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剧《返城年代》接受:“热”中有“冷”

2018-04-03石金焕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扮演者梁晓声知青

石金焕

(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 黑龙江黑河 164300)

继《知青》之后,作家梁晓声再创“知青力作”——《返城年代》,该作同《雪城》和《年轮》堪称“姊妹篇”,三者亦可被誉为梁晓声知青小说“返城系列”三部曲。三部作品都叙述了知青返城后生存的挣扎与情感的困惑。《雪城》和《年轮》面世后,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雪城》被搬上荧屏后,创造了“万人空巷”的收视壮观。时隔近30年的《返城年代》上映后,虽然也获“热播”,但“热”中却隐含着一股“冷气”。

一、氛围营造之“热”

相比于《雪城》《年轮》面世时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返城年代》的上映可谓是“花团锦簇”,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

所谓“天时”即指《返城年代》的前辈为其开辟了“阳光大道”:首先,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返城小说(影视)《雪城》和《年轮》的风靡一时为其闪亮登场做了极好的铺垫。对于受众和读者来说,虽然《雪城》和《年轮》已在岁月的流逝中走过了近30年的时光,但它们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情感却依然没有散去。《返城年代》的出炉很好地将30年前的读者和受众从现实拉回历史,又从历史拉回现实,让他们有了“重温经典”的期盼。其次,于2012年5月29日上映的45集电视连续剧《知青》的热映也为《返城年代》的登场渲染了气氛,有种波澜再起的“造势”意味。在某种程度上,《返城年代》也是对《知青》的续写。再则,《返城年代》的上映时间是2014年3月3日,正处于我国“两会”召开期间。其作品所探讨的“时代变革”“人生选择”“思想转型”“生存困境”和“人性良知”等问题又与当下国家及百姓所面临和关注的问题相契合。为此,它很快便成为“两会”代表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这就为其传播“正能量”作了很好的注脚。这三方面的“天时”为《返城年代》获得官方认可和民间接受提供了绝好的机遇。

所谓“地利”,即指《返城年代》播放平台的选择为其成功面世提供了场域,该作于2014年3月3日在央视八套首播。众所周知,央视八套是“央级”电视剧频道,《返城年代》能在这个平台播放,本身就是在向受众传播一个信号:《返城年代》是有实力的成功之作。

所谓“人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它所关注的问题,契合了两代人的心理需求。这两代人包括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知青一代和当下正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青年一代。有一位专业人士在谈及《知青》收视“热”时分析道:“当年近2000万的知识青年即使不能全部成为本片的忠实观众,但几乎都会抽时间做些关注。”[1]《返城年代》因题材选择问题,与《知青》同样,也会得到这批受众或多或少的关注。这为其“热播”提供了固定的“人气”。此外,作家梁晓声在《给我所有知青作品一个结局》中曾坦言:“以前我只是写那一代人如何如何;时隔这么多年,我突然意识到,这一代人背后的时代,更加可贵和重要。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它叫‘时代’”。“现在我写《返城年代》,可以说是为90后甚至00后讲述‘梦醒历史’”,“我只想让他们对那段历史有认知,如果不知道那个岁月是多么残酷,也就无法理解如今的可贵。”[2]从《返城年代》的接受来看,确实有很多青年一代对作品中的“时代”感兴趣,但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残酷,还有那个时代中“年轻人”的坚强伟岸与善良,一位受众“微博用户1470492254414138”在收看第27集时感慨道:“这是第二次看返城年代了。这部剧深深地触动着我。我羡慕他们家人之间的相处方式,对文学的热爱,对时代的反思,这种感动,对于我这样一位没有经历过下乡热潮的当代青年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不论去哪里,过什么样的生活,身边的人最重要,信仰文化,信仰人性中真挚的一面。静之所朗诵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令我泪流满面,悲伤的却是温暖的,苦难的却是满怀希望的。有机会,伴随着李健《回到从前》歌声,要在冬天去一次哈尔滨,感受这漫天飞雪的纯洁。”[3]《返城年代》的时代感染了诸多年轻一代人,他们对作品中人物精神、时代特征、人生选择的解读成为作品的又一关注群体。

