障四个维度来梳理和认识。习近平同志的民族团结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新阶段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理论指南,也为世界统一多民族国家处理复杂民族关系提供了宝贵思路。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2]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1).

[3] 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分别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委员并参加讨论[N].人民日报,2014-03-05(1).

[4] 习近平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N] .人民日报,2015-10-01(1).

[5]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6] 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1).

[7] 习近平用“五个认同”巩固生命线[EB/OL].(2015-10-01)[2017-10-22].http:∥news.cnr.cn/native/gol/20151001/t20151001-520034643.shtml.

[8]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30(1).

[9] 丹珠昂奔.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前进: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体会[J].民族论坛,2014(6):12.

[10] 倪愫襄.制度概念释义[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592.

[11] 筑就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梦: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纪实[EB/OL].(2014-09-27)[2017-10-2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7/c_1112652247.htm.

猜你喜欢

民族区域民族团结同志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民族团结之歌
OVER THE RAINBOW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范式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法:社会主义的视角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逻辑
严良堃同志逝世
湖北五峰:民族区域自治30年实现『三级跳』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