“人和”包括的第二方面因素是:《返城年代》从编剧到导演到演员的选择都可以称得上是“强强联合”。编剧梁晓声作为知青写作的“第一人”,不改原著本色,作品基调契合时代主题。导演李文岐是中国电视剧著名导演,曾以《林海雪原》《赵尚志》《杨靖宇将军》《雪城》《李小龙传奇》《东北抗日联军》等作品走红全国,在东北更是家喻户晓。在演员的选择上剧组也费了很多心思,与《知青》同样,也采取了“新老搭配”的方式,“老”演员都是中国影视剧界的实力派,“青年一代”的扮演者也是小有名气的“新角”,少了《知青》中的“青涩”。如林父的扮演者金鑫、何父的扮演者储智博、工商局长的扮演者寇振海、李父的扮演者郭柏松;林超然的扮演者史光辉、何凝之的扮演者颜丹晨、何静之的扮演者朱杰、罗一民的扮演者郑昊、杨一凡的扮演者朱琛等,他们的演技得到了许多观众的认可。此外,诸多媒体的助推,如网易娱乐、腾讯娱乐、中国艺术报、广州日报、中国新闻网、搜狐娱乐、人民网—娱乐频道、新浪娱乐、新华娱乐、烟台日报等也为《返城年代》的热播渲染了气氛。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看到《返城年代》的上映是有备而来,蓄势充足,造势充分的。它的推出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优势。因为这些“优势”的存在,《返城年代》的热播可以说是在情理之中。但查阅《返城年代》的播放数据和受众的反馈,不难发现,其“热度”,相比于预期有一定落差,而且受众的“接受”也是“热”中有“冷”。

二、“热”中有“冷”的传播和接受态势

电视剧《返城年代》的传播借助于电视和网络两大媒介。2014年3月3日该剧在央视八套“电视剧”频道首播,2014年8月2日又登陆河北卫视热播。此外,该剧还在诸多网络平台,如:搜狐视频、优酷视频、腾讯视频、爱奇艺等面向受众。两大媒介的播放为电视剧扩大受众面提供了便利条件。

《返城年代》在电视媒介上的播放数据,笔者没有查阅到,只是通过诸多媒体“可观”“热播”的报道来推断,该剧的上映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该剧在网络媒介的播放数据比较精确,据笔者统计,截止2017年11月3日,该剧在搜狐视频中的总播放量达到了2135万次,好评率为72.23%(笔者依据搜狐视频相关资料统计而得),但参与评论的受众比较少。在优酷视频的总播放量为930.9236万次,集平均播放量为31.03万次(数据截止日期2017年11月2日)。在爱奇艺播放总量6365.9万次。这些数据相比于2012年热播的《知青》还是比较可观的。《知青》在央视一套播出时,平均收视率达到了2.445,最高收视率达到了2.782[1],是2012年上半年电视剧集中最抢眼的一部。在优酷视频(自2013年至2015年4月24日)播放总量为1162.0889万次,爱奇艺总播放量928万次,搜狐视频播放总量977万次。在爱奇艺播放总量9648.7万次(截止2017月11月9日)。

在播放平台上,《返城年代》比《知青》稍逊一筹。《知青》的网络播放有铺天盖地之势,央视网、优酷网、新浪网、爱奇艺、360影视、夜色电视网、人人电视网、百多啦影城等,而《返城年代》主要在央视网、优酷网、搜狐网、爱奇艺、腾讯等为数不多的平台上播放。

从播放量和播放平台上来看,《返城年代》与《知青》相差无几,但在受众的关注度上,《返城年代》却逊于《知青》。《知青》当年在新浪视频中播放时曾得到了12576(截止日期2015年4月24日)人的热烈参与评价,在优酷视频中播放时也获得了2339条评论(截止日期2015年4月27日),好评率达到了96.38%(笔者于2017年11月7日统计而来)。此外,《知青》自2012年首映至2015年4月24日在天涯社区活跃的帖子有近万条,活跃在凯迪社区的帖子也有数千条。而《返城年代》自首映至今在优酷视频所获评论300余条(截止2017年11月7日),在爱奇艺播放时所获评论也不过368条(截止2017年11月9日),央视网和搜狐、腾讯中的评论更是寥寥,在其他相关论坛上关注也不多。网络受众对《返城年代》关注的冷漠不禁让该剧的热播“别有一番冷气”。而作为“官方”代言人的学者评论,《返城年代》也比《知青》稍逊一筹。关于《知青》的学者评论虽然不多,但也有十数篇,而且评论较透彻。然而,关于《返城年代》的学者评论却很少,而且评论还较简白。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作家张抗抗在《文艺报》上发表的《知青自我救赎的再出发》、记者丁薇在《中国文艺报》上刊发的文章《看知青返城后的绝地反击》等。

可见,从传统纸媒到网络,读者对《返城年代》的关注度都不高,也正因此,该剧在读者接受这方面没有将作家创作意图和剧作的深刻内涵体现出来。

作家梁晓声就该剧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当我一开始拿笔写作知青题材小说的时候,‘人道主义’就成为我的一种文学追求。”“好的文化会有许多的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关于好人。好人最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善良,这是根。秉持着善良这一点,对许多事情的判断都不会那么复杂,变得相对简单了。”[4]而在《给我所有知青作品一个结局》中又谈到,《返城年代》的主要人物是“时代”。将作家对作品的意义阐释结合起来,我们看到,作家通过《返城年代》不仅是在给知青作品一个结局,同时也是对“反思文学”的再续,是对人性美的呼唤。在作品中“人性美”具有着宽泛的内涵,它包括:“良知”即善,“互助”即爱,“自省”即忏悔,“执着”即强大与不屈。罗一民对杨雯雯的忏悔,参谋长对静之的道歉,静之对老耿头的忏悔,林超然、李玖对罗一民的拯救,林父对儿子身陷囹圄时的理解,何凝之对何春晖的宽恕与帮助,何静之的奋斗与执着,林超然的奋斗与执着,杨一凡的单纯与善良,何慧之对杨一凡的理解与包容等诠释了这种“人性美”的强大,它让不幸的人类征服生存的艰辛,超越时代的桎梏,跨越一切障碍,获得情感的圆满。这就是一种力量,一种知青一代用青春谱写的力量,一种让人类在困境中得以超脱的力量。此外,透过剧作我们还能体会到作家为表现这种力量所延伸出的其他内涵,比如,“时代变革”“人生选择”“思想转型”“生存困境”等。然而,在读者“接受”过程中,这些剧作所包涵的内蕴却没有被深入挖掘出来,很多读者仅仅是在人物形象的演技、20世纪80年代的“人情暖”以及知青的艰苦岁月等问题上徘徊。在作家创作、文本内涵和读者接受这三个环节的传授中,“读者的误读”使本该意义丰富的《返城年代》陷入了“非议”之中,很多读者认为该作不够“经典”,其艺术性较《知青》《雪城》等逊色很多。

实际上,在笔者看来,《返城年代》虽然在细节、活力、氛围的营造、情景的新奇等方面不如《知青》,但其所包涵的意义、所探讨的问题远比《知青》丰富、深刻、现实得多。

三、“冷”接受的多层因素

《返城年代》所面临的这种“阅读冷”的尴尬,在目前的影视界也不算是少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其原因也是多层面的。

(一)造势过“度”,铺陈过“厚”。作家梁晓声在小说版《返城年代》刚面世时,曾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说道:《返城年代》是“给我所有知青作品一个结局”,而记者徐颖在《新闻晨报》上发稿时,所拟的标题是“知青文学封笔之作《返城年代》出版”,一个“结局”,一个“封笔”,两个词汇给“读者”的阅读期待是很强烈的。众所周知,作家梁晓声是当今知青题材写作的“第一人”,他的知青作品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在读者心中都已有定位,尤其是《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年轮》《知青》等作品,曾在不同时代创造过“辉煌”,给人的记忆深刻。而如今的《返城年代》却是给这些“经典”作“结语”,其“水平”在读者的预期中是“可想而知”的,而记者的“封笔”宣传所营造的“永别”意味更是让读者“跃跃欲试”。

此外,诸多媒体在电视剧《返城年代》上映前的宣传、炒作,尤其是对导演、演员选择的造势,以及“两会”代表的关注等的解说,无疑为《返城年代》的闪亮登场“续足了势”。但当受众真正去看《返城年代》时,其作品的艺术魅力、人物形象、主题内涵、演员演技等又与预期形成一定反差,这种反差势必带来“冷阅读”的现象。

(二)情节矛盾设置“过于集中”,主角演绎“过度”。笔者查阅了一些读者对作品的“反馈”,对读者的“不满意”总结为两大方面:一是,情节矛盾设置“过于集中”;二是,男一号和女一号在角色演绎方面把握“过度”。

《返城年代》相比于梁晓声其他知青题材作品,给人感受最强烈的一点是“矛盾过于集中”。最初是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到男主角林超然身上,找工作难、妻子早逝、创业艰难、父亲患病死亡、妹妹又离家出走等等,之后,在个人努力、知青战友团结奋斗、政策的帮扶下,他又否极泰来,最后不仅读了大学,圆了出国梦,而且还娶了小姨子,可谓是事业情感双丰收。这种“否极泰来”的故事主线在当今的作品中可以说“太俗”,没有新意。另外,这种“否极泰来”矛盾的展示面比较窄,过于集中。虽然,期间也穿插着罗一民和李玖、杨一凡和何慧之、小韩和静之的恋爱、林岚的奋斗等情节,但因为大多“镜头”围绕在“林”“何”两家,所以,其他情节“配角”意味的过强,使整个作品显得不够“厚重”。而且,林超然在死了妻子何凝之后,又得到小姨子何静之的暗恋,最后两人又走在一起。此类情感问题,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但还是不能被大多数读者认同,而且这种情节设置也造成了“矛盾的过于集中”。

此外,男主角林超然在整部剧中一直给人“压抑”的感觉,女主角何静之又表现过于“清纯”“活泼”“聪慧”,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味道没有演绎出来。致使很多读者对“罗一民”“何慧之”“何凝之”“杨一凡”等配角印象深刻,抱有好感。

(三)诙谐过度,沉重不足。《返城年代》与《雪城》、《年轮》等“返城作品”最大的不同在于情感基调的把握。《雪城》和《年轮》对返城知青生存艰辛、情感困惑、知青互助等问题的展示是具有一定悲剧效应和生活气息的。

而《返城年代》的情感叙述在沉重之中,融入了很多“小品”式的幽默诙谐。从艺术技巧的表现来看,“沉重”与“诙谐”的杂糅能够促进悲剧效果的展示,但诙谐过多了,作品的“严肃”性也就被冲淡了,作品的“厚重”感也就不强烈了。

(四)接受浮躁,阅读浅显。造成读者对《返城年代》“阅读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当下“读者”阅读的浅显,接受心理的浮躁。

笔者查阅对《返城年代》关注比较集中的读者群,主要有两类:一是,当年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老知青;二是,年轻一代,尤其是80、90后。前者出于对岁月的重温而去关注《返城年代》,后者出于“新奇”而去看《返城年代》。对于知青一代来说,他们对《返城年代》是理解与感怀,就如一位知青受众说的:“超然不容易啊,返城知青当年都不容易,可他们没有消沉,而是面对现实坚强的活了下来。我也是个知青同感……”[5]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他们只是对那个“听说”的年代、演员以及情节的真假感兴趣。很多青年网络受众纠缠于“何凝之孩子迟迟不生情节”有漏洞“茅台酒是否符合年代”“靠借面借肉办饺子厂是否符合常理”等细节的真假问题。还有的年轻网络受众对那个年代很有好感,觉得有亲情味,温暖。

整体来看,读者对《返城年代》的阅读还不够深入,太过重视外在的形式,而对作品的内涵把握不够深入。

结语

电视剧《返城年代》自播放至今已走过三年多的岁月,虽然,它在受众(读者)群体中的关注度不如《知青》《雪城》等作品,但也博得了很多人的好感,就如一位网络受众所感慨的:“应该多出一些这类电视剧,虽然不能反映完全真实的过去,让我们感受父母、爷爷那辈的生活。”[6]还有许多受众在观看该剧时被剧中的情境、人物感动:“那个年代的故事,看了莫名的感动。”[7]其实,任何一部作品在面世时都会在赞赏与非议中彰显自身的魅力,《返城年代》也是如此,喜欢它的受众(读者)远远超过非议者。无论欣赏还是非议,留有“声音”对该片就是很大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知青》质检报告:收视率高但影响力不够[EB/OL].(2012-06-26)[2015-05-07].http://ent.sina.com.cn/v/m2012-06-26/15433668595.shtml.

[2]徐颖.知青文学封笔之作《返城年代》出版——梁晓声:给我所有知青作品一个结局 [N].新闻晨报,2013-04-02(B3版).

[3]微博用户1470492254414138.优酷视频《返城年代》电视剧评论 [EB/OL].(2016-08-06)[2017-11-03]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gxNjMzMzYw.html?tpa=dW5pb25faW Q9MTAyMjEzXzEwMDAwNl8wMV8wMQ&from=360sousuo&refer=360sousuo.

[4]谭华.回归自然美好的人性——梁晓声自叙《返城年代》[N].光明日报,2013-5-19(5).

[5]鸿雁Q,优酷视频《返城年代》电视剧评论[EB/OL].(2014-03-11)[2017-11-03]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gxNjMzMzYw.html?tpa=dW5pb25faWQ9MTAyMjEzXzE wMDAwNl8wMV8wMQ&from=360sousuo&refer=360sousuo.

[6]雨是云的梦,优酷视频《返城年代》电视剧评论[EB/OL].(2014-03-22)[2017-11-03]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gxNjMzMzYw.html?tpa=dW5pb25faWQ9MTAyMjEzXzEwM DAwNl8wMV8wMQ&from=360sousuo&refer=360sousuo.

[7]柳叶摇_2503.爱奇艺《返城年代》电视剧评论[EB/OL].(2017-02-01)[2017-11-09]http://www.iqiyi.com/v_19rrh60l6k.html?vfm=xlkkply.

猜你喜欢

扮演者梁晓声知青
锦句
生活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难忘知青岁月
梁晓声:读书与一个国家的好时光
一草一木皆匠心 一人一心皆真诚——访中国影视十大优秀制片主任、著名影视剧制片人、特型演员青年毛泽东扮演者 梁润生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别了,R2-D2
如何成为NBA吉祥物的扮演者
什么是文化
难忘的知青往事(二